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1)
- 2023(9263)
- 2022(7524)
- 2021(7562)
- 2020(6013)
- 2019(13715)
- 2018(13735)
- 2017(22870)
- 2016(13855)
- 2015(15857)
- 2014(15728)
- 2013(14971)
- 2012(14344)
- 2011(13395)
- 2010(13600)
- 2009(12266)
- 2008(12235)
- 2007(10804)
- 2006(9632)
- 2005(9204)
- 学科
- 济(48092)
- 经济(48038)
- 管理(27880)
- 业(23800)
- 中国(23015)
- 教育(21249)
- 方法(19353)
- 企(19060)
- 企业(19060)
- 学(17452)
- 数学(16039)
- 数学方法(15828)
- 理论(13781)
- 农(11752)
- 贸(11150)
- 贸易(11141)
- 易(10906)
- 财(10835)
- 制(9471)
- 教学(9374)
- 业经(9021)
- 发(8615)
- 银(8379)
- 银行(8342)
- 融(8274)
- 金融(8273)
- 行(8153)
- 和(7969)
- 农业(7377)
- 发展(7160)
- 机构
- 大学(199966)
- 学院(189052)
- 研究(78067)
- 济(74918)
- 经济(73342)
- 管理(58167)
- 中国(54719)
- 理学(48784)
- 理学院(47970)
- 管理学(46877)
- 管理学院(46480)
- 京(45671)
- 科学(45615)
- 所(40093)
- 范(37597)
- 师范(37371)
- 研究所(36576)
- 财(35611)
- 教育(34149)
- 中心(32506)
- 师范大学(31202)
- 北京(30862)
- 江(29342)
- 财经(28143)
- 农(27748)
- 院(27691)
- 经(25906)
- 经济学(25280)
- 业大(23795)
- 州(22999)
- 基金
- 项目(117697)
- 科学(93202)
- 研究(92578)
- 基金(83877)
- 家(73941)
- 国家(73243)
- 科学基金(59962)
- 社会(56705)
- 社会科(53370)
- 社会科学(53359)
- 教育(51196)
- 省(42215)
- 基金项目(42068)
- 划(39876)
- 编号(38392)
- 成果(36178)
- 自然(36106)
- 自然科(35229)
- 自然科学(35220)
- 自然科学基金(34632)
- 资助(34598)
- 课题(30507)
- 部(29566)
- 重点(29198)
- 教育部(26120)
- 发(25814)
- 中国(25464)
- 年(25189)
- 性(25127)
- 大学(24158)
共检索到311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庞庆举
中国教育学自近代从西方引进,百余年间,几代学者持续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论纲"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它纵贯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回归突破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形成了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提出中国式教育命题和体现中国思维、运用中国话语、呈现教育学"独立学科"立场的中国原创教育学。它有字书写的背后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与研究团队数十年学术生命实践的无字之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澜
自然与教育的关系是当今我国教育学和教育改革中尚未深入触及,但却是不可不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以下简称"新基础")深入开展、"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以下简称"生命·实践"教育学)推进所致,是两项研究交互作用的产物。此文以简要回顾这一过程始,继而重点阐述本人现阶段形成的基本认识,分上下两编述之。问题生成与研究框架一、问题生成2012年是"新基础"完成了三年"扎根"阶段研究
关键词:
神秘力量 中华民族 原始初民 自然之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近三十年来,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通过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学科元研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交互生成式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初创、发展、成形至通化五个阶段,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学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阮成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从2007年到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分四辑出版了叶澜教授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其是以推进中国教育学研究,创建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为核心宗旨的学术性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存金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届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新与贡献、理论特质等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独特话语方式的教育学理论,它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清晰的学科立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主张。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研讨会 综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政涛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王天健
"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自觉"继承了中国"贵自觉"的文化传统,在天人关系的逻辑中,个体应遵循天道、恪守本心,在"成人成事"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自觉"同时以生命关怀视角汲取了现当代哲学生命观的内在逻辑,重视人作为"类"生命存在应具备的精神属性,论证"自觉"在现当代文化中的事理依据;两种关于"自觉"的思源统一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文化逻辑 自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项玲连 赵妙娴
