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15)
- 2023(17719)
- 2022(15365)
- 2021(14489)
- 2020(12110)
- 2019(27776)
- 2018(27529)
- 2017(52890)
- 2016(28867)
- 2015(32595)
- 2014(32177)
- 2013(31120)
- 2012(28359)
- 2011(25264)
- 2010(25324)
- 2009(23188)
- 2008(22193)
- 2007(19243)
- 2006(16809)
- 2005(14504)
- 学科
- 济(107445)
- 经济(107290)
- 管理(80263)
- 业(76325)
- 企(62705)
- 企业(62705)
- 方法(49456)
- 数学(42510)
- 数学方法(41846)
- 农(31290)
- 中国(30416)
- 财(29088)
- 业经(24033)
- 学(23755)
- 贸(21309)
- 制(21303)
- 贸易(21301)
- 易(20735)
- 农业(20663)
- 地方(20544)
- 理论(20138)
- 务(17858)
- 财务(17765)
- 融(17737)
- 金融(17728)
- 财务管理(17720)
- 银(17596)
- 银行(17544)
- 和(17519)
- 技术(16748)
- 机构
- 大学(393338)
- 学院(392650)
- 济(153845)
- 管理(153561)
- 经济(150418)
- 理学(132753)
- 理学院(131294)
- 研究(130565)
- 管理学(128704)
- 管理学院(128010)
- 中国(97499)
- 京(83411)
- 科学(80891)
- 财(71421)
- 所(65042)
- 农(63475)
- 中心(60019)
- 研究所(59205)
- 业大(58768)
- 江(57162)
- 财经(57137)
- 范(53454)
- 师范(52919)
- 北京(52392)
- 经(52065)
- 农业(49675)
- 院(47919)
- 州(46312)
- 经济学(45851)
- 技术(43013)
- 基金
- 项目(270730)
- 科学(212387)
- 研究(199563)
- 基金(195161)
- 家(170358)
- 国家(168716)
- 科学基金(144668)
- 社会(124140)
- 社会科(117380)
- 社会科学(117349)
- 省(105966)
- 基金项目(103038)
- 自然(94225)
- 教育(93307)
- 自然科(92037)
- 自然科学(92011)
- 自然科学基金(90310)
- 划(89350)
- 编号(82739)
- 资助(80560)
- 成果(67586)
- 重点(60389)
- 部(59433)
- 发(57087)
- 课题(57020)
- 创(56113)
- 创新(52263)
- 科研(51884)
- 教育部(51261)
- 项目编号(51229)
- 期刊
- 济(167506)
- 经济(167506)
- 研究(115080)
- 中国(75657)
- 学报(62989)
- 农(58209)
- 科学(56683)
- 管理(56380)
- 财(54921)
- 教育(49719)
- 大学(48097)
- 学学(44958)
- 农业(40317)
- 技术(34920)
- 融(33043)
- 金融(33043)
- 业经(28492)
- 财经(27244)
- 经济研究(26626)
- 经(23381)
- 问题(21842)
- 图书(21430)
- 业(20708)
- 版(18792)
- 理论(18441)
- 科技(18419)
- 贸(17914)
- 技术经济(17398)
- 商业(16982)
- 实践(16760)
共检索到577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雪婷 马建强
当代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定位问题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议,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世界体系产生的本质是国际劳动分工与不平等交换,而学术界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3种方法进行了评述。如从世界体系的本质分析出发,就应着重考虑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进行国家定位研究。基于此,该文提出了19个评估国家定位问题的指标,并得出了美国仍是霸权国家,欧盟中英、德、法等国、日本与韩国是中心国家,中国仍处在半边缘状态中,同时中国也在逐渐从半边缘状态向中心国家过渡的结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思斌 段文斌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文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内核及形成机理展开分析,揭示出其实质是资本所有权的垄断。首先,由于生产率的国别差异产生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的偏离,高生产率国家获得超额利润,这是第一层次不平等。其次,根据所有权垄断性质和力量的不同对行业进行了二分类,工业及生产性服务行业商品的国际生产价格对国际价值的偏离是第二层次不平等的形式Ⅰ;自然力行业商品的市场价格对国际价值偏离是第二层次不平等的形式Ⅱ,两种形式组成矛盾统一的第二层次不平等。最后运用世界投入产出库(WIOD)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并揭示了时代特点。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雪婷 孟祥宁 徐茜
不平等交换是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现实表现。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看似透明开放的国际交换表象下,中心国家利用国际不平等交换剥削非中心国家的本质并未改变。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以1999~2015年全球180个中心国家与非中心国家为样本,证实了两类国家间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差距较大,国际不平等交换长期存在,非中心国家“隐形财富流失”严重。为从根本上减少国际不平等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非中心国家应高度重视本国商品品牌建设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鼓励本国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并适当缩小工资差距。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雪婷 孟祥宁 徐茜
不平等交换是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现实表现。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看似透明开放的国际交换表象下,中心国家利用国际不平等交换剥削非中心国家的本质并未改变。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以19992015年全球180个中心国家与非中心国家为样本,证实了两类国家间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差距较大,国际不平等交换长期存在,非中心国家"隐形财富流失"严重。为从根本上减少国际不平等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非中心国家应高度重视本国商品品牌建设与国家软实力提升,鼓励本国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并适当缩小工资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照侠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转变的视角,重新考察了劳动报酬占比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并且就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会缩小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是二产占比和三产占比的提高均会通过降低劳动报酬占比这一渠道,使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这个结果不仅在统计上显著,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政策涵义。
关键词:
劳动报酬占比 收入不平等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姚健 臧旭恒
