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29)
2023(13437)
2022(11374)
2021(10850)
2020(9429)
2019(21979)
2018(21577)
2017(40938)
2016(21930)
2015(25219)
2014(24987)
2013(24967)
2012(23106)
2011(20878)
2010(20606)
2009(19050)
2008(18958)
2007(16465)
2006(13926)
2005(12387)
作者
(63259)
(53231)
(53059)
(50587)
(33680)
(25372)
(24210)
(20741)
(20213)
(18781)
(18245)
(17980)
(16701)
(16667)
(16571)
(16471)
(16061)
(15804)
(15302)
(15227)
(13072)
(13008)
(12864)
(12223)
(11979)
(11949)
(11757)
(11445)
(10673)
(10597)
学科
(94028)
经济(93922)
管理(60718)
(58594)
(47546)
企业(47546)
方法(46721)
数学(41599)
数学方法(41091)
中国(25861)
(24717)
(23642)
(19715)
贸易(19706)
(19650)
(19228)
业经(18575)
(16672)
农业(16176)
地方(15452)
(14710)
财务(14666)
财务管理(14630)
(14219)
(14070)
银行(14031)
企业财务(13861)
理论(13713)
(13710)
金融(13706)
机构
大学(323203)
学院(318908)
(136768)
经济(134305)
管理(123085)
研究(109829)
理学(106995)
理学院(105766)
管理学(103863)
管理学院(103258)
中国(82954)
(67872)
科学(66555)
(60916)
(55132)
(53168)
研究所(50559)
中心(50544)
财经(49693)
业大(47061)
(45413)
(45376)
经济学(43567)
北京(42508)
农业(42051)
(42004)
师范(41576)
经济学院(39428)
(39029)
财经大学(37165)
基金
项目(217772)
科学(172502)
基金(161835)
研究(156514)
(142097)
国家(141000)
科学基金(120601)
社会(101298)
社会科(96084)
社会科学(96058)
基金项目(85328)
(81771)
自然(78383)
自然科(76664)
自然科学(76634)
自然科学基金(75301)
教育(72721)
(70795)
资助(66771)
编号(61438)
成果(50163)
(50136)
重点(49602)
(46217)
(45150)
国家社会(43216)
教育部(43140)
科研(42582)
创新(42350)
课题(42053)
期刊
(140908)
经济(140908)
研究(91088)
中国(57039)
学报(51349)
科学(48076)
(47425)
(47309)
管理(43406)
大学(39027)
学学(36789)
农业(32468)
教育(30565)
技术(27208)
(26335)
金融(26335)
财经(24736)
经济研究(23861)
业经(21543)
(21317)
问题(19250)
(18426)
(17647)
统计(16159)
技术经济(15874)
(15857)
世界(15801)
国际(15135)
理论(14286)
(14266)
共检索到458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短表汇总数据、长表汇总数据和长表1%抽样数据,从3个视角分析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变动。短表汇总数据显示,有2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夫妇独居比例超过55%,并且城乡有很强的趋同性;有1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单人独居比例超过36%。长表汇总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入住机构养老的比例不足1%;老年人居住方式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高龄阶段尤其显著,男性多在有配偶的家庭户中生活,女性与子女同住超过半数。长表1%抽样数据显示,老年人中夫妇家庭户和单人户的比例合计超过50%,城乡趋同性突出。就整体而言,中国老年人已进入独居为主导的时代。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努力为居家老年人创造舒适且风险较小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鹃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了解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最新数据来源。文章在"六普"数据基础上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现状和特点,结合"五普"数据对其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同一队列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纵向变化。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趋势明显,但空巢家庭中的独居户和夫妻户老人呈现两极化倾向;受老年人口生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三代同堂的扩展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但地区差异很大;随着"50后"、"60后"出生队列进入老年期,会率先使得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二代户比例降低,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将更加显著。尽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完善老年照料服务已成为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提出的迫切要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特别是从1982年存活到1990年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家庭总体上正趋于核心化,但就老年人家庭而言,三代户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比例趋向于不断提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帆  
文章通过构建"老年人照料负担比"指数,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老年人照料资源供求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老年人照料负担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老年人照料负担仍处于较轻阶段,但分省来看,在照料负担的水平、城乡差异及差异格局上都呈现出显著的不同。从未来的变化趋势看,中国的老年人照料负担将持续提高,在2030年代进入重负阶段,2040年代进入超重负阶段,2080年可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照料负担最重的国家。在老年人照料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除了传统的非正式照料支持系统,还须建立正式的社会照料支持系统。因此,无论是社会民众还是政府都需有长远的目光,社会发展也需要更为适应老龄社会的长远制度安排。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德文  
利用2002-2005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采取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深入探讨了居住方式及日常照料在老年人ADL转归中的作用。结果提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文化、认知以及患重大疾病次数等作用下,老年人只有在ADL完全自理的状况下,独居才会比其他居住方式使其躯体机能下降风险更小。一旦老年人在ADL相对和完全依赖的状态下,生病时由配偶或子女照顾的比保姆社会服务等对其躯体机能的转归更有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炜康  孙鹃娟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独居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仅与配偶同住则并未表现出影响的显著差异。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起到了"双重增益"的作用效果,其一方面能直接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在居住方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丰富的社区环境设施与服务、实施老年优待政策能够改善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揭示了居住环境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为推进城乡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吕雪枫  于长永  游欣蓓  