以自主自为的方式开展有意识的学派建设是提升学术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自我担当式的路径设计,是一份把学术小我融入中国教育学本土建设事业的自我加压。学派所主张的生命、实践的内在关联和双向建构,以及自我学术生命实践的变革与理论创生,内蕴了中国传统"以身立学"的学术生命观。学派公开发布的信条,系统回答了学派独特的"教育观""学校观"和"教育学观",反映了学派在长期研究中积淀形成的思想共识和共享价值观。在当前多元价值共生的时代,为学派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有助于在一个需要学派、呼唤学派的时代中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学派,对内培育学者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对外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智 马陆亭 姜朝晖 万作芳 郭元婕 王晓燕 金紫薇 王利利 储朝晖
构建中国教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需要。中国教育学的三大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和国教育实践和数字技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格以中国魂;共和国教育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教育实践赋予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以实践脉;数字技术发展赋能中国教育学同步发展以动力源。构建中国教育学,亟须明确其总体定位、核心概念、重大命题和基本范畴,重点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微观逻辑主线,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为宏观逻辑主线,形成微观教育学和宏观教育学的基本雏形。在方法论上,需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继承与理论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学科立场与跨学科借鉴等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经过30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逐渐成熟;并于2004年酝酿生成“生命·实践”教育学。这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双子星”创生样态,走出并走通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双向滋养、交互生成的研究路径。这践行了叶澜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心愿:一个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原创的教育学理论;这个“自己的”教育学,是指由中国学者提出,扎根中国土壤,以中国自己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为根基的教育学。2024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已分别走过30年和20年的历程,正在向纵深和拓展两个方面推进。与此同时,这个团队依然定期行走在中国各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大地上,思考着、创造着、成长着,他们走出了一条时代的、中国的、自己的教育学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为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原创范本。值此之际,本刊对叶澜先生进行采访,以期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强国建设带来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从柱 吴秋芬 周采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多元化格局构成中总体上表现出广义现象学的认识论旨趣。广义现象学认识论,概略地说,就是以怀疑的知识态度和严格的科学精神,放弃前见观念和预设理论,实现对现象或事物本身的直观洞察与意义建构的一种认识论路线,是对传统本质主义认识论的否定和超越,直接导向了现代哲学在人学维度上的本体论重构,为教育学认识论转向提供了新路径。以广义现象学的多向度理论视域为认识论出发点,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理论建构的生动景象。在不断拓展的广义现象学认识论意义上,教育学研究需要在个体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生命教育学、生态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方面有新建树。
关键词:
广义现象学 教育学 认识论 本质主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枬 皇甫科杰
当代中国教育学彰显中国气派,需要从学术根基出发,提出原创性学术主张,实现整体性理论体系重构。扎根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的现实样本,在概念孕育、团队创建、节点突破、内核形成、思想通化的创生历程中凸显了共生共长的交互关系;以中国立场、文化学脉、理实融通等彰显了自信的中国气派;在理论与实践交互创生中承续中国思维、凝炼中国话语、推进中国体系,突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质;以学派立场为教育学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视域和独有的“理实观”;在原创性学说体系的建构中实现了中国教育学对相关学科的思想滋养、践行了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发展之路、唤起了中国教育学人的学术自觉品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枬 王昊宁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深厚的中国传统、自信的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教育学。鲜明的中国立场表现在它主张从"引进式加工"转向"原创性发展",从"哲学性演绎"转向"扎根性研究",从"依附性寄居"转向"独立性存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从陶行知"生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受梁漱溟"道德人本主义"的影响;自信的中国气派表现在"上天""入地"的学术选择,重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勇气,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追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