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36)
2023(15140)
2022(12988)
2021(12463)
2020(10177)
2019(23802)
2018(23600)
2017(45179)
2016(24234)
2015(27640)
2014(27586)
2013(27166)
2012(24878)
2011(22864)
2010(22934)
2009(21161)
2008(20424)
2007(17779)
2006(15639)
2005(13742)
作者
(68826)
(57292)
(56836)
(54298)
(36292)
(27306)
(25750)
(22591)
(21793)
(20350)
(19480)
(19302)
(18129)
(17974)
(17599)
(17490)
(16876)
(16662)
(16298)
(16131)
(14196)
(14080)
(13797)
(13099)
(12809)
(12667)
(12571)
(12435)
(11498)
(11225)
学科
(103128)
经济(103014)
(66801)
管理(65562)
(51128)
企业(51128)
方法(48189)
数学(42609)
数学方法(41919)
(37964)
中国(29130)
农业(25117)
业经(24053)
(23111)
(20737)
(19165)
贸易(19154)
(18965)
地方(18930)
(18689)
理论(16415)
(15108)
(14887)
银行(14854)
环境(14836)
(14367)
金融(14363)
(14260)
技术(14060)
(13946)
机构
大学(349443)
学院(347165)
(143202)
经济(140262)
管理(139075)
理学(121345)
理学院(120057)
研究(117910)
管理学(117847)
管理学院(117242)
中国(88706)
(74581)
科学(71184)
(62108)
(57831)
(57179)
中心(53044)
研究所(52914)
业大(51028)
财经(50429)
(48024)
北京(47583)
(46866)
师范(46527)
(46120)
农业(43463)
经济学(43413)
(42303)
(39155)
经济学院(39070)
基金
项目(238501)
科学(188391)
研究(176658)
基金(174725)
(151591)
国家(150322)
科学基金(129274)
社会(112889)
社会科(106769)
社会科学(106741)
基金项目(91872)
(90405)
自然(82546)
教育(81052)
自然科(80674)
自然科学(80659)
自然科学基金(79187)
(76569)
资助(72753)
编号(72034)
成果(59117)
(53716)
重点(52844)
(50515)
课题(49259)
(48931)
国家社会(46849)
教育部(46499)
创新(45629)
科研(45134)
期刊
(156815)
经济(156815)
研究(103580)
中国(65628)
(57283)
学报(53330)
科学(51065)
管理(49512)
(44469)
大学(41730)
教育(39694)
农业(39262)
学学(39087)
技术(29728)
(28929)
金融(28929)
业经(26959)
经济研究(25045)
财经(24155)
(20700)
问题(20356)
(18363)
图书(18216)
(17009)
技术经济(16785)
科技(16594)
统计(16158)
理论(16124)
世界(15845)
(15293)
共检索到503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蔺雪春  
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问题,学术界一是从肯定村民自治的方面,构设出总体上可称作“理想村民自治”的各种乡村治理模式,期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理想”的飞跃;二是从批判村民自治甚至否定乡镇政权机构的方面,提出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初步分析来看,这些模式尚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容易使民众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过程中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可能不符合中国非均质性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关于乡村治理模式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分析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叶  于水  
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乡政村治"在二十多年的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理论界与实践操作者均已在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但是,乡村治理水平始终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本文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全面分析和重新认识乡村治理中的"人"对于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并于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乐平  韦广雄  
"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是广西河池市对于改善乡村治理机制作出的一种有益探索,该模式所创造的"引、放、议、评"四步工作法抓住了当前乡村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创新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该模式表明:在充分肯定和坚持村民自治制度的前提下,保障和实现村民自治权是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蒋国河  
本文就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复兴的原因、农村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农村宗族与农村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宗族的现代性五个问题,对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进而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农村宗族研究要想进一步深入并取得突破,必须克服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农村宗族问题,跳出单一的社会结构观思维,正视农村宗族的行动主体———农民的存在,而不是割裂宗族与农民的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海  
20世纪初以来,国家政权逐渐开始扩张,历代政权都竭尽全力企图将国家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以此来汲取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源。在总结20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确立起村民自治,真正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村民自治又陷入一种"设计原则相悖"及治理性困境的"十字路口",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本文认为,村民自治的走向应不断强化村治的实体性与"草根性"、自主性与多样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侣传振  崔琳琳  
