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86)
- 2023(8002)
- 2022(6530)
- 2021(6400)
- 2020(5106)
- 2019(11678)
- 2018(11381)
- 2017(21488)
- 2016(11351)
- 2015(12898)
- 2014(12466)
- 2013(12764)
- 2012(11592)
- 2011(10855)
- 2010(10742)
- 2009(10066)
- 2008(9738)
- 2007(8697)
- 2006(7863)
- 2005(7110)
- 学科
- 济(57453)
- 经济(57393)
- 农(49378)
- 业(34406)
- 农业(32783)
- 管理(20449)
- 中国(20367)
- 方法(18876)
- 数学(17718)
- 数学方法(17654)
- 业经(16714)
- 发(13373)
- 农业经济(12417)
- 地方(12236)
- 企(12067)
- 企业(12067)
- 贸(11998)
- 贸易(11992)
- 易(11841)
- 制(11685)
- 发展(11551)
- 展(11540)
- 人口(10114)
- 村(9594)
- 农村(9571)
- 财(9361)
- 体(8838)
- 收入(8675)
- 策(8592)
- 及其(8301)
- 机构
- 学院(165686)
- 大学(163775)
- 济(83913)
- 经济(82721)
- 研究(64982)
- 管理(62295)
- 理学(54091)
- 理学院(53495)
- 管理学(52919)
- 管理学院(52610)
- 中国(51950)
- 农(47660)
- 农业(35800)
- 科学(35240)
- 京(34372)
- 财(32547)
- 所(32283)
- 中心(29513)
- 研究所(29253)
- 业大(29032)
- 经济学(26966)
- 财经(25987)
- 经济学院(24378)
- 经(24134)
- 江(23396)
- 范(22005)
- 师范(21897)
- 农业大学(21842)
- 北京(21804)
- 院(21633)
- 基金
- 项目(111098)
- 科学(89260)
- 研究(85547)
- 基金(84220)
- 家(73349)
- 国家(72652)
- 科学基金(61643)
- 社会(59636)
- 社会科(56181)
- 社会科学(56172)
- 基金项目(44261)
- 省(40404)
- 教育(36015)
- 自然(35322)
- 自然科(34506)
- 自然科学(34499)
- 编号(34321)
- 自然科学基金(33922)
- 划(33739)
- 资助(32938)
- 农(29162)
- 成果(27456)
- 部(27002)
- 国家社会(26725)
- 发(26337)
- 中国(24545)
- 重点(24350)
- 教育部(23000)
- 创(22555)
- 制(22541)
共检索到256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侠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相应增长。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本文拟根据74个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资料,估算建国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数量;并对社会主义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一些探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卢向虎 朱淑芳 张正河
本文以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经济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计量经济学经验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第二,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并不是导致城镇失业增加的原因,而城镇失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城乡迁移。第三,制度因素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影响是复杂的,城乡人口迁移规模随着制度约束的减弱而逐年增加。
关键词:
农村人口 城乡迁移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国霞
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较为全面、综合地从8个层次选择了一系列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精确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与省际转移的驱动机制不同。相对较高的迁移成本使得跨省迁移的决策更需要劳动力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转移决策更多地取决于就业机会。
关键词:
农村人口 人口迁移 迁移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向晶 钟甫宁
随着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开始凸显,依赖农村人口自身重力推动的城乡人口迁移速度开始放缓,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自动化智能化的突飞猛进,工业进一步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旺盛,劳动力城乡转移的需求速度似乎也将大幅度降低。然而,城乡收入比仍然保持在3的水平,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基本动力仍然强劲。因此,正确认识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乡人口迁移趋势有助于制定必要的政策、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 城镇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卢向虎
文章从我国的户籍制度、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城市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六个层面,探讨了各种制度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的阻碍作用。作者认为,要想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永久性迁移,必须构建一整套相应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制度 城乡迁移 人口城市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9月14日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表示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蓝皮书介绍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何立胜 黄灿
城市化进程就是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当前,应实施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与土地流转制度的协同改革,实现农村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联动,实现城镇户籍人口与城镇常住人口的一致;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产权权益,与城市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化的收益,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洪铭
北京市农村人口因婚姻向心迁移的问题,近几年比较突出,人数逐年增加。在农村人口迁移变动的诸因素中,婚姻迁移占很大比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郊区人口向心迁移流动的状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又对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分布状况、男女性别比、出生率等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我们调查了北京郊区一些公社的婚姻迁移情况,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学浪 潘泽瀚
基于"五普"与"六普"数据的追踪预测,从城镇化率、潜力系数、"三力模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030年农村累积转移人口数将达3~3.5亿左右,农村未来转移人口的规模、潜力及动力仍然比较大。鉴于此,国家可以尝试选择:传统地理大区"组团"、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化率"等级规模结构"这三种转移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同时,围绕"分散"、"集中"、"优化"的分布方式,实施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破解农村转移人口分布的空间选择及相关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陕西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薛健 张贵凯
农村人口的转移转化,特别是进城农民的转化(农民市民化)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问题。陕西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要破解当前城乡居民收入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必须努力加快农村人口转移转化,推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本课题通过剖析陕西省其目前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和教训,对农村人口转移转化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从把握节奏、强化空间载体、强化产业支撑、强化体制保障等方面相应地提出推进路径、措施及建议。本课题认为农村人口转移转化必须强化城镇空间和产业支撑,而在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才是解决制约...
关键词:
陕西省 城镇化 农村人口转移 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芸 邹杨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的基础上,选取2001-2012年度的8个代表性指标,对现实农村人口迁移量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载体和生活成本是阻碍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两大原因;农业发展对人口转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在吸纳就业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因此,一个有序的、分层的农村人口梯度转移模式应重点关注产业、区位与文化教育梯度。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人口迁移量 梯度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韦鸿
一、引言2004年中央拿出了451亿反补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2005年几个省又出台了全面减免农业税的好政策,中央提出明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减免农业税。且中央在2005年计划拿出55亿人民币对全国800多个产粮大县、按照提供的商品粮的数量、粮食种植的面积和粮食产量,直接补助到县。县里可以把这个补助用到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农业等各个方面。中央为农民增收不遗余力。这些政策为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全中国农民的福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庆光 莫玲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士谋 吴建楠 朱天明 William Y.B.Chang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1.5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约有一半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市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从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推动我国有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的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村人口非农化与我国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
农村人口 非农化 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