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5)
2023(13010)
2022(11269)
2021(10726)
2020(8632)
2019(19638)
2018(19511)
2017(37172)
2016(20062)
2015(22347)
2014(21869)
2013(21287)
2012(19130)
2011(17186)
2010(16855)
2009(15559)
2008(14437)
2007(12162)
2006(10479)
2005(8737)
作者
(55099)
(45480)
(45415)
(42884)
(28837)
(21817)
(20553)
(17933)
(17296)
(16070)
(15628)
(15137)
(14110)
(14058)
(13929)
(13731)
(13668)
(13511)
(12951)
(12831)
(11235)
(10903)
(10818)
(10353)
(10230)
(10096)
(10031)
(9976)
(9061)
(9026)
学科
(74514)
经济(74424)
管理(56268)
(53123)
(44606)
企业(44606)
方法(34319)
数学(29233)
数学方法(28865)
(23263)
中国(19868)
(19546)
业经(19178)
(16782)
农业(15788)
地方(15501)
理论(13929)
(13500)
贸易(13492)
(13088)
(12589)
(12563)
(12057)
财务(11985)
财务管理(11965)
技术(11900)
环境(11858)
教育(11356)
企业财务(11277)
(10653)
机构
学院(273748)
大学(273397)
管理(110563)
(102306)
经济(99944)
理学(96925)
理学院(95872)
管理学(94155)
管理学院(93677)
研究(86569)
中国(62039)
(56962)
科学(55267)
(46009)
(42025)
(41663)
业大(41125)
中心(39177)
研究所(38617)
(38013)
(37780)
财经(37735)
师范(37722)
北京(35295)
(34386)
农业(32395)
(31867)
(31357)
师范大学(30428)
经济学(29957)
基金
项目(195052)
科学(153281)
研究(145225)
基金(140564)
(121595)
国家(120541)
科学基金(104057)
社会(90507)
社会科(85529)
社会科学(85508)
(76736)
基金项目(75222)
自然(67427)
教育(66755)
自然科(65840)
自然科学(65828)
自然科学基金(64609)
(64235)
编号(60850)
资助(56418)
成果(48726)
重点(43166)
(42200)
(41325)
课题(41019)
(40948)
创新(37933)
项目编号(37756)
科研(37194)
大学(36532)
期刊
(110594)
经济(110594)
研究(77920)
中国(46937)
学报(43464)
科学(39943)
(39648)
管理(39072)
教育(33875)
(33810)
大学(33084)
学学(31022)
农业(28136)
技术(22853)
业经(20509)
(18848)
金融(18848)
经济研究(17525)
财经(17399)
图书(15890)
(14818)
科技(14091)
问题(13991)
理论(13429)
(13294)
(13286)
实践(12531)
(12531)
现代(12360)
商业(12248)
共检索到379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翠平  
我国最早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是鲁迅先生,他开启了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两种题材小说的源头。乡土文学追忆作家的童年及故乡生活,叙述更多的是乡愁。乡土文学代表了一个时代,它伴随着社会的变化与作家创作实践的变化而产生。最初乡土文学的作者并不是扎根在乡土的作家,而是从乡下流寓到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城市现代生活与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们。正因为他们远离了家乡,渐生了牵挂与思念,才有了创作动力。他们在作品中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炜  
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线。赵树理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的生存形态来书写农民生活,拓展了乡土文学的大众化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农民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真实内心欲求、困境与向往。文章通过分析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征,解读赵树理"亲农"的情感核心特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敬华  
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在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与价值。在山西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下,山西乡土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绽放时代审美精神、提升景观文本价值、保存史料与人文守护、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乡土文学资源的开发使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有效更新社会观念,繁荣乡村文化,影响乡村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结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纪阳  
从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出发,将陈映真作为乡土文学的特殊个案,置于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和七十年代末乡土文学论战的背景中考察,探讨陈映真介入乡土文学的独特方式,以及他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文学作家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现实因素;并简要勾勒台湾乡土文学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揭示陈映真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伍婷婷  
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主体,表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作品一直都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点素材,在农村改革的持续推进下,涌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品。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乡土文学在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此,探讨了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分析新经济时代下乡土文学对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霞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身上具有的一种"特殊烙印",从流传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来。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受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深重,在今天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仍然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瑰宝",并且,要将它自觉融入和谐家园的构建之中,为我们的时代增添特别的"符号"。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霞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身上具有的一种"特殊烙印",从流传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来。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受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深重,在今天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仍然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瑰宝",并且,要将它自觉融入和谐家园的构建之中,为我们的时代增添特别的"符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傅丽  
女性文学是指由女性执笔所写或具有女性性质的文学,通过揭示女性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对社会女性的成长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警示作用。英美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女性文学的发展源头,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为当前社会男女平等发展奠定基础。由齐心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6月出版的《多维视角下英美女性文学研究》一书,基于女性意识的崛起和性别歧视的弱化,从英美文学的小知女性形象、英美黑人女性主义文学、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冬华  李真  
经验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经验。基于经验主义的实证会计研究,其最直接最准确的经验来源是基于中国本乡本土的认识,这也符合知识创造与传播的供求规律。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路径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作为转型中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与后现代新兴国家(美国)在学术的诉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对会计学术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挑战。我国会计学者应回归乡土经验,建设属于自己的学术城邦。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研究被美国的会计研究所裹挟,变成了以美国旨趣和需求为取向的会计学研究。这既非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旧模式仍在延续,且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新模式尚在襁褓酝酿,步履维艰。何去何从,如何破局,本文作者不揣冒...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红  
历史上广泛分布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司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司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认同、国家认同、民族精神、乡土知识等诸多丰富内涵,为开展乡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当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大乡土教育力度的新形势下,合理利用土司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其乡土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各民族整体素质、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鹏波  雷大朋  张立杰  吴军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和美丽乡村的提出,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城镇规划、乡村建设等成为继城市化运动之后的乡村环境提升运动的关键词,乡土景观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视角被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关注。文章从乡土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入手,运用类型学方法,分析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提出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和生命景观要素构成的"四生乡土景观"体系,并对各要素景观特性进行了阐释,以期为乡土景观的识别、保护、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法芹  
运用幸福经济学理论分析乡土情结的客观数据显示,当田园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乡土情结是一种自然情结;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田园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诸如已经富裕起来的明星大亨们来说,乡音、乡土、乡情、乡村及其田园梦是一种回归自然生态、获取健康绿色环境、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主体的不断分化,人们对乡村土地的经济依赖度在逐渐降低,但各个阶层对土地赋予的精神寄托功能在逐渐增强。我们的故土在乡村,土地与亲情是维系家乡情结的重要纽带,家乡情结是各个阶层共同的自然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法芹  
运用幸福经济学理论分析乡土情结的客观数据显示,当田园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乡土情结是一种自然情结;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田园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诸如已经富裕起来的明星大亨们来说,乡音、乡土、乡情、乡村及其田园梦是一种回归自然生态、获取健康绿色环境、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主体的不断分化,人们对乡村土地的经济依赖度在逐渐降低,但各个阶层对土地赋予的精神寄托功能在逐渐增强。我们的故土在乡村,土地与亲情是维系家乡情结的重要纽带,家乡情结是各个阶层共同的自然情怀,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籍慰的载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