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34)
2023(15730)
2022(13162)
2021(12331)
2020(9854)
2019(22492)
2018(22073)
2017(41145)
2016(22536)
2015(25448)
2014(25281)
2013(25176)
2012(24027)
2011(22188)
2010(22658)
2009(21101)
2008(20970)
2007(19077)
2006(17292)
2005(16151)
作者
(65859)
(55667)
(55138)
(52268)
(35225)
(26546)
(24791)
(21524)
(21237)
(19898)
(19321)
(18641)
(18117)
(17826)
(17565)
(16887)
(16263)
(16154)
(15954)
(15877)
(14400)
(13845)
(13440)
(12933)
(12528)
(12441)
(12371)
(12363)
(11354)
(11170)
学科
(100384)
经济(100251)
(63667)
管理(58018)
(51661)
(39679)
企业(39679)
中国(34487)
农业(34375)
方法(31595)
数学(27192)
数学方法(26927)
业经(26492)
地方(26274)
(24030)
(21916)
(19392)
(19254)
贸易(19235)
(18700)
(18520)
银行(18493)
(18277)
(18040)
(17955)
金融(17952)
(16578)
环境(16404)
技术(14248)
发展(14121)
机构
学院(326606)
大学(325838)
(142438)
经济(139559)
研究(126074)
管理(117465)
理学(98781)
中国(98719)
理学院(97511)
管理学(96050)
管理学院(95426)
科学(73417)
(71807)
(70649)
(65910)
(64591)
研究所(58009)
中心(56643)
农业(53994)
(52445)
业大(50836)
财经(50005)
(46583)
师范(46178)
北京(46158)
(45424)
(45095)
经济学(43781)
(40928)
经济学院(39187)
基金
项目(209798)
科学(165512)
研究(158922)
基金(151335)
(132478)
国家(131257)
科学基金(110330)
社会(102911)
社会科(97093)
社会科学(97072)
(81165)
基金项目(79201)
教育(71561)
(68637)
自然(66710)
自然科(65059)
自然科学(65039)
编号(64483)
自然科学基金(63880)
资助(60582)
成果(54390)
(51273)
重点(48342)
(48091)
课题(46505)
(43449)
国家社会(43401)
(43186)
发展(41811)
(41131)
期刊
(175864)
经济(175864)
研究(106575)
中国(81710)
(73326)
学报(51620)
科学(50215)
农业(49680)
(48288)
管理(43385)
教育(41065)
大学(40585)
(38628)
金融(38628)
学学(37885)
业经(31706)
技术(27852)
经济研究(26073)
财经(25220)
(24834)
问题(23812)
(21843)
世界(20004)
(18421)
(17735)
国际(16861)
农村(16552)
(16552)
资源(16263)
农业经济(16041)
共检索到532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术环  
日本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实现“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制度,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的农用地流转制度,以农业经营基础制度、土地改良制度、农业振兴地域制度等为主要內容的对农地经营实行的适度管制。日本农地制度及其改革给中国以积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振军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一直备受关注,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千夫所指。正是基于对户籍制度过去作用的认识,人们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户籍改革寄予厚望。但由于历史惯性以及户籍制度与农地制度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户籍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的,激进改革甚至可能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或战略重点应当放在城市发展和农地改革上。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曲文俏  陈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环  
有尺度的农地私有权、有保障的农地使用权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的重要原因。美国特殊的农地所有权和农地使用权制度给我们新农村的建设以有益的启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环  
有尺度的农地私有权、有保障的农地使用权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的重要原因。美国特殊的农地所有权和农地使用权制度给中国新农村建设以有益的启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廖群云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根据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金需求特点,分析了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及其资金供给缺陷,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姚永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从有限放开所有权流转,到有限放开使用权流转,再到全面放开农地流转市场三个阶段;由强调"点"的流转向"面"的集中转变,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不可分割性向淡化所有权、重视使用权的方向转变,受让主体由专业农户向多元主体转变;但是,始终强调农地不得用于非农产业,始终在法制的轨道上实施变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汪先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以保护耕作者权利为主题的《农地法》、以农地开发整理为主旨的《土地改良法》、以农地用途划分为中心的《关于农业振兴地域的法律》和以促进农业综合发展为主导的《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等一系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促使了日本农地高效利用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顺利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日本的做法对中国今后的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就是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使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重视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孙国锋  
从农地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能否双赢的视角,本文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如形象工程、资金短缺、规划不科学、农民主动性不足和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农地国家所有取代农地集体所有,赋予农民永久的农地使用权,鼓励和培育拥有清晰农地产权的农民个体重新走向联合,建立新的集体,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与农村经济"政企不分"局面的观点。只有在具备了完善的农地产权平台和"政企分开"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平台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农民个体的主动创新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理想,也才能够真正达成农地可持续利用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荣材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却未能对产权主体的界定进行系统的考虑,而主要体现为对集体化生产方式的改革,由此导致产权主体多重化。因此,本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就必须界定农村土地产权主体,重塑和确立农民家庭作为独立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的地位,构建农民家庭土地产权制度。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玉莲  
本文论述了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模型、经济增长模型。对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历程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性总结。随后,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基础数据为依托,以拉尼斯-费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为指导模型,对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寻找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最后,利用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具有指导性的深化发展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兹国  王文龙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紧迫问题,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创新是其核心,没有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就难以落到实处。只有在推动农村内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合理处理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界限,综合统筹农业的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国强  
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制度创新的意义,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探索土地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认为探索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就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向、目标和思路,以及人们可能产生的一些顾虑做了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钢  王文龙  
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农村内源性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政府干预除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目标外,更应该把诱导农村内部长效发展机制的形成作为长期目标。而要保证农村内源性发展的可持续,就必须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对农村的教育制度、土地制度、治理机制进行全面创新,超前规划新农村社区建设,我们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但中国现实的国情也决定了仅仅依靠内源性发展难以扭转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只有把内源性发展动力和外源性发展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