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45)
2023(8667)
2022(6943)
2021(6685)
2020(5245)
2019(12242)
2018(11982)
2017(21699)
2016(11843)
2015(13719)
2014(13851)
2013(13378)
2012(12585)
2011(11588)
2010(11524)
2009(10792)
2008(10877)
2007(9675)
2006(8674)
2005(8179)
作者
(32538)
(26831)
(26815)
(25818)
(17305)
(12886)
(12332)
(10514)
(10301)
(9846)
(9327)
(8960)
(8676)
(8639)
(8477)
(8310)
(8002)
(7824)
(7713)
(7693)
(6990)
(6418)
(6401)
(6309)
(6193)
(5988)
(5965)
(5920)
(5393)
(5368)
学科
(51323)
经济(51266)
管理(34929)
(28476)
(24061)
企业(24061)
方法(20619)
中国(17740)
数学(16816)
数学方法(16663)
环境(12743)
(12732)
(12504)
贸易(12496)
(12270)
(12255)
业经(11563)
(11301)
(10622)
理论(10308)
(9531)
银行(9527)
(9336)
(9172)
(8640)
(8520)
金融(8519)
农业(7766)
(7737)
教育(7668)
机构
大学(175294)
学院(172958)
(78118)
经济(76681)
研究(61890)
管理(61716)
理学(52057)
理学院(51442)
管理学(50723)
管理学院(50398)
中国(50366)
(38333)
(36938)
科学(33937)
(30445)
财经(29125)
中心(27504)
研究所(27258)
(26625)
经济学(26381)
(25548)
(25382)
师范(25207)
北京(25081)
经济学院(23638)
(22212)
财经大学(21638)
(21133)
(20651)
师范大学(20394)
基金
项目(105654)
科学(83984)
研究(82611)
基金(77919)
(67008)
国家(66474)
科学基金(56769)
社会(54678)
社会科(51768)
社会科学(51754)
基金项目(39755)
教育(38459)
(37186)
编号(33155)
自然(32939)
(32395)
资助(32188)
自然科(32150)
自然科学(32142)
自然科学基金(31616)
成果(28778)
(25370)
重点(24213)
国家社会(24000)
中国(23614)
课题(23323)
(23010)
教育部(22466)
(21799)
(21730)
期刊
(89526)
经济(89526)
研究(58638)
中国(38084)
(29744)
管理(24596)
教育(24326)
学报(23271)
科学(22515)
(19118)
大学(18445)
(17095)
金融(17095)
学学(16584)
财经(15655)
经济研究(15280)
技术(14326)
(13752)
农业(13093)
(12442)
业经(11971)
问题(11648)
图书(10959)
国际(10758)
世界(10653)
书馆(8277)
图书馆(8277)
技术经济(8110)
(8043)
论坛(8043)
共检索到273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中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人宪法,从环境立法、执法、司法等多个维度,推动我国环境法治建设进人全面转型的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真亮  
近年来,部分区域从协同立法、联动执法、司法协作等方面积极推进跨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尝试破解属地管理模式的弊端。这体现了环境合作治理的空间转向,为环境法迭代更新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理论发展机遇。在行政边界区域环境的空间特殊性、主体多元性、利益多层性、诉求多样性等特征的分析基础上,对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同法治"理论的运用场域以及区域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协作实践进行了阐释、反思。从环境治理转型和治理现代化来看,行政边界区域的环境共治内在的要求加强区域环境之间的合作共治,应推动从个体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从城乡正义到区域空间正义、从地方法制到区域法治等方面的治理转型和制度体系的完善要求,从而促进基于环境改善的利益增进与共享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权利的实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袁浩铭  张夏羿  孙永强  
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DEA-Tobit两阶段模型测度了我国地方政府的环保投资效率,讨论了财政分权与环保投资效率的关系以及环境法治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导致了环保投资的低效率,而环境法治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这种现象,其中,环境立法行为的缓解效果更是立竿见影,而环境执法行为的缓解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环保投资效率的关系存在双重门槛,在高环境立法水平下,财政分权能提高环保投资效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俊海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关键是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着力打造政府部门的诚信品牌和法治文化。政府必须尊法、厚德、诚实、勤勉、亲民、阳光,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遵守法治、民本、诚信、公正、透明和勤勉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法治原则,打造法治政府;坚持民本原则,打造民本政府;坚持诚信原则,打造诚信政府;坚持公正原则,打造公正政府;坚持透明原则,打造阳光政府;坚持廉洁原则,打造廉洁政府;坚持勤勉原则,打造勤勉政府;坚持伦理原则,打造受人尊重的厚德政府。要坚持法治政府原则,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违法作为必问责的法治理念上升为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与责任清单制度;要正确处理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各级政府尤其是监管部门要带头尊重和保护投资兴业活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监管转型升级。建设法治政府,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有助于打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金书秦  张哲晰  胡钰  韩冬梅  杜志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从大水大肥到减排固碳的绿色升华。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发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时代强音,农业绿色发展被赋予更高期待。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压力与实际需要,分析了多功能视角下农业绿色转型的演化逻辑与路径,总结农业绿色转型的施政策略与成效,研究提出新时代适应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绿色发展战略考量: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农业绿色发展将面临三个转变,在战略上,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在战术上,从问题倒逼、要素减量到主动求变、系统绿化;在战法上,从行政推动到市场驱动。具体来看,必须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品—服务—功能”的农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重构种养结合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农牧共生互促、资源利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形成农业全链条绿色协同发展格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欣一  
