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90)
- 2023(21737)
- 2022(18558)
- 2021(17488)
- 2020(14712)
- 2019(34223)
- 2018(34063)
- 2017(64781)
- 2016(35383)
- 2015(40297)
- 2014(40791)
- 2013(40177)
- 2012(37390)
- 2011(34081)
- 2010(34585)
- 2009(32148)
- 2008(32022)
- 2007(28626)
- 2006(25439)
- 2005(23307)
- 学科
- 济(157341)
- 经济(157125)
- 管理(100191)
- 业(94562)
- 企(77702)
- 企业(77702)
- 方法(65384)
- 数学(56095)
- 数学方法(55293)
- 中国(44424)
- 农(41739)
- 财(38041)
- 业经(34629)
- 地方(34151)
- 学(32900)
- 制(30302)
- 贸(28876)
- 贸易(28859)
- 易(27974)
- 农业(27058)
- 理论(25235)
- 银(24840)
- 银行(24778)
- 融(24016)
- 金融(24012)
- 和(23835)
- 行(23811)
- 环境(22054)
- 务(21895)
- 财务(21797)
- 机构
- 大学(510960)
- 学院(507784)
- 济(212323)
- 经济(207742)
- 管理(194178)
- 研究(181603)
- 理学(165915)
- 理学院(163941)
- 管理学(160983)
- 管理学院(160029)
- 中国(138081)
- 京(111150)
- 科学(110063)
- 财(99283)
- 所(93565)
- 研究所(84510)
- 农(84450)
- 中心(81057)
- 财经(77214)
- 江(76940)
- 业大(73307)
- 北京(71809)
- 经(69999)
- 范(69282)
- 师范(68658)
- 农业(65705)
- 院(65071)
- 经济学(64283)
- 州(61543)
- 经济学院(57489)
- 基金
- 项目(330513)
- 科学(258886)
- 研究(242340)
- 基金(238398)
- 家(207772)
- 国家(206008)
- 科学基金(175493)
- 社会(152921)
- 社会科(144424)
- 社会科学(144381)
- 省(127909)
- 基金项目(124746)
- 自然(112672)
- 教育(112204)
- 自然科(110025)
- 自然科学(109998)
- 划(108164)
- 自然科学基金(108027)
- 资助(99822)
- 编号(99101)
- 成果(82631)
- 重点(74558)
- 部(73505)
- 发(72481)
- 课题(69504)
- 创(67504)
- 创新(63069)
- 教育部(62962)
- 科研(62854)
- 国家社会(62664)
- 期刊
- 济(244091)
- 经济(244091)
- 研究(159108)
- 中国(108447)
- 学报(79984)
- 农(77614)
- 财(77266)
- 科学(73564)
- 管理(73294)
- 教育(62266)
- 大学(60564)
- 学学(56363)
- 农业(53001)
- 融(49011)
- 金融(49011)
- 技术(45843)
- 经济研究(39626)
- 财经(38508)
- 业经(38029)
- 经(33143)
- 问题(31257)
- 业(28807)
- 图书(27224)
- 贸(26122)
- 技术经济(26067)
- 统计(24953)
- 世界(24184)
- 理论(23784)
- 版(23407)
- 国际(23331)
共检索到787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忠英 汤玉刚
文章试图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高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模式。依次研究了该发展模式的特征表现、成因机制、利益相关方和转型路径。产出最大化而非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以及围绕这一目标的政府间行政性垄断竞争是高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发展模式的根源所在。从高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模式向低社会成本-低产品成本模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需要。成本模式转型的关键点在于政府,但转型的速度要考虑相关各方的承受能力,温和转型更为可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宗胜 任重 周云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30年的经济发展实践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成功的二元经济转换;经济增长表现出中国式综合效率提高驱动型的特征;经济增长正在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未来我国应当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动结构转换,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奇迹 二元经济转换 综合效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百才 徐敬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对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甘肃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与全国水平的比较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并不完全相适应;甘肃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依然较低;甘肃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是科教兴甘的关键;甘肃研究生导师平均每人指导的研究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甘肃社会经济发展 规模速度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自力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懈奋斗,努力进取,克服艰难险阻,越过急流险滩,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总结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经验,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取得经济建设新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林毅夫 张晓山 朱玲 吕政
继2018年6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首场会议后,2018年7月24日上午,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第二场学术会议——"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经济发展"。会议邀请的两位主讲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蔡昉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两位评论嘉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朱玲研究员。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研究员主持。为了呈现本次会议,本刊特刊发论坛内容。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保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曙光
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为全球转型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体系,也为经济学家探讨转型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转型理论的历史性变迁,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在建立转型理论框架中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内在逻辑缺失,同时着重剖析了转型经济学中存在的两大基本争议,即渐进式变迁和激进式变迁的争议以及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争议。文章最后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理论提炼,揭示了经济转型的中国范式的内涵及其全球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晓雷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阶段转型是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的阐述,中国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思路,制定并实施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追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战略。第二阶段转型是从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到21世纪初,中国制定并实施了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基础上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战略。第三阶段转型是从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到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中国制定并实施了坚持科学发展、快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和新发展理念。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平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它的生命力并不局限于政治领域,在当代社会更多地体现于市场经济活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及强国富民进程中稳步发展,并伴随着新环境、新问题、新需求的出现,法治内涵及形态也逐渐丰富、完善,"经济刑法学"就是基于一系列新发展而提出的新定义。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钊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理念与质量更是获得肯定。从经济发展成就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来自中国的经济转型做法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未来发展来看,中美等国际政治因素、中国市场化地位问题、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效果,都会影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应更理性地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影响,肯定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成就,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依然可期。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松年
该文以改革开效30年来苏南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实践为依据,回顾由乡镇企业大发展孕育形成的苏南模式在促进农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变革以及密切城乡经济联结的历史功绩;着重分析苏南模式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中的机制活力及其对突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积极效应。随后,跳出农村模式论转型,以区域发展的视野,对苏南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推进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启动苏南经济转型,分层进行客观描述和理性概括。文中对苏南模式历史功绩的论述,对其弊端缺陷的剖析,客观全面;从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到苏南经济的转型升级,分别交代,脉络可循;对苏南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发展思路创新以及推进向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
苏南模式 苏南经济 改革创新 转型升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林毅夫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重要论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态势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能够实现长达39年的平均9.5%的增长,并高出"常态化增长"的2倍水平,其根源在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后来者优势"。在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下,作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经济体,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实体经济。设立直辖市以后,重庆的发展即使有各种波折,仍然是领先于全国。重庆应继续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继续领跑全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祁欣
中国的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发展紧密相联,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政策试验场。从1979年7月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以来,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近30个年头。目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严于龙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成长课题组 辛耀
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和金融资源都处于全国末位,但其主要金融发展指标却与全国水平大体同步,这与其经济发展粗放、产业结构偏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率和负债率高和农村借贷依存度等因素有关。改革开放30年间,贵州金融发展与经济成长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由于发展模式、结构特点及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不足等原因,金融发展对经济成长的边际效果不理想。农村信贷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还有待建立。为此,贵州金融发展要进行相应调整并注重后发优势的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