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677)
- 2022(1536)
- 2021(1609)
- 2019(3137)
- 2018(3138)
- 2017(6030)
- 2016(3383)
- 2015(3950)
- 2014(3957)
- 2013(3977)
- 2012(3880)
- 2011(3528)
- 2010(3776)
- 2009(3642)
- 2008(3891)
- 2007(3630)
- 2006(3577)
- 2005(3444)
- 2004(3110)
- 2003(2896)
- 学科
- 济(14140)
- 经济(14108)
- 管理(9298)
- 业(9055)
- 企(6884)
- 企业(6884)
- 农(5272)
- 中国(5224)
- 财(4432)
- 制(4234)
- 学(3705)
- 方法(3539)
- 农业(3378)
- 教育(3261)
- 业经(3144)
- 贸(3094)
- 贸易(3089)
- 银(3072)
- 银行(3068)
- 易(3000)
- 行(2909)
- 理论(2849)
- 税(2819)
- 融(2796)
- 金融(2796)
- 地方(2713)
- 体(2674)
- 数学(2581)
- 策(2563)
- 税收(2548)
- 机构
- 大学(50918)
- 学院(49733)
- 济(21305)
- 经济(20758)
- 研究(19905)
- 中国(16640)
- 管理(16363)
- 理学(12772)
- 理学院(12591)
- 管理学(12358)
- 管理学院(12250)
- 财(11826)
- 京(11604)
- 科学(10980)
- 所(10933)
- 研究所(9321)
- 江(9197)
- 中心(9073)
- 财经(8477)
- 农(8456)
- 范(8134)
- 北京(8120)
- 师范(8106)
- 经(7533)
- 州(7221)
- 省(6848)
- 院(6688)
- 经济学(6535)
- 师范大学(6526)
- 农业(6195)
共检索到94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渡边雅男 高晨曦
本文将探讨人们对帝国主义论讳莫如深、闭口不谈的七个理由,以此探寻为帝国主义论正名及使其现代化(更新其方法论)的途径。人们对帝国主义概念讳莫如深的第一个理由是没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的问题。第二个理由是地缘政治的竞争。第三个理由是对全球权力构造的理解。第四个根据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导致了一种误解,使人们错误理解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第五个理由是全球环境问题。第六个理由是"支配"与"霸权"的区别,把霸权的视角引入帝国主义的概念中。第七个理由是帝国主义动态机制的方法论,换言之,也就是帝国主义论的现代化。
关键词:
帝国主义 正名 理论的现代化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渡边雅男 高晨曦
本文将探讨人们对帝国主义论讳莫如深、闭口不谈的七个理由,以此探寻为帝国主义论正名及使其现代化(更新其方法论)的途径。人们对帝国主义概念讳莫如深的第一个理由是没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的问题。第二个理由是地缘政治的竞争。第三个理由是对全球权力构造的理解。第四个根据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导致了一种误解,使人们错误理解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第五个理由是全球环境问题。第六个理由是"支配"与"霸权"的区别,把霸权的视角引入帝国主义的概念中。第七个理由是帝国主义动态机制的方法论,换言之,也就是帝国主义论的现代
关键词:
帝国主义 正名 理论的现代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莹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直接投资是战后国际资本运动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对此,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是以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向落后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资本输出为时代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苏珊娜·赫柏·鲁道夫 黄相怀
范畴帝国主义描述的是在主导性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范畴被输出到从属性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情形。洛克式的普世主义是范畴帝国主义的形而上基础,而现代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全球化理论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区域研究和后殖民理论都对普世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评。替代普世性知识的,应当是情境性知识,这是一种源自柏克的研究取向。对情境性知识的强调意味着美国的那种将洛克强加到世界各处的绝对主义必将遭遇尴尬。
关键词:
范畴帝国主义 普世主义 情境性知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严中平
一、开关“好事”论的主要论据近年有人发表文章,就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开关”问题,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的所谓“开关”说成是“好事”。这种观点实质上提出了如何评价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问题。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讨论清楚。关于如何评价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问题,历来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马克思借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龚维敬
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中兴教授撰写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以后简称《发展史》)一书,欣喜地看到我国第一部研究帝国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历史著作的诞生,当时看后,给人以言犹未尽的感觉。时隔不久,我们又读到了他的《当代帝国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以后简称《当代》)新作,主要研究列宁以后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专著,成为前书的续篇,两本专著相继出版,论述了帝国主义理论发展的全部过程,是一套填补学科空白的姊妹篇。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揭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生产关系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玉生 杨戈
