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4)
- 2023(4768)
- 2022(3930)
- 2021(3891)
- 2020(3184)
- 2019(7595)
- 2018(7231)
- 2017(13783)
- 2016(7203)
- 2015(8117)
- 2014(7695)
- 2013(7933)
- 2012(7528)
- 2011(6978)
- 2010(6790)
- 2009(6297)
- 2008(6177)
- 2007(5162)
- 2006(4564)
- 2005(4391)
- 学科
- 济(37157)
- 经济(37124)
- 方法(16564)
- 管理(16187)
- 业(15728)
- 数学(15482)
- 数学方法(15432)
- 中国(14771)
- 企(11240)
- 企业(11240)
- 贸(9516)
- 贸易(9511)
- 易(9391)
- 农(8597)
- 财(7596)
- 制(7469)
- 学(6413)
- 结构(6037)
- 出(5931)
- 银(5829)
- 银行(5822)
- 业经(5780)
- 关系(5759)
- 行(5706)
- 融(5679)
- 金融(5679)
- 体(5649)
- 产业(5640)
- 农业(5425)
- 地方(5185)
- 机构
- 大学(110187)
- 学院(105519)
- 济(58079)
- 经济(57464)
- 研究(45152)
- 管理(37870)
- 中国(35258)
- 理学(32841)
- 理学院(32413)
- 管理学(32079)
- 管理学院(31873)
- 京(24171)
- 科学(23864)
- 财(23859)
- 所(22587)
- 经济学(20929)
- 研究所(20727)
- 财经(19799)
- 经济学院(18912)
- 中心(18483)
- 经(18477)
- 北京(16106)
- 院(15975)
- 财经大学(15058)
- 农(14666)
- 科学院(14077)
- 范(13988)
- 师范(13869)
- 研究中心(13327)
- 江(12803)
- 基金
- 项目(70772)
- 科学(57741)
- 基金(56269)
- 研究(51454)
- 家(49669)
- 国家(49376)
- 科学基金(41931)
- 社会(37264)
- 社会科(35575)
- 社会科学(35570)
- 基金项目(28740)
- 自然(24952)
- 自然科(24442)
- 自然科学(24435)
- 自然科学基金(24081)
- 资助(23688)
- 教育(22851)
- 省(22181)
- 划(20545)
- 中国(18678)
- 部(18219)
- 国家社会(17622)
- 编号(17491)
- 重点(16455)
- 教育部(16014)
- 发(15720)
- 成果(14692)
- 人文(14548)
- 创(14121)
- 大学(14042)
共检索到159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树茁 果臻
文章从国际和历史的角度,应用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和总结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历程和特征。运用人口学因素分解的方法,将出生性别比、死亡率性别差异和年龄结构3个驱动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演变的影响程度量化分离。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特征随着这3个因素的变动而变化:长期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对人口性别失衡的累积作用凸显,其对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全程性影响将贯穿出生人口队列的整个生命周期;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构成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驱动因素;人口年龄结构的加速老化对改善人口性别结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海燕
性别比是影响人类婚姻、生育的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分布及其它人口结构均有直接关系,过高或偏低都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经过解放后30多年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主要就解放后尤其是1982年到1987年全国和各地区人口性别结构的特点和变化及其成因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成策
枣庄市1985年底有人口281.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61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3万,占总人口的15.4%,农业人口238.4万,占总人口的84.6%,该市是在煤炭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矿城市,素有煤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成凤皋
性别结构是人口的一种自然构成,对婚姻和家庭、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变动都有直接影响。研究性别结构,是研究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自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尤其是安徽省的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引起了人口学界的关心和重视。最近一个时期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人又多起来,经常在刊物上见到一些有关文章。为了参加这一重要问题的讨论,笔者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有关历史资料和调查资料,对安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况、成因和发展趋势作以下探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戚海峰 费鸿萍
基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传统价值观体系日趋解体以及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泛滥现象,整理与总结了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并结合价值观冲突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在社会转型与西方消费文化的双重作用下,物质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观冲突对中国人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社会隐患。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葛先园
当代中国人权观强调人权的历史性、具体性和现实性,同时坚持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确保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真实有效的人权。为了增进民生福祉,落实民生政策,当代中国人权观下有必要构建民生权利话语体系,尤其是应当提出民生权概念。民生权是人们在自我经营生计的基础上,享有国家保障的实现正当生存、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提出并确证民生权,学术上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实践中有利于构建人们广泛认同的“美好生活”标准,意味着在民生保障中坚持国家辅助责任原则。另外,民生权在涉民生疑难民事案件审理中还能够发挥司法衡平功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常修泽
二战以后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的自身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发达经济阶段的问题(如几千万贫困人口等)没有解决,发达阶段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老龄化、人类生存环境、人权保障等)又迅猛涌来。这些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研究新的方略,以应对人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
关键词:
人的自身发展 人类文明 以人为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蜀,徐桂琼
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人口职业结构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试图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分析和阐释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与经济转型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深入了解人口职业变动的特点及其动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邬沧萍
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资料是考察我国人口再生产以及安排好十亿人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数据之一。对于历史上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口统计资料残缺不全的部分,利用这次人口年龄结构资料作回顾性的估计推算,并进行一些修正和补缺也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十亿人口在同一时点统计出的年龄结构,必然具有它的世界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虹生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凌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研究目前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1988年千分之二生育节育调查的资料,对我国出生性别比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