- 年份
- 2024(4907)
- 2023(7170)
- 2022(5909)
- 2021(5404)
- 2020(4163)
- 2019(9534)
- 2018(9714)
- 2017(17242)
- 2016(9374)
- 2015(10156)
- 2014(10370)
- 2013(10134)
- 2012(9708)
- 2011(9069)
- 2010(9440)
- 2009(8677)
- 2008(8686)
- 2007(7744)
- 2006(7430)
- 2005(7144)
- 学科
- 济(44890)
- 经济(44840)
- 业(22624)
- 管理(22015)
- 中国(18115)
- 地方(17517)
- 企(16524)
- 企业(16524)
- 农(14129)
- 业经(12173)
- 制(11119)
- 融(10236)
- 金融(10236)
- 银(10045)
- 银行(10037)
- 行(9926)
- 农业(9888)
- 发(9835)
- 地方经济(9814)
- 方法(8780)
- 技术(8776)
- 财(8097)
- 体(8085)
- 学(7643)
- 发展(7463)
- 展(7438)
- 贸(6951)
- 贸易(6940)
- 环境(6883)
- 数学(6882)
- 机构
- 学院(131587)
- 大学(128977)
- 济(56106)
- 研究(55628)
- 经济(54828)
- 管理(45031)
- 中国(42817)
- 理学(36411)
- 理学院(35894)
- 管理学(35361)
- 管理学院(35085)
- 科学(32363)
- 京(30067)
- 所(29041)
- 财(27371)
- 研究所(25702)
- 中心(24042)
- 农(22760)
- 江(22757)
- 范(21248)
- 师范(21072)
- 北京(20485)
- 院(20158)
- 财经(19365)
- 州(18416)
- 省(18229)
- 经(17425)
- 农业(17029)
- 师范大学(16918)
- 业大(16690)
- 基金
- 项目(77618)
- 研究(62607)
- 科学(60769)
- 基金(51811)
- 家(44587)
- 国家(44087)
- 社会(38213)
- 科学基金(36700)
- 社会科(36104)
- 社会科学(36099)
- 省(32258)
- 教育(27903)
- 划(26821)
- 基金项目(26349)
- 编号(26291)
- 发(24215)
- 成果(23016)
- 资助(20379)
- 自然(20371)
- 课题(20226)
- 发展(20081)
- 自然科(19823)
- 自然科学(19817)
- 展(19712)
- 自然科学基金(19432)
- 重点(18117)
- 创(17206)
- 年(16658)
- 部(16356)
- 创新(16073)
共检索到235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晨 西桂权 张婧 吴晨生 王健美 龚龑
自18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主导技术与技术群、工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也让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原有的理论与体系。进入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发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改变了原有的人类社会组织方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但遗憾的是,科技发展至今,已经基本上用尽了目前科学能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技术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概念、趋势与历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科技革命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性的预判。
关键词:
科学与技术 科技革命 预判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振天
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本质观和发展观。遵从外部逻辑、实现外在目的、受外部需要操控的高等教育发展,即为外延式发展;遵从内部规律、实现内在目的、受自身需要支配的高等教育发展,即为内涵式发展。以此为考察视角,可以发现,千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总体上是一部外延式发展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其实质在于回归高等教育本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以内涵式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重、以学术为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致力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武前波 郭豆豆 接栋正
回顾梳理城乡社区空间组织模式的演变脉络,对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内涵以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使社会各领域积极探索城市未来生活场景,未来社区由此产生,科技、生态、人本是其3大关注焦点。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技的多重和谐关系将是未来社区建造的价值观,生态、人文、智慧型社区成为建设目标,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技术空间是其建构基础。最后,将未来社区置于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之中,辨析未来社区、未来城市和未来乡村的相互关系,三者均聚焦于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以期推动未来城乡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祥琬
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告别了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同时,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日益严峻,未来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这个转变的基础是新的能源革命。对中国环境容量和气候容量的宏观定量分析表明,中国迫切需要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能源革命。目前和今后几十年间,化石能源仍将是主导能源之一,因此,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还不是治本的能源革命。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对缓解环境和气候问题会作出贡献,但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最多可提高到百分之十几,所以"页岩气革命"或"页岩气时代"的口号在中国并不恰当。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为主阶段,经...
关键词:
能源革命 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志澜
现代科技革命理论与CIMS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陈志澜西安交通大学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由此产生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作为当今世界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前沿学科,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模式。CIMS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芹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对人的管理依次经历了隶属管理、雇佣管理、人事管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事管理的框架被突破 ,发展到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今天信息技术革命再次引发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各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
科技革命 人力资源 人才管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晓
纵观会计的发展历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计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变革促进会计发展的决定因素,每次会计环境重大变化的背后必有科技革命的力量在发生作用,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最终产物,也必将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断演化。一、科技革命促进财务报告的产生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经过2000多年的缓慢发展,在18世纪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会计已形成了独立的记录和计量工作,复式记账法已被广泛认可,簿记也得到了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东红 胡莹 杨文辉
[目的/意义]分析并把握"双一流"政策推动与科技革命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叠加影响的本质、特点及表现,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资源、环境空间、服务与管理体系,促进叠加效应的正向发展。[方法/过程]引入叠加效应理论,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叠加效应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分析"政策推动+科技革命"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具体影响及特点,建模叠加效应影响机制图。[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自身功能与属性的复合性是叠加效应发挥作用的基础。在把握叠加效应本质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图书馆以学科为中心的、一流的资源、服务与管理创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林申 运迎霞 潘昆
科技革命之于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哲学传统启迪、学科诞生先导、方法路线推动与热点主题引领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直接性与间接性、同步性与滞后性、全面性与局限性、单向性与双向性的特点。新的科技革命影响下,现实、公共、物理空间之外的体验、私人、虚拟空间或许也应成为关注点,城市社会规划或许将成为编制体系重点之一,超尺度空间重构或许将成为可能:城市规划学科应努力摆脱实证技术困境和"科学价值"困境。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城市规划学科 发展 影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徐佳宾
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当代新技术革命,对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对象范围、劳动主体素质、劳动手段革新和经营管理创新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当代新技术革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时,新技术革命拓展了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了市场的生产、交易和沟通方式,凸显了技术先行优势在全球分工中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了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在扬弃过程之中。
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 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江泽慧
对林业新科技革命的内涵、突破口和途径的探讨江泽慧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始终处于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在世纪之交,如何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肩负环境与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实现林业建设速度、质量与效...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冬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繁荣 郭丕斌 齐晓燕
(一)能源生产革命:形成绿色能源供给新体系1.改变传统能源格局,转向多元供给模式。一次能源包括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截至目前,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仍没有发生动摇,其中尤其以煤炭为重。能源生产改革首先要改变一次能源生产中以煤为重的现状,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提高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更为重要的是,大力推动以水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的、清洁的、非化石能源生产,是优化能源
关键词:
生态修复 价格形成机制 能源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