近数十年来,在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学不断地向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以经济学方法作为分析方法或体现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科,如家庭经济学、人力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学帝国主义”。他们给“经济学帝国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经济学是对包括诸如消费者选择、企业理论、(直接的)市场、宏观经济行为等古典问题范围的扩展。经过数十年的扩张和渗透,经济学征服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领域,而且经济学领域本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盛洪
一、新帝国:战国逻辑的一个结果如果不考虑意识形态,冷战时的力量格局应被描绘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衡。按照基辛格的理论,由于双方都担心对方会进行核报复,所以不轻易发动核攻击;又因为任何常规战争都可能升级为核战争,所以双方尽量避免冲突(基辛格,1972)。美苏两国甚至自觉地利用核恐怖互相制衡。1972年,它们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其用意就是将双方暴露在对方导弹攻击的威胁之下,反而促使双方谨慎从事,进而减少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事实证明,核恐怖均衡是起作用的。自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的近50年间,除了一些局部战争,世界基本上是和平的;尤其是,美苏之间没有打过仗。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安成日
略论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经济开发”安成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所谓“经济开发,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结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前后历时40载,留下了一大批殖民遗产。怎样认识这个殖民遗产?对此,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日本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骏
本文通过对几位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具有明显差异的著名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看法以及他们研究领域的简要评述,力图勾画出当代经济学不同的发展走向,并结合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某些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树
"经济学帝国主义"作为经济学扩展自己研究领域这种现象的特定称谓,通过"侵入"其他社会科学的边界,在援助和丰富经济学自身的同时,也在援助和丰富邻近的社会科学。尽管"经济学帝国主义"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与不足,但总体上我们还是应当承认和肯定它具有其合理内核。我们不应把它简单地理解为那种真正的帝国主义行为,其带来的应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多赢局面,它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学为构建开放的社会科学所作的有益尝试;"经济学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科学帝国主义"的表现。本文就"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演进轨迹、重要表现进行了阐述、剖析和简要评析;并基于此,对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建设作了相关的思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维昊
保罗·斯威齐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20世纪40-80年代五十余年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史与制度演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其中他在20世纪40年代从封闭环境下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结合世界体系下的资本主义国家概念,吸收和发展了希法亭、列宁等人的理论特点,整合构建了完整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体系,与他60年代更为著名的垄断资本理论相联系,可以称之为早期帝国主义理论,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值得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
斯威齐 垄断资本 帝国主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顾严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延续到它爆发后的第十个年头。与经济的增长速度、工人的就业岗位、老年人的退休金一起遭受打击的,还有伴随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而一度复辟的经济学帝国主义。2003年,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增长理论的开创性人物小罗伯特·卢卡斯声称:宏观经济学已经解决了防止萧条这一核心问题。2004年,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宣布:经济进入了"大稳健"时期。2007年,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景宇
在国家层面上,有关治理问题的研究一直沿着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两条路径展开。比较而言,全球治理的主体更为多元,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而对全球治理的研究需要更为深入地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机制。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与经济对立统一、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分析框架。按照列宁对资本主义国际化发展的认识逻辑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变化,有助于认清全球治理的问题根源和发展趋向,进而发挥中国的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关键词:
治理 全球治理 帝国主义论 发展不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