现代法治在中国肇始于清末民初,百年间经历了"法政""政法"两种既有联系又差异较大的类型。在学界既有的"革命范式""近代化范式"基础上,将"法治"作为分析工具揭示"法政"和"政法"的制度差异,并探讨从法政到政法的背后逻辑,可以从法理上对中国近现代法治进程进行整体性审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权明丽  
<正>作为新的政府治理和行政范式,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政府转型发展的主流方向。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保证。不断完善和发挥行政法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政令畅通,使法治政府建设得以有序推进,改善开展依法行政的环境,高效发挥行政法治的职能。我国行政法的建设仍在稳步前进当中,如何完善行政法治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法治的作用是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本文基于法治政府的视角,简要探索中国行政法建设的有效路径,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由郑春燕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转型政府与行政法治》一书,内容严谨、通俗易懂,
关键词:
[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作者] 任福兵  
文章通过梳理信息资源的依赖发展维度和智慧合作的协同发展维度,分析智库转型发展脉络和当前智库发展的制约因素,阐明信息保障能力和智慧协同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智库决策咨询水准的严重羁绊,网络化转型成为智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智库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振辉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看,我国以往环境法治问题很多,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进行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通过合作形成三螺旋型结构,是较为理想的环境治理模式,并成为环境法治变革的基础。未来我国环境法治在立法上,将向协同、协商的方向发展,环境软法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在执法上除传统行政手段外,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法的执行,及市场化的环境法执行工具,将构成环境执法的另外两元;在司法上将不断实现现代化,环境司法的回应性、恢复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将显著增强;在守法上将既治民、更治官,通过督察法治化和公益诉讼,督促政府履行环境管理职责。这场变革就是要用法律形式,构建环境治理中的三元关系,发挥三者协同效应实现共治。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瑞玲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法治的现状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存在立法有待完善、地方本位主义、公众参与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提升生态环境法治地位、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工作、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培养公众的环境法制意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立民  
中国正在转型,这是一次社会转型,即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这一转型有以前两次转型作为铺垫,即经济转型和治理方式的转型。正在进行的转型还得到经济和法治的保障。在当前的转型中,法治遇到了三大困难,分别是:法治文化的匮乏、引进的西方法制与中国国情不完全吻合、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解决这些困难要从多方面下手。转型时期法治建设的任务很艰巨,包括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推进依法治国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蒲昌伟  
国际环境法的环境伦理学依据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长期论战,这给国际环境法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理论上的困惑。澄清这个问题,并进一步确证出国际环境法的环境伦理学依据及其伦理基础是很有理论和现实必要性的。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超越的环境伦理观"这个理论逻辑之上的。作为深具广泛共识性的可持续发展伦理正是"超越的环境伦理观"的最完美的体现,构成了国际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基础。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那艳华  周隆基  
环境法治是一个国家整体法治建设进程的有效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映射。目前我国环境法治步履维艰,难收其效。既有环境法律制度本身内生性的制度欠缺,又有基于传统历史发展形成的外部机制的制约与影响。就环境司法而言,其作为权利救济及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承载环境法治思想的裁判文书的说理释法性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环境法治达至的需要,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议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那艳华  周隆基  
环境法治是一个国家整体法治建设进程的有效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映射。目前我国环境法治步履维艰,难收其效。既有环境法律制度本身内生性的制度欠缺,又有基于传统历史发展形成的外部机制的制约与影响。就环境司法而言,其作为权利救济及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承载环境法治思想的裁判文书的说理释法性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环境法治达至的需要,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