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12个省1218份农村调查数据,借鉴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框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预置因素中的受教育年限以及需求能力因素中的养老保险、所在地区、家庭规模和家庭存款,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受教育年限越长、养老保险水平越高、家庭规模越大的农村老年人,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家庭存款越多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东部地区这一概率发生比的0.514倍和0.422倍。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观解释表明,他们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不是经济负担能力,而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把机构养老定位在补充地位是较为合理的,加强舆论引导和老龄化国情教育,鼓励老年人储蓄,构建温馨、舒适的养老机构,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易成栋  丁志宏  黄友琴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的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社区物理环境和养老服务的可得性是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核心部分。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发现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地区间和城市间差异明显。中国城市老年人住房消费数量、住房设施齐全度、住房自有率、老人独居比例呈增加趋势;社区设施可得性提高,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并采用聚类方法发现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梯度差异的空间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收入和地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Stephen M.GOLANT  
大部分美国老年人倾向于就地养老,即尽可能呆在现有住所内养老,而不是迁移他处。本文解释了他们怠于搬迁的心理原因,指出这种行为惯性会导致很多老年人居住在与他们变化了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不相适应的住宅和社区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照护。为说明老年人安土重迁的原因,有必要从老年人主观方面分析就地养老有哪些吸引力,搬迁到其他地方养老存在什么阻力。本文运用居住常态理论(residential normalcy theory)刻画了老年人对居住的情感体验,居住或保健设施与其需求和愿望的匹配度;以及得不到满足时如何应对环境条件的不足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新  李毅  
本研究使用中国健康长寿调查2005年的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性别差异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使用二分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男女老年人在主观与客观健康指标即自评健康和日常活动能力上的差异,及其健康与社会经济因素和肌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各种因素后自评健康上性别的差异基本消失了,而在日常活动能力上仍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老年人要差于男性老年人。此外,社会经济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模式也并不统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洋  孙鹃娟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全国老年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老年人中有24%处于贫困状态,女性、身体健康欠佳、农业户口、与子女居住、文化水平低、没有工作、缺少养老金以及高龄老人构成了贫困老年人口的主体;其中婚姻、性别、身体健康程度、文化水平、户口性质、是否有工作、是否有退休金以及居住方式对老年人贫困状况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宋雪飞  郭振  姚兆余  
通过对长三角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上倾向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所占比重较小。年龄、自理能力、与家人的关系和晚年生活的孤独感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有显著影响。为了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要,必须发展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在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扬传统孝道文化,并适当发展养老机构,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需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新慧  
基于C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及影响的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存在接入鸿沟,高龄、收入状况差和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在接入互联网过程中存在劣势;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鸿沟并不存在,大部分老年人应用互联网浏览新闻;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的产出鸿沟并不明显,互联网应用与否以及具体应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大多数维度影响均不显著,互联网应用与否负向影响"生活状况满意感";常规性应用和资讯类应用都负向影响老年人的"理想接近感"。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斌  
文章使用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20年中国60岁及上老年人口的健康现状,运用队列分析法分年龄、性别及城乡揭示过去十年老年人口健康变动特征,并基于队列要素法预测未来四十年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口规模及变动趋势并估计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结果首先表明,中国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分性别、城乡、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方式及省际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其次,随年龄增长中国老年人健康水平在逐渐下降,进入高龄期后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明显提高,并分性别和城乡呈现不同的变动特征。再次,高龄老年人口在本世纪中叶前突破1亿规模,不健康老年人口赡养比快速上升,由疾病扩张与老龄化叠加产生的社会经济负担逐渐增加。最后,老年人口健康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所产生的健康红利与长寿红利效应,而其挑战重点体现在如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