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44)
2023(9648)
2022(8200)
2021(7878)
2020(6825)
2019(16033)
2018(15846)
2017(28988)
2016(16677)
2015(19716)
2014(19637)
2013(19121)
2012(18053)
2011(16498)
2010(16477)
2009(14986)
2008(15103)
2007(13627)
2006(11600)
2005(10522)
作者
(46706)
(39286)
(39119)
(37742)
(24965)
(18808)
(17917)
(15429)
(14921)
(13891)
(13478)
(13155)
(12505)
(12482)
(12362)
(12312)
(12156)
(11569)
(11546)
(11348)
(10077)
(9789)
(9660)
(8956)
(8918)
(8888)
(8833)
(8781)
(7988)
(7897)
学科
(65566)
经济(65509)
管理(39220)
(35836)
方法(31907)
数学(28942)
数学方法(28731)
(27166)
企业(27166)
中国(23924)
(17925)
(15570)
(15004)
贸易(14994)
(14652)
(14507)
(12428)
业经(11420)
农业(11418)
地方(10695)
(10486)
银行(10462)
教育(10351)
理论(10180)
(10157)
(10064)
(9573)
金融(9571)
环境(9003)
(8876)
机构
大学(237830)
学院(232982)
(98817)
经济(96787)
研究(85981)
管理(81957)
理学(70119)
理学院(69230)
管理学(67903)
管理学院(67463)
中国(64733)
科学(51663)
(51062)
(44498)
(44396)
研究所(40770)
(39977)
中心(39047)
财经(35477)
(35154)
(34733)
师范(34456)
业大(33952)
北京(33004)
(32441)
经济学(32114)
农业(31657)
(30433)
经济学院(29112)
师范大学(27574)
基金
项目(152047)
科学(119515)
研究(114314)
基金(109438)
(95560)
国家(94770)
科学基金(79257)
社会(70849)
社会科(66993)
社会科学(66971)
(57569)
基金项目(57427)
教育(56556)
(50646)
自然(49612)
自然科(48446)
自然科学(48428)
自然科学基金(47586)
编号(47547)
资助(45286)
成果(40319)
(36083)
重点(35738)
课题(34506)
(33502)
(31101)
教育部(31050)
中国(30050)
大学(29907)
科研(29633)
期刊
(104061)
经济(104061)
研究(71458)
中国(51089)
教育(37969)
学报(37736)
(35036)
(34219)
科学(33804)
大学(28676)
管理(27585)
学学(25886)
农业(23925)
技术(23305)
(19588)
金融(19588)
财经(18158)
经济研究(17950)
(15775)
(14508)
业经(14355)
问题(14319)
图书(14238)
(14121)
职业(13767)
世界(12475)
国际(12200)
(11769)
论坛(11769)
技术经济(11315)
共检索到354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志峰  廖志琼  
高校学术职业分层是按照某种学术标准或者资格将教师区分为高低不同的职位等级序列,并形成一个职位与地位对应的社会结构的过程,其内在分层机制是高校职位等级系统对教师进行的制度化分类,职称和岗位成为分层的重要依据。我国当代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呈现出政策分层、特色分层和声望分层等多种形态,竞争性和多样化成为分层的核心特征。学术精英层与底层教师层的疏离,学术职业分层差异明显,以及效率取向是当代中国学术职业分层的新变化。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在体现组织效率和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形成扁平化的学术职业分层阶梯、缩小分层地位差距、形成多样化的分层结构是重要的制度创新基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庭天  
通过生态政治的渊源介绍和阶段划分,归纳了生态政治化的一般规律和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联系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指出了生态问题政治化解决的迫切性,并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化。从"科学性、全面性、人文性、和谐性、公正性、民主性、有序性"等方面总结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特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鲍威  
高校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目标、以及社会经济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在学生规模扩张和异质化过程中,以往被排除在传统高等教育之外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新的学生群体迅速增长。本研究利用北京市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分析扩招之后我国高等院校中各类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特征,以及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正洪  雷瑾亮  
中国当代学术研究的环境比较特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官学联合。由于学术平均资源有限使得中国学者在学术上的原始积累比较困难;政府主导学术,学术与政治结合的历史性加剧导致出现官学联合。官学联合有其必然性和特殊时空下的合理性。中国当代学术研究环境中的这个最大问题必须从理念层面、方法论层面、操作层面三个角度入手寻找对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若建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方面是人口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表现为经商、从政、从事管理与服务职业的人大幅度上升;农民和工人则是属于有大批人改变职业的群体;大量男性中年专业人员转向从政经商,使得大学文化人口中从政的比例过高;工人这个职业则只对农民有吸引力。年龄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职业流动最主要的两个个人特征;女性的职业流动略强于男性。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影响职业流动,社会经济发展快的地方,职业流动也快。东部沿海地区的职业流动率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田娟  
存差近些年来成为业界探讨的热点,而其形成机制问题则更是争论的焦点。以存差的形成机制为基础,并且从现代金融运行特点入手来进行分析,很容易得出存差在性质和数量上就是基础货币投放的结论。因此,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事实上就可以分析出造成大额存差的因素。此外,从实证角度进行的分析证明了外汇占款与上期存差额是解释当期存差的重要原因,从而揭示出当前巨额存差的形成原因。因此,应改变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将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投资转向消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聚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大分化过程。一方面,农业人口的比重大幅下降,但绝对数量仍然很大。分化后依然极为庞大的农民数量,决定了财政直补模式不可能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又是很不彻底的,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从农民中分化出的阶层与母体并未彻底地割断和分离。这在产生一系列弊端的同时,亦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平稳推进留下一个意义重大的"缓冲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艳  
中国教师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教师间学术职业结构的分化,由过去教师-行政人员间的二元结构,演变为现在的教师-课题经理-亦管亦教亦研的"学者官员"-纯管理者之间的多元关系和分层;另一方面指教师本人职业的分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学术角色的多元化。此外,本文还从大学学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课题管理商业化操作、教师量化考核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引起这一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后果。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卿家康  
本文论述了目录学的时代性表现、成因与内涵,并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分别从发展阶段、学科意识、理论建构策略、价值取向、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向等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目录学的特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金涛  
城镇化是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与工业化伴随伴生。各国城镇化道路多种多样,如英德代表的西欧模式、美国代表的北美模式、日韩代表的东亚模式、前苏联代表的苏东模式、印非代表的南方模式等。与他们不同,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动员驱动。改革开放以后,限制人口流动的条件相继放松,城镇、区域、民族、行业等不均衡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尽管各地推动城镇化的具体路径有所不同,但总体动员特点鲜明,即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社会动员推动城镇化向既定方向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麻国庆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峰  
社会分工促进了学术职业的兴起与分层制度的形成。欧洲中世纪后期,教授职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化职业,而助教职业的出现,是首次大学学术职业内部分层,体现出教授自主分层的特征。后来,依次产生了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职业,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分层结构,体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在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分层制度,在分层制度变迁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级分层、单一分层、恢复四层分层、四层十三级分层等阶段,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具有政府主导和高校自主相结合、以效率为中心、以岗位为核心的变迁特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詹宏毅  胡娟  
大学校长作为高等院校的领军人物.其素质对学校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笔者通过对当代不同时期的三位杰出大学校长朱九思、曲钦岳和纪宝成的个案分析与比较,从个人经历、教育实践等对这三位校长的共同特征进行探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覃柳婷  滕堂伟  张翌  曾刚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结合知识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