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4)
2023(12398)
2022(10190)
2021(9755)
2020(8045)
2019(18600)
2018(17855)
2017(33667)
2016(17819)
2015(20161)
2014(19329)
2013(19076)
2012(17426)
2011(15642)
2010(14961)
2009(13466)
2008(12979)
2007(10669)
2006(8900)
2005(7656)
作者
(48949)
(41332)
(41190)
(38941)
(26239)
(19526)
(18553)
(16009)
(15709)
(14130)
(14118)
(13841)
(12931)
(12924)
(12846)
(12812)
(12248)
(11855)
(11827)
(11796)
(9997)
(9874)
(9804)
(9488)
(9281)
(9246)
(8901)
(8363)
(8199)
(8129)
学科
(76286)
经济(76205)
管理(49185)
(47318)
方法(38981)
(38463)
企业(38463)
数学(35332)
数学方法(34869)
中国(22013)
(19600)
(19076)
(16104)
贸易(16096)
(15777)
(15091)
业经(15058)
农业(12693)
(12498)
(12464)
财务(12463)
财务管理(12441)
企业财务(11926)
环境(11578)
(11520)
金融(11518)
(11288)
银行(11263)
(10781)
地方(10699)
机构
大学(256224)
学院(251077)
(112859)
经济(111257)
管理(98343)
理学(86952)
研究(86517)
理学院(86024)
管理学(84533)
管理学院(84073)
中国(65363)
(52192)
科学(51432)
(49301)
(41583)
财经(41227)
(39862)
中心(39156)
研究所(38620)
(38170)
经济学(37441)
业大(36332)
经济学院(34037)
(32785)
北京(32085)
(31963)
农业(31586)
师范(31583)
财经大学(31499)
(31456)
基金
项目(182222)
科学(147128)
基金(139943)
研究(129799)
(123377)
国家(122479)
科学基金(106132)
社会(87560)
社会科(83317)
社会科学(83300)
基金项目(73337)
自然(68769)
自然科(67282)
自然科学(67261)
自然科学基金(66129)
(66120)
教育(59848)
(57942)
资助(56431)
编号(48230)
(42567)
重点(41421)
国家社会(39078)
(38580)
(38321)
成果(38052)
教育部(37143)
创新(36257)
科研(35868)
人文(35067)
期刊
(107749)
经济(107749)
研究(70744)
中国(41457)
学报(41136)
科学(39259)
(37685)
管理(35213)
(34814)
大学(31930)
学学(30399)
农业(24300)
财经(20867)
教育(20611)
技术(20528)
(20315)
金融(20315)
经济研究(19379)
(18043)
业经(15192)
问题(14890)
(14334)
(13712)
世界(13270)
国际(12652)
(12480)
统计(12440)
技术经济(11976)
(10953)
资源(10916)
共检索到348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学荣  
资本逻辑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是否依然在起作用,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然是社会主义,就不应该存在资本逻辑;亦有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量"上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当代中国正"如日中天",因此,资本逻辑仍然是当代中国的主导逻辑。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两种观点分别代表着两个极端,因而都是片面的。否认资本逻辑在当代中国依然存在的事实是不对的,将资本逻辑在当代中国的地位过分夸大亦是不足取的。事实上,资本逻辑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存在,并且在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中还占据着主导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铭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总品产的分配原理,批判了拉萨尔派的“不折不扣”的分配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模式和序列,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它势必导致重积累、轻消费,由此产生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左”的经济行为,曾导致了我国整个经济建设的混乱.作者从陈云同志“第一是吃饭,第二是建设”的思想出发,认为先消费后积累才是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模式和原则.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汤美莲  
一、等价原则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原则,而且是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在1876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时,虽然有它的局限性,如他认为按劳分配是在产品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个根据集体主义原则组织起来而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在这里“个人劳动已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花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充分阐述了关于分配的一般理论和特殊分配原则,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分配的理论渊源,而且是中国当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明桂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的庸俗社会主义观,精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观。两种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的规律决定了各种异化的社会主义思潮不会自动退出舞台,批判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由先富到共富的跃迁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不动摇,又不搞单一按劳分配或不讲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多元分配;既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制度,又要允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适度发展;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当家作主,又要批判民主社会主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企图。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航  关祥睿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加以区分,而且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的公平观是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和发展维度的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公平的观念是在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下只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分配公平。从社会维度看,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对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充分尊重,同时也彰显了对个体需要多样化的内在肯定。从发展维度看,社会主义对公平的追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人们的自由个性得以彰显,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公平观的三个维度,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荣兆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位一体"的新的理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强  杨建飞  
