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41)
2023(3205)
2022(2678)
2021(2711)
2020(2357)
2019(5217)
2018(5225)
2017(9575)
2016(5380)
2015(6343)
2014(6327)
2013(6358)
2012(5733)
2011(5134)
2010(5370)
2009(5265)
2008(5552)
2007(5386)
2006(5054)
2005(4513)
作者
(14798)
(12197)
(11970)
(11702)
(7921)
(5751)
(5680)
(4714)
(4686)
(4421)
(4200)
(4175)
(4075)
(3935)
(3746)
(3673)
(3661)
(3618)
(3558)
(3558)
(3252)
(3004)
(2889)
(2882)
(2808)
(2803)
(2685)
(2640)
(2597)
(2424)
学科
管理(25536)
(18761)
企业(18761)
(17900)
(17886)
经济(17751)
(9876)
(8248)
方法(7743)
理论(7697)
(6526)
(6278)
财务(6256)
财务管理(6238)
业经(6161)
企业财务(5919)
中国(5720)
(5578)
(5224)
人事(4732)
人事管理(4732)
(4657)
(4381)
经济理论(4280)
企业经济(4243)
工作(4176)
教育(4036)
社会(3903)
经营(3880)
计划(3621)
机构
大学(76501)
学院(73544)
管理(32183)
(25887)
经济(25013)
理学(24988)
理学院(24668)
管理学(24429)
管理学院(24214)
研究(22710)
中国(19483)
(17257)
(16894)
科学(13378)
(13342)
财经(11812)
(11362)
中心(11174)
(10857)
北京(10776)
师范(10776)
(10593)
(10551)
研究所(9846)
(9125)
(8829)
师范大学(8631)
财经大学(8618)
业大(8171)
(7624)
基金
项目(40852)
研究(32463)
科学(31510)
基金(28747)
(23887)
国家(23620)
社会(21717)
科学基金(20350)
社会科(19123)
社会科学(19111)
(15397)
教育(15272)
基金项目(14783)
编号(14556)
成果(13982)
(12751)
自然(11777)
自然科(11464)
自然科学(11463)
资助(11414)
自然科学基金(11286)
项目编号(9662)
课题(9426)
(9176)
重点(8719)
(8503)
国家社会(8202)
大学(8179)
教育部(8139)
(8123)
期刊
(37684)
经济(37684)
研究(24046)
中国(20181)
(17712)
管理(15014)
教育(11688)
学报(10935)
科学(10097)
图书(9704)
大学(8498)
(8251)
书馆(7515)
图书馆(7515)
学学(7457)
财经(7052)
(6961)
金融(6961)
技术(6563)
(6149)
会计(5259)
农业(5093)
财会(5075)
经济研究(4639)
业经(4552)
(4205)
(4090)
现代(4010)
问题(4007)
(3868)
共检索到130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冰  樊梅  
随着以经济价值独大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人们转而追求以幸福为目标的多元公共价值,以经济学为主要视角的公共管理研究也应重新审视。S途径以社会学和人类学为新视角,重视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追求公共价值的实现,通过民族志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樊凡  陈毅  
从学科属性上看,农村公共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内部的一个分支和领域,是以致用为要、以实践为本的,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甄别、捍卫和创造公共价值。然而在当前这个无不以“实证”研究为尚的学术形势中,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普遍或多或少发生了社会学转向,甚至被无意或有意地社会学化了,由此也造成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社会学转向的分析与反思,发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取向上对以描述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的厚爱,很大程度上遗忘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应以生产实践性知识为志;二是研究方法上对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研究路径的偏信,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责任感和开拓性;三是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学资源的过度依赖,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敏锐性和专业性。尽管要更好开展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参与,但社会学不能因此而成为制约、支配乃至定义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力量。与此同时,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学科属性的异化势必会威胁和伤害到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必要性。遗憾的是,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界尚未对自身的社会学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学科属性异化的问题加以关注并形成反思。这意味着,走出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社会学化、树立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自觉,是有效开展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前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敏婵  张晓川  
"公共管理"是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分化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从公共管理的三个主体,即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出发,社会是国家和政府产生的基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第三部门承担的社会职能的扩大,未来的公共管理将走向社会自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余敏江  刘丽华  
公共管理职能指的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管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 会和经济的 发展需要而 规定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从社会公共事务的角度出发,公共管理的职能边界界定标准有二:一是社会公共事务的范围;二是道德与效能。当前我国公共管理职能更多地体现为:确定制度框架;调控宏观经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协调群体冲突;调节和再分配社会收入。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尉建文  李培林  
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赵单阳  盛少波  
近年来,在社会学界中爆发出对元理论化(metameorizing)的极大兴趣,元研究(meta-study)在社会学中迅速发展起来,本文旨在考察元研究在社会学的三个重要领域(理论、方法和资料分析)里的最新发展,辩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郝福庆  杨京平  
一、福利制度框架及改革措施1.制度框架。1942年,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关于社会保险和有关福利问题报告书》(即《贝弗里奇报告》)奠定了英国福利制度的基础。此后,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实施多项法律法案,不断充实完善福利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国民保险、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住房和教育五大方面,涵盖了免费教育、就业服务、免费医疗、生育保险、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若干补助津贴等多项福利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龚静怡  
面对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不利 ,以英国行政改革为起源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波及全球 ,强调政府把应由市场管理的一部分职能转交市场 ,以提高行政效率 ,这对中国公共管理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博文  彭子璇  
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为了实现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逐渐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实践需求,并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创新和实践。由陈振明等编著,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4月出版的《公共管理(第二版)》一书在全面回顾公共管理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管理领域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教育教学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蒙哥马利·范瓦特  周菲  
公共管理具有多种价值根源。美国公共管理学会(APSA)认为,有五种主要的价值根源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它们包括:个人价值、职业价值、组织价值、合法价值和公共利益价值。处理好这些价值之间的矛盾,需要公共管理者进行认真判断和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振京  杨昌勇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思潮,现代性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共同的核心主题。从当代教育社会学中可以区分出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当代教育社会学从阶层和性别向度对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资本主义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表明其具有了后现代意蕴,这也标志着后现代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批判教育学是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后现代实践,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具体表现形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友缘  魏聪  林兰  陈小蓓  
新童年社会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然处于边缘地位,其研究内容包括:"社会中的儿童"研究;"儿童的社会"研究;新童年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以及理论化探索。超越长久萦绕新童年社会学的二元论述是其实现理论突破的重点。反思西方新童年社会学理论框架解决中国童年问题的适切性,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步形成研究网络,与以西方为中心的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进行理论对话,进而推动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进展是我国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方向之一。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晓农  
文章在概述知识社会学基础上,分析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社会与图书馆的互动和信息交流机制,探讨知识社会学对图书馆学若干理论问题的影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永军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在80年代以后尽管有衰退之势,但还是有了较大的发展,对课程改革及课程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研究得以双向深入开展,研究的阵容、地域、规模以及内容都有所发展,课程社会学研究上的"制度性区分"正在得到弥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