本文采用CFPS 2010—2018年数据,考察了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趋势,而消费不平等在平稳中有上升趋势。第二,消费对持久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均存在部分保险。第三,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之间演变趋势的不同步可以通过这一时期收入冲击的持续程度和消费保险程度来解释。进一步分析表明,转移支付、耐用品交易和家庭资产在应对收入冲击时起着重要的保险作用。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消费不平等 部分保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雪婷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揭示了在北京高档酒吧2001年相同容量的一瓶百威啤酒售价是青岛啤酒的4倍,而到2011年差价变为1.4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国人对百威啤酒的心理需求产生变化,即两者虚拟价值变化必然带来价格差距的缩小,这也使中国在啤酒行业的国际交换中不平等的程度减弱。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邹薇 刘勇
本文引入技能劳动供给约束和技能溢价,构造了关于经济转型与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动态模型。劳动具有技能上的差异,而现代工业技术必须与技能劳动匹配,因此经济中技能劳动供给的缺乏,不仅延迟经济转型的启动时间,而且影响随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变化的路径。本研究表明,现代工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之间的差距越大,技能劳动供给越有限,则技能溢价越高,经济转型启动越延迟,收入不平等状况越严重。本模式基于技能劳动供给的动态变化,解释了经济转型进程中收入不平等呈现的"倒U型"、"正U型"和"N型"等多种演进路径。
关键词:
技能劳动 经济转型 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肖立晟 夏广涛 袁梦怡 范小云
本文考察了在不平等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对外投资组合的"过度损失"。基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中美两国资产替代性的差异性,本文构造了不完全市场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了海外资产结构调整后我国"过度损失"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当中国海外资产配置的结构由债券类资产转向权益类资产时,我国收益率的过度损失仅在短期有小幅回调,但随后则转而恶化,在长期并没有明显改善,这与传统观点有所不同,值得关注。但从资产偏好的角度看,降低中国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偏好,则可以从整体上减少我国海外资产收益率的过度损失。未来我国应致力于增强中国资产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改革。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资产偏好 过度损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虹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国际不平等交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特点变化,最后给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进出口贸易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锋 张桃霖 黄苹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收入不平等指标,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具有收敛效应,分指数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收敛作用最大,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低。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缓解家庭工资性收入不平等、减少自雇型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平等。第三,非农就业转移进程中的劳动技能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作用渠道。第四,人力资本存在调节效应,数字素养增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收入不平等的收敛效应。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功能,与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和家庭数字素养进一步结合起来,逐步缩小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张建勋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正在经受当下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挑战。文章将机会不平等因素引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模型中,利用反事实函数,通过Shapley分解,获得如下新的认识:(1)经典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机会不平等理论具有一致性,这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2)如果不考虑机会不平等因素,那么经典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成立的;但事实上,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都存在。(3)在我国,如果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负向影响大于公有制对收入分配的正向影响,那么所有制的优势将无法得到有效体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也将难以遏制。因此,只有切实地消除或减少各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方卓 汤蕴懿 谢越姑
基于2012—2022年企业和个人调查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不平等,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在非国有企业、第二产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度较低的地区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生产率提升的非对称性和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两条路径影响劳动收入不平等。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数字能力鸿沟的弥合能够缓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卜振兴 刘晨妍
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差距多年来位于警戒线水平以上,收入差距问题较为突出。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近年来出现缩小趋势,但是不平等程度依然很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财政金融视角对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刚性兑付、价格管制、税收结构和公共财政支出等。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为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加深了对于不平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研究结论对于研究收入差距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邵建春
对外开放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格兰杰原因,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就经常项目而言,出口贸易有利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改善,而进口贸易则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二者的净效应表现为对外贸易恶化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就资本金融项目而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减轻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不利于本国的收入分配平等,两者的净效应为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有益于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改善。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了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