资本逻辑是资本追求价值无限增殖的逻辑,资本的逐利本性是资本逻辑最为深刻的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本性、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进行激烈的生态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镜鉴的作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实现资本逻辑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提供了科学指南。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建华  
资本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理解现代社会的基石。马克思在肯定资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作用的同时,对资本和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内部,深入到资本矛盾的内在本质,将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等置于批判的核心,在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资本生产的基本规律及其财产分配关系。这对于我们认识资本的两重性,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有效地利用资本与规制资本,建构政府、资本、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绍源   任宇东   刘欣瑜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了技术样态和劳动图式的锐变,资本逻辑随之带来的现代困境表现为“数据霸权”“社会异化”“剥削对立”三个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研判当代资本主义现状提供了宝贵视角,其中蕴含的“科技思想”“共同体思想”和“经济伦理思想”为解蔽资本逻辑提供了理论路径。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智能产业资本逻辑问题展开研究,既是实现智能产业资本逻辑解蔽的必经之路,又是实现资本逻辑“为人所用”的方向引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瑞敏  
资本具有私人性,但为克服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断调整自身。它在当代的显著变化是借用金融筹集和调配社会资本的功能,将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剥离开来,拓宽了资本的私人边界,打造了新的运行机制:为提高资本的扩张速度,企业通过金融渠道使用了大量外部资本,使扩张方式杠杆化;杠杆的使用意味着外部投资者增多,多元利益主体提高了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预期的重要性,使得衡量未来企业经营状况的现金流成为企业扩张的核心要素。从本质上看,资本运行机制被金融逻辑所主导是资本对自身矛盾的又一次克服。然而,金融所打造的这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瑞敏  
资本具有私人性,但为克服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断调整自身。它在当代的显著变化是借用金融筹集和调配社会资本的功能,将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剥离开来,拓宽了资本的私人边界,打造了新的运行机制:为提高资本的扩张速度,企业通过金融渠道使用了大量外部资本,使扩张方式杠杆化;杠杆的使用意味着外部投资者增多,多元利益主体提高了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预期的重要性,使得衡量未来企业经营状况的现金流成为企业扩张的核心要素。从本质上看,资本运行机制被金融逻辑所主导是资本对自身矛盾的又一次克服。然而,金融所打造的这种资本社会化只存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在分配领域则充分发挥了资本的私人性,导致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卢江   黄旭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了系统性危机,表现为由内在关联的、超越一定范围的多领域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影响的整体危机。《资本论》中阐述的基本原理对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具有显著的逻辑批判张力。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系统性危机的实质是资本逐利本性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终结。资本积累理论阐明了从国内扩张转向国际扩张下系统性危机从可能转向必然的具体机制。资本循环理论刻画了系统性危机在经济领域内部、非经济领域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生成演化路径。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社会因素不断生成。资产阶级执政党的改良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平缓了系统性危机的消极冲击,但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的历史规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叶龙祥   钟锦宸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随着“数字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展,对数字资本的批判需要考虑资本的“一般性”与数字的“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贯穿其中的“数字资本逻辑”。概言之,数字资本逻辑作为资本逻辑所操控的数字“失控”,实为资本逻辑反映和延展所导致的数字化资本统治、劳动剥削与技术操纵。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形态的新变革,数字资本逻辑并没有被根除,并且愈来愈呈现出数字资本增殖逻辑下的“竞争—垄断”宰制、数字资本扩张逻辑下的“中心—边缘”控制、数字资本物化逻辑下的“多维—单向”压制的嬗变趋向。现阶段,为了扬弃和超越数字资本逻辑,需要在科学反制数字劳动剥削、防止数字资本无序扩张、摆脱数字技术的错位生长、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寻求实践路径,从而实现从“资本”向“人本”的真正回归。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玮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采用"戏说"与"恶搞"、碎片化与简单化的后现代叙事方式以及非此即彼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随意贬低革命领袖,否定历史英雄,无视中国党史国史中的基本定论。这种思潮否定了历史内在的内容与客观规律,将虚构与历史混为一谈,具有极强的欺骗性以及迷惑性。对此,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发挥民间群体的正能量作用,进而完善国家监管体系以及捍卫民族与历史记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