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1)
- 2023(13675)
- 2022(11417)
- 2021(10843)
- 2020(8976)
- 2019(20083)
- 2018(19883)
- 2017(37142)
- 2016(20622)
- 2015(23378)
- 2014(23225)
- 2013(22772)
- 2012(21359)
- 2011(19656)
- 2010(19722)
- 2009(18706)
- 2008(18459)
- 2007(16624)
- 2006(14933)
- 2005(13732)
- 学科
- 济(84370)
- 经济(84247)
- 业(59716)
- 管理(54790)
- 农(47656)
- 企(37840)
- 企业(37840)
- 农业(31432)
- 方法(30984)
- 数学(27112)
- 数学方法(26811)
- 中国(26481)
- 制(22329)
- 业经(22095)
- 财(21403)
- 学(18983)
- 体(17032)
- 贸(16901)
- 贸易(16891)
- 易(16588)
- 银(15070)
- 银行(15028)
- 地方(14669)
- 行(14525)
- 融(14025)
- 金融(14018)
- 发(13585)
- 策(13102)
- 环境(12987)
- 体制(12137)
- 机构
- 大学(296053)
- 学院(295766)
- 济(128107)
- 经济(125638)
- 研究(111548)
- 管理(106461)
- 理学(90711)
- 理学院(89647)
- 管理学(88090)
- 中国(87810)
- 管理学院(87571)
- 农(71045)
- 科学(67058)
- 京(64564)
- 财(58802)
- 所(58012)
- 农业(55068)
- 研究所(52454)
- 业大(50372)
- 中心(50234)
- 江(45751)
- 财经(45415)
- 经(41464)
- 北京(40870)
- 院(39700)
- 经济学(39568)
- 范(38298)
- 师范(37822)
- 经济学院(35424)
- 州(35058)
- 基金
- 项目(195048)
- 科学(153083)
- 基金(142786)
- 研究(141928)
- 家(127238)
- 国家(126129)
- 科学基金(105458)
- 社会(91809)
- 社会科(86653)
- 社会科学(86633)
- 基金项目(74622)
- 省(74117)
- 自然(66784)
- 自然科(65176)
- 自然科学(65153)
- 自然科学基金(64009)
- 教育(63815)
- 划(63447)
- 资助(58467)
- 编号(56375)
- 成果(47032)
- 部(45083)
- 重点(44722)
- 发(42774)
- 课题(39915)
- 制(39904)
- 创(39862)
- 国家社会(39227)
- 教育部(37848)
- 农(37778)
共检索到466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曙光
受古史评家的启示,比照译著“信、达、雅”,文章提出了“真、细、全”的史著评价标准,并据以评论了《中国当代集体农地制度史(1978—2014):农地承包、调整和流转》,作者认为这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部佳作,既充分肯定了其在农地承包、调整、流转方面的精到分析和深刻揭示,也指出了其在农地制度和政策总体考察方面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农地制度 真细全 相关主体互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张晓东
研究目的:从历史视角分析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寻求当代中国农地制度演变的趋势和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日两国农地制度经过两次交汇与分野。以均田制和班田制为特征形成了第一次历史交汇;其后中国向着封建小农经营制度发展,而日本则走向庄园制度;应仁之乱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再一次与中国交汇于封建小农经营;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分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两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表明,作为内因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作为外因的国际环境共同影响着农地制度的选择。研究结论:当代日本在模仿西方私有制的农地利用实践中,结合国内历史传统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创造性地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禁止到引导,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对不同时期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较有代表性的文件、决议和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政策法规视角来审视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结果表明,要发展并完善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仍必须着重解决农用土地保护、土地流转规范化、农民保障机制、土地流转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流转 制度变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权典 杜金沛
现行农地经营制度是以农户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本体的,承包责任制虽是农地流转不可动摇的体制基础,但其初始设计与农地流转政策目标和现实运行机制之间存在偏差,反而制约了农地流转。基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分析,从两者冲突的对应性出发,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合理协调,既要完善家庭承包制,建立完全物权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政策环境并采取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
关键词:
农地承包制 农地流转 物权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娟
土地承包法的颁发与实施是为了赋予农户安全稳定的农地产权,以加快农地市场流转,促进农地有效、可持续利用。但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在实施上长期过度依赖于农村集体,因而出现偏差。以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为初始形式的农地登记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国家对农民合法土地权利的保护力度。农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或发证在使农民获得完整的合法土地产权、增强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了解与信心、对抗农村集体干预、降低土地交易成本等方面创造了有利于农地市场流转的条件。江苏南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农地承包经营权发证率较高的地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越发达,农户对农地产权稳定性信心越高,农地交易费用越低。中国有必要按照规范土地登记制度要求,继续农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威漩
从制度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看,产权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过程。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曾取得过较好的历史绩效,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制度均衡;但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日益暴露出诸多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规模碎化、农地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农地产权的凝固性说明这一制度安排的非均衡的出现并日益加剧,同时也昭示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迁的路径:构建边界清晰的、流转规范的农地产权制度。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术环
