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7)
- 2023(12102)
- 2022(10535)
- 2021(10144)
- 2020(8264)
- 2019(19517)
- 2018(19249)
- 2017(36965)
- 2016(19910)
- 2015(22586)
- 2014(22383)
- 2013(22319)
- 2012(20410)
- 2011(18597)
- 2010(18198)
- 2009(16601)
- 2008(16029)
- 2007(13458)
- 2006(11728)
- 2005(10217)
- 学科
- 济(83817)
- 经济(83723)
- 管理(53657)
- 业(49498)
- 企(39681)
- 企业(39681)
- 方法(38632)
- 数学(34092)
- 数学方法(33790)
- 中国(26822)
- 农(20843)
- 财(17579)
- 学(17494)
- 地方(16852)
- 业经(16621)
- 贸(16482)
- 贸易(16474)
- 易(16054)
- 农业(13965)
- 环境(13801)
- 制(13462)
- 和(12962)
- 理论(12339)
- 技术(11582)
- 银(11436)
- 银行(11404)
- 划(11194)
- 融(10993)
- 金融(10992)
- 发(10947)
- 机构
- 大学(286988)
- 学院(281553)
- 济(118589)
- 经济(116173)
- 管理(113571)
- 研究(99965)
- 理学(99284)
- 理学院(98108)
- 管理学(96626)
- 管理学院(96121)
- 中国(73315)
- 京(62313)
- 科学(61054)
- 财(49914)
- 所(49378)
- 研究所(45498)
- 中心(43489)
- 农(41469)
- 财经(41447)
- 业大(40396)
- 北京(39914)
- 范(38399)
- 师范(38126)
- 经(38041)
- 江(37128)
- 经济学(36607)
- 院(36343)
- 经济学院(33075)
- 农业(32545)
- 师范大学(31570)
- 基金
- 项目(199379)
- 科学(158054)
- 基金(147603)
- 研究(145783)
- 家(128647)
- 国家(127651)
- 科学基金(109857)
- 社会(93863)
- 社会科(88981)
- 社会科学(88957)
- 基金项目(79092)
- 省(73571)
- 自然(71075)
- 自然科(69448)
- 自然科学(69434)
- 自然科学基金(68187)
- 教育(65574)
- 划(63615)
- 资助(60307)
- 编号(57843)
- 成果(46684)
- 部(45066)
- 重点(44211)
- 发(42375)
- 创(40801)
- 课题(39497)
- 国家社会(39268)
- 教育部(38864)
- 创新(38161)
- 科研(37807)
- 期刊
- 济(123099)
- 经济(123099)
- 研究(86861)
- 中国(48923)
- 学报(42936)
- 科学(42129)
- 管理(39848)
- 农(37096)
- 财(34359)
- 大学(32566)
- 学学(30501)
- 教育(28642)
- 农业(26725)
- 技术(22237)
- 融(20565)
- 金融(20565)
- 经济研究(20477)
- 财经(19728)
- 业经(17973)
- 问题(17826)
- 经(16883)
- 图书(14928)
- 业(14191)
- 资源(13815)
- 理论(13674)
- 科技(13448)
- 贸(13367)
- 技术经济(13336)
- 世界(13045)
- 现代(12935)
共检索到400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若建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在数量及分布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城市人口总量、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分析,从时间和空间分析这些变迁,研究其原因,并探讨发展趋势。 一、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过程及增长构成 我国城市数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88年的432座,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2889万增加到1988年的11160万,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41.3‰,远高于同一时期全国人口年均增长18.2‰的水平,城市化速度较快(见表1)。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钧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政策演变,着重探讨中国社会对城市人口的公共管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社区目前的现状,并就社区的本义,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区民主与社区的职业化,讨论当前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社区 社区人 社区建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诺 吕拉昌 黄茹 胡海鹏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城市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是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的数量和质量会对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专利指标测度创新,基于中国34个主要城市人口2003—2012年的人口迁入、迁出数据,使用stata面板模型,分析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省外迁入人口、省内迁出人口以及高学历和多样化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有积极作用,其他人口迁移因素对城市创新影响则不显著,人口迁移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的差异。研究的政策意义表明:中国需要鼓励高层次的人口迁移,以发挥创新的溢出效应,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人口迁移 城市创新 中国城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志凯
1949年以来我国盐业产销量大幅度增长,结构调整,品种丰富,质量提高,产销经营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并面临新的改革。
关键词:
中国盐业 产销 体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亮
中国民族管乐作品的创作受1949年以来社会思潮及变革的影响,其创作经历了由民间形态向学院形态的巨大转型,在专业作曲家的助力下,当代中国民族管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回顾、总结当代中国民族管乐创作的得失,对探索未来中国民族管乐作品创作的艺术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族管乐 音乐创作 时代变迁 技术语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海旺,杨昕
本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和人户分离专题调查资料,对中国城市人口人户分离的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内在原因和不利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人户分离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莉 陈可怡
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丽 杨保杰 吴次芳
利用城市结构的分形模型和城市产出的C-D模型,从国家、区域和典型城市三个层面对1983—2006年我国城市人口、土地和产值三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在研究时段内具有分形特征,标度因子值均为分维,大部分城市系统在向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智团 樊豪斌
文章利用中国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数据,通过多参数模型的比较与检验,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并不遵循幂律分布,不适合采用帕累托分布或齐夫定律分析;与简单的对数正态分布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更符合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且拥有对数正态分布的中间主体,上下尾部更接近幂律分布,从2000年开始上尾比下尾更厚重;从模型拟合变化来看,过去20年里的5个年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增长速度不同,发散式增长显著,与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的最佳分布或适度分布相比,2000年后处于上尾的大中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处于下尾的中小城市数量多但人口规模增长动力相对不足。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检视当前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政策,并对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钰 高向东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模拟是城市空间结构、郊区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学者对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文献很多,揭示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本文从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种研究假设,梳理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研究进展。从已有研究看,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等个别大城市的研究上,多为个案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存在共性特征:①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中国的紧凑性的城市人口分布;②负指数函数在模拟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时有较好的优度;③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模型中,人口密度梯度逐渐变小,密度曲线变得更为平缓。④多中心模型研究表明,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已经符合多中心模型分布特征,大城市次中心已经初步发育。纵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发现存在数据质量差、研究方法滞后、研究城市少、可比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该在未来应努力利用GIS等提高数据质量,创新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比较研究,从而构建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而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郊区化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 中国 郊区化 评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洁
居住区位在移民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代中国,大量移民迁居城市寻求机会,但大多数居住在相对落后的城市边缘地带。采用在上海展开的随机问卷调查,考察定居郊区对移民融入城市所产生的区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影响的情况下,郊区移民不仅在收入上低于中心城区移民,而且建立群际间的社会关系的机会也显著降低。郊区居民几乎无望迁居资源更为丰富的中心城区,很可能长期困于郊区。应对新常态下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型,亟需为郊区移民聚居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给予移民在城市中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移民在城市中的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