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95)
2023(19392)
2022(16198)
2021(15322)
2020(12555)
2019(28874)
2018(28705)
2017(54080)
2016(30066)
2015(34085)
2014(34208)
2013(33356)
2012(30596)
2011(27815)
2010(27920)
2009(25824)
2008(25298)
2007(22614)
2006(20226)
2005(18197)
作者
(86521)
(72379)
(71741)
(68394)
(45684)
(34397)
(32321)
(28410)
(27515)
(25736)
(24602)
(24372)
(23001)
(22999)
(22700)
(22119)
(21341)
(21310)
(20731)
(20574)
(18318)
(17926)
(17527)
(16546)
(16196)
(16152)
(16032)
(16023)
(14701)
(14567)
学科
(118095)
经济(117933)
(84897)
管理(83128)
(62570)
企业(62570)
(52326)
方法(47513)
数学(40865)
数学方法(40407)
中国(35985)
农业(34671)
业经(31464)
(30307)
(27806)
(25921)
地方(22963)
(21683)
贸易(21670)
(21168)
(20694)
理论(20098)
(20088)
银行(20031)
(19207)
(18569)
金融(18561)
环境(18188)
(18007)
技术(17834)
机构
大学(424742)
学院(424322)
(171418)
经济(167725)
管理(161143)
研究(149421)
理学(138731)
理学院(137161)
管理学(134797)
管理学院(134044)
中国(113861)
(91745)
科学(91429)
(84906)
(79122)
(75704)
研究所(68794)
业大(67474)
中心(67338)
农业(65582)
(63809)
财经(62309)
北京(58019)
(57410)
师范(56820)
(56794)
(53648)
经济学(51444)
(50665)
经济学院(46245)
基金
项目(286354)
科学(224483)
研究(212260)
基金(206629)
(180992)
国家(179415)
科学基金(152474)
社会(133753)
社会科(126292)
社会科学(126261)
(111196)
基金项目(108843)
教育(97622)
自然(97049)
自然科(94740)
自然科学(94718)
(93745)
自然科学基金(93006)
编号(87289)
资助(84316)
成果(72634)
重点(64564)
(64067)
(61422)
课题(61052)
(58948)
国家社会(55441)
创新(55098)
教育部(54533)
(54430)
期刊
(195209)
经济(195209)
研究(128181)
中国(92549)
(84025)
学报(71442)
科学(64718)
(59862)
管理(58024)
农业(57012)
大学(54852)
教育(53889)
学学(51553)
(40814)
金融(40814)
技术(36305)
业经(34432)
财经(30764)
经济研究(29539)
(28294)
问题(26432)
(26379)
(22657)
图书(20626)
世界(20617)
科技(20030)
业大(19341)
技术经济(19299)
理论(19198)
(19028)
共检索到641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振海  王义  
在中国农村走向制度化治理过程中,以民间组织为代表的非权威性治理主体缺失成为显著现象。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历史因素。改变单一治理主体结构,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使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农村制度化治理进程,不仅是适应公民社会成长与发育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农村治理结构走向更加合理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为此,需要对农村治理结构主体进行优化与转换,实现权威性主体与民间组织有机合作与配合的良治状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彭美玉  叶子龙  王成璋  
文章从政权、征地权、社会保障权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控制出发,讨论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与国家权力的依附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存在产权缺陷。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变革,农村土地市场化是土地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蔡立雄  
中国农村宗族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生存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宗族制度的兴衰与其功能的承担和发挥密切相关。建国初宗族制度的衰退是土改使宗族制度生存保障的必要性和能力大为下降的结果。1953年后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和灾年的自我保障能力,农民回归向宗族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后发展成为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宗族制度中以维持生存为目标的功能性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但由于正式制度的不完善性,农民大量发掘宗族制度中有利发展的因素,宗族制度在短暂衰退后再度复兴。1990年代后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以及新经济组织对宗族制度的有效替代,中国乡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映文  田维礼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是价值观念迷失下的服务缺损、体系缺失和相对缺失。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培育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树立系统改革思想,重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与农村金融需求相协调的金融供给体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义中  
制度化缺失是维和行动迄今为止一直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种无形的“软”因素 ,其对维和行动的发展造成了不同影响。冷战后的维和经验表明 ,实现制度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育民  罗拥华  梁阿莉  
农村金融制度缺失导致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能力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在制度层面剖析了这些缺失因素,并从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和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方面,提出了补偿这些制度缺失的一些对策建议,以期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这将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金萍  
公平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属性,以公平为基础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的客观需要。现行"新农保"公平缺失,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农保"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确;"新农保"的筹资机制不公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政策缺位。公平视域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必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设立最低养老金,保证底线的公平;同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体现机会的平等;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保"建设中的责任;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建设。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管宏友  陈玉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极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制度的缺失是农村生活污染肆虐蔓延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可归结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两个方面。本文在分析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制度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的制度构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宁  邱力生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总是以特定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来作出安排,并通过其不断调整和转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制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土地制度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制度性问题。该文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土地制度主体化改革的构想,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萧子扬  
1928年,由燕京大学主持的"清河实验"是第一次以专业社会工作名义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实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当前的社会治理、农村社区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重点追溯"清河实验"主持人杨开道、许仕廉的乡村建设理念,梳理当前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出"清河实验"给当代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提供的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即注重实地调查研究,深入本地实际情况;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化,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整合社会支持网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入"专家治理"模式,发展、培育本土人才;转变现存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观念5点主要内容。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萧子扬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兴杰  傅恒才  
当代中国农村问题论纲张兴杰,傅恒才(兰州730000兰州大学)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就本质上来说,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两个内容:一是农村的稳定,二是农村的进步发展。邓小平同志多次...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向南  
民间借贷是农村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农村民间借贷治理主要依赖挤压限制的控制型模式,既不能有效引导民间资本优化配置,也不能防范规避可能产生的内外部风险。从趋利避害的视角出发,应正视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实际,转变传统治理惰性思维,建立更具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规制工具,形成正向激励为主的调控引导型治理架构,并通过相应制度设计和正规平台建设,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向南  
民间借贷是农村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农村民间借贷治理主要依赖挤压限制的控制型模式,既不能有效引导民间资本优化配置,也不能防范规避可能产生的内外部风险。从趋利避害的视角出发,应正视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实际,转变传统治理惰性思维,建立更具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规制工具,形成正向激励为主的调控引导型治理架构,并通过相应制度设计和正规平台建设,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静  
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而推进城镇化则需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依托乡镇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合理解决土地问题,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与上述因素息息相关的重要变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已明显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本文认为,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以维持农民基本生活需求为首要目标、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为最终目标等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