日本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实现“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制度,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的农用地流转制度,以农业经营基础制度、土地改良制度、农业振兴地域制度等为主要內容的对农地经营实行的适度管制。日本农地制度及其改革给中国以积极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为洞察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本质,本文研究选择了功能主义而非传统的结构主义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看,农地集体所有权承载了三重不同维度的制度功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然而,城乡"二元"思维和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制度异化。这集中体现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发包方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本文研究表明:原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功能以"权利"或"义务"的形式被转嫁到集体;作为"回馈",集体被赋予一定的农地处分权和隐性的收益权。制度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因缺乏资质与能力,有关集体"权利"和"义务"的诸多规定成为"写在纸上的制度"。制度异化助长了违规征地等问题,并影响到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土规章制度;明确地方政府需承担的应有职责;集体需要回归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心缔约者"角色并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文杰
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制度是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创新,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制度具有法律依据和实践基础,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良性增值,有效保障承包方的利益和防止土地的抛荒现象。在构建这一制度时,应对受托人的资格、信托登记、受托人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地流转 信托制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晓星
中国农地的具体使用,正日益分化为两种制度:分户使用的确权确地制度,以及由农地组织使用的确权不确地制度。应当从农业外部而不是内部,从农业对于非农产业的相对价格变迁来探究当代农业成为弱质产业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出两种农地制度分别产生的理由。为此提出"双重合约"这一理论新框架。鉴于任何交易与合约都具有外部性,因此一切合约都是内外合约相结合的双重合约,其中"内公外私"双重合约是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农地制度的双重合约,是分别由宏观外部和微观村社内部的农业与非农产业,以及内部农户之间的合约构成的,由于这些内外合约的产权性质不同而构成不同的农地制度。两种农地使用制度的分别产生,取决于组织即内公外私合约是否产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杰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在于通过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实现土地经营的市场化以及农业的现代化。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特征是流转客体的单一性、流转范围的封闭性、流转方式的债权性。本文认为,现行农地承包权债权式流转是低效的,应建立物权式农地承包权流转法律制度。
关键词:
农地承包经营权 物权 目标模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玉珍
依托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层与制度结构理论,充分吸纳社会学研究农地权利配置所用的主体行动者、社会规范、社会结构理论,提出我国农村存在"被建构"的农地制度和"被执行"的农地制度,进而研究农地制度被建构、被执行的路径、原则,分析被建构制度与被执行制度的关系、两者规则的碰撞。采用在多个观测点长达2年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研案例及访谈实录,描述农地制度被建构与被执行的冲突,分析导致冲突的原因。尝试跨学科融合研究,既关注供给侧被建构的制度,又注重现实需求中被执行制度的实施与绩效。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骆友生 张红宇
一、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总结 强制性制度变迁曾经是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1979年前,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经历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供给的行为主体——政府意愿判断,两次制度安排的初衷都在于提供一种过去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利益。第一次制度安排的结果是将土地的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第二次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刚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地承包权制度演化历程,检讨农地承包权制度演化规律,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农地"三权分置"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地承包权制度的演化主要经历了萌发、形成、稳定化、明晰化与制度延伸、全面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农地承包权制度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统一、当代中国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一般性相统一、以农民权益为中心与国家利益实现相统一的五大规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鸣
中国农地法律制度与经济体制具有高度相关性。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设计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关系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发展问题。现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带有浓厚的"成员权"与"土地型社会保障制度"色彩,存在明显的产权残缺。农地难以实现规模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地所有权,但在现阶段农地二元化制度的背景下,只能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层面上考虑制度创新,核心是从立法上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
关键词:
农地 承包经营权 物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