外生型村民自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以国家政权建设思维下的国家治理需求为逻辑起点;内生型村民自治则是以21世纪社会建设思维下的农村内生需求为逻辑起点。因应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外生型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是从自然村上达到建制村,内生型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则是从建制村下沉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外生型村民自治依靠政府外力推动并以组织建设为重心,自治多处于悬空状态;内生型村民自治则在内生外动中建立多层次的村民自治体系,让自治真正落地。从外生型村民自治走向内生型村民自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体系应更为丰富,二是村民自治发展路径应更为多元,三是村民自治不能沉迷于小共同体,四是要实现自...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亮  颜亭玉  
[目的]促进乡村民宿产业健康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2011以来乡村民宿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内容,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重点。[方法] 基于知网期刊数据库及其配套的文献计量法。[结果] (1)近 12 年来,乡村民宿的研究维度呈现由单一的国外经验的引进学习,向结合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对新冠疫情进行产业升级等更多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也由单一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转变。(2)从研究内容看,分为乡村民宿概念、发展策略、服务特色、法律标准、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等六大方面。[结论] 从乡村民宿的研究方法、案例空间选择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研究述评,并提出未来可以从独立的乡村民宿理论体系构建、乡村民宿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模式、乡村民宿经营者、多学科知识在乡村民宿规划方面的结合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费伟  刘祖云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导农村土地利用的直接调控手段,也是实现和推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步骤。在实地调研浙北D村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基础上,研究发现浙北D村的村民参与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注重提升村民参与的层次、增加参与的人员以及拓展参与的方式,通过组织支持、制度建设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保障来实现参与规划编制的绩效。尽管如此,村民参与型土地利用规划也面临着村民规划知识理解程度不高、村民参与方式不够完善、村民自利性威胁村庄公共利益、规划编制程序繁琐低效等问题。未来需要从提高村民对于规划知识的理解、健全村民参与规划的方式、规划的制定秉承公共利益的理念和缩减并优化规划编制流程四方面来完善村民参与型土地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博  刘祖云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旨在实现村庄社会的民主自治。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村庄治理呈现为乡村精英治理。本文对历史上乡村精英治理的几个典型阶段进行了回溯,并对精英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乡村精英治理具有向更高一级村级民主自治形式过渡的必然,并就乡村精英治理的变革逻辑进行了展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安民  薛晓婧  余恺齐  高雯  
自人民公社解体后,广大乡村开始向村民自治转型。但数十年来,村民自治饱受"行政化"等诸多问题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共同体精神的缺失。当下的乡村社区自治,应当正视村民的主体地位,形成共同体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互动局面。村民权力是社区自然形成的权威,村委会权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融入社区权威的程度。村民参与是社区权力的共有共享,独立自主的投票参与固然需要,但是无法代替村庄事务决策的共同参与和协商。村民整合以社区默契为基础,体制内外精英与普通村民应当通过社区认同有机整合到社区权威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美啸  
可以从概念、功能、作用、面临的问题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干部交流的研究进行综述。这些研究可以分别纳入官僚控制和制度经济学两个理论视角之中。官僚控制视角理论建构尚不成熟,不能将交流与其他相关制度区别开来,也无法解释其面临的制度困境。制度经济学视角用理性人假设解释干部交流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有较高的理论自觉,但忽略了该制度存在的结构性因素。历史制度主义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在制度变迁的视野中发现影响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要素,厘清制度的本质,找到制度困境的症结。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郑柏琼  袁方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培刚  庞荣  
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晟昱  李想  张心怡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四川省率先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监督指导等全套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示范路径。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引导更多农民加入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君录  
协商民主生发的内生动力来源于村民自治制度遭遇的发展瓶颈和民意表达渠道缺失,因此,协商民主成为村民自治制度民主价值链条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各地的协商民主实践与创新是在外部制度供给和农村内部自发创造的合力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以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广东云浮的"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湖北秭归的"村落自治"、四川成都的"村民议事会"为典型的探索模式中,协商民主良好运行的保障机制,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保障机制,在理论上得到政界和学界的认可。当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协商民主虽然在激活乡村末梢治理单元、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热情,以及优化乡村治理格局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也存在着诸如如何界定基层政府与自治主体行为边界,如何促进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有机融合,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