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20)
- 2023(5128)
- 2022(4235)
- 2021(4510)
- 2020(3576)
- 2019(8341)
- 2018(8530)
- 2017(13504)
- 2016(9239)
- 2015(11102)
- 2014(11868)
- 2013(10360)
- 2012(9792)
- 2011(8921)
- 2010(9623)
- 2009(8357)
- 2008(8548)
- 2007(8131)
- 2006(7495)
- 2005(7311)
- 学科
- 教育(23147)
- 济(20293)
- 经济(20253)
- 管理(19536)
- 中国(15588)
- 业(14507)
- 企(11584)
- 企业(11584)
- 理论(11172)
- 教学(10862)
- 农(8027)
- 学(7918)
- 财(7477)
- 制(6522)
- 学法(5835)
- 教学法(5835)
- 学校(5558)
- 研究(5504)
- 发(5383)
- 思想(5201)
- 农业(5108)
- 方法(5082)
- 政治(5069)
- 业经(5056)
- 银(5041)
- 银行(5038)
- 行(4772)
- 思想政治(4753)
- 政治教育(4753)
- 治教(4753)
- 机构
- 大学(119757)
- 学院(113473)
- 研究(42699)
- 教育(34731)
- 济(31664)
- 范(30499)
- 师范(30389)
- 经济(30242)
- 管理(30241)
- 京(28721)
- 中国(27200)
- 师范大学(24644)
- 科学(24165)
- 理学(23723)
- 理学院(23201)
- 管理学(22259)
- 江(22256)
- 管理学院(22014)
- 所(21602)
- 北京(20392)
- 职业(19636)
- 财(19492)
- 中心(18866)
- 技术(18774)
- 研究所(18722)
- 州(18128)
- 院(15370)
- 财经(13874)
- 职业技术(13513)
- 农(13302)
- 基金
- 项目(58786)
- 研究(56944)
- 科学(45900)
- 教育(37661)
- 基金(34060)
- 成果(29660)
- 社会(29412)
- 编号(29076)
- 社会科(27085)
- 社会科学(27078)
- 家(26980)
- 国家(26447)
- 省(25849)
- 课题(25357)
- 划(23690)
- 年(22568)
- 科学基金(21145)
- 规划(17380)
- 项目编号(17193)
- 性(16664)
- 基金项目(16265)
- 研究成果(16056)
- 度(15804)
- 阶(15192)
- 段(15151)
- 重点(15133)
- 阶段(15110)
- 大学(14882)
- 资助(14633)
- 部(14631)
共检索到211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俊生 李雪松 王伶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兴旺发展的希望所在,大学生群体所持的观念则至关重要,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民族观,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建设的步伐。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民族观的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意识的生成、民族政策的执行、民族观念的教育和践行等各方面。只有系统调节各个方面的要素,拓宽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民族观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的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教育方法 探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蓝波涛
当代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民族观作为观念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民族问题的存在;当前社会环境作为外部影响因素,会对大学生民族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学校的主渠道教育是造成教育困境的直接原因。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推进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观教育 困境 探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志华 李建伟
通过对22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包含的内容较广,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大学生的生命观主要由控制、过程、情感\死亡认识、价值和处世5个维度构成;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城乡和学习成绩状况5个变量上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持积极向上的看法,追求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然而结果也显示,部分大学生在生命观上持有相对消极的看法。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培育其生命智慧。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观 内容分析 生命智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海芬 张麓麓
本调查研究对9所普通高等学校2 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整体较强;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家庭、个体、学校是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意识 现状调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晓燕
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思想认识及培育的机制、内容、途径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文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大贤
用民族精神锻造当代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战略任务。笔者一方面阐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森
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共同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包括外语学习,同时也是文化学习。民族认同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母语、本土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英语教育对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为客观、公正地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现况,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对部分专业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更加客观地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全球化 英语教育 大学生 民族认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渊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成都、乐山、西昌、康定等地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国情,对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成效提出相应策略:培养和树立学生多元文化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动机;探索传统教材改革;积极鼓励并推行双语课程;开设民族文化赏析选修课程;创设良好的校园民族文化学习氛围;开展"民族文化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文化 认同 教育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彬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科四项基础知识之一,是培养英语"写"基础能力的重要渠道。英语写作教育教学作为一种"输出性"教学类型,在促进学生消化英语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国际间交流愈发频繁的当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除了要注重大学生英语的口语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应当注重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中担任书面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由周道凤、顾小燕和马友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一书详细阐述了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身份建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邹艳辉
新媒体具有沟通对话、议程设置和主流引导功能,孕育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高校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实现三结合,通过善用新媒体优长,整合新媒体资源,优化新媒体环境等路径,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增强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姗姗 王素芬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学说、主义、某人或某物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具有个体性、超越性、稳定性和神圣性等特点。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一要转变信仰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承认信仰多样性的必要性,明确信仰教育的超越性;二要转变信仰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大学生身心特点,确立信仰教育的有机体系;三要净化信仰教育的外在环境,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协调,分辨和利用网络环境,转变校园文化的功利性。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 信仰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叶望新
闲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论述闲暇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高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吕博宇 曹继东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爱国主义、坚忍不拔、实事求是、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多重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至关重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媒体平台、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发挥“长征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柏才 崔龙燕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要深刻认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努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把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进而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安雅丽
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一致。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提出以国防教育为载体,以建设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为主导,以完善国防教育内容为关键,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大学生 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