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6)
- 2023(7316)
- 2022(6044)
- 2021(5267)
- 2020(4157)
- 2019(9292)
- 2018(9215)
- 2017(16243)
- 2016(9047)
- 2015(10361)
- 2014(10482)
- 2013(10196)
- 2012(9940)
- 2011(9245)
- 2010(9581)
- 2009(8438)
- 2008(8350)
- 2007(7650)
- 2006(7124)
- 2005(6711)
- 学科
- 济(43251)
- 经济(43219)
- 业(26360)
- 管理(24304)
- 企(18945)
- 企业(18945)
- 地方(16716)
- 中国(16688)
- 技术(14634)
- 农(14004)
- 业经(11195)
- 方法(10351)
- 农业(10135)
- 地方经济(9673)
- 发(9260)
- 数学(8497)
- 数学方法(8402)
- 理论(8133)
- 融(8097)
- 金融(8097)
- 银(7881)
- 银行(7859)
- 技术管理(7816)
- 行(7781)
- 教育(7510)
- 学(7402)
- 贸(7395)
- 环境(7393)
- 贸易(7385)
- 易(7067)
- 机构
- 学院(133227)
- 大学(128187)
- 济(53742)
- 经济(52447)
- 研究(52301)
- 管理(45539)
- 中国(38114)
- 理学(37348)
- 理学院(36849)
- 管理学(36213)
- 管理学院(35953)
- 科学(31878)
- 京(29499)
- 所(27500)
- 农(24972)
- 研究所(24666)
- 江(23175)
- 中心(23046)
- 财(22551)
- 范(21059)
- 师范(20833)
- 技术(19836)
- 业大(19564)
- 北京(19551)
- 农业(19175)
- 院(19018)
- 州(18846)
- 省(17741)
- 财经(16821)
- 师范大学(16267)
- 基金
- 项目(82771)
- 研究(65417)
- 科学(64030)
- 基金(53972)
- 家(46882)
- 国家(46393)
- 社会(38840)
- 科学基金(38667)
- 社会科(36787)
- 社会科学(36781)
- 省(36640)
- 教育(31341)
- 划(29637)
- 编号(28173)
- 基金项目(28114)
- 发(25237)
- 成果(22979)
- 自然(22518)
- 自然科(21980)
- 自然科学(21977)
- 课题(21933)
- 资助(21625)
- 自然科学基金(21535)
- 发展(20556)
- 展(20177)
- 重点(19698)
- 创(18951)
- 年(18098)
- 创新(17697)
- 部(17252)
共检索到226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智
当人才培养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职能遇上技术发展,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广度上和深度上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和转变。从广度上来说,过去的培训过于关注企业金字塔塔尖的人群,但现在许多企业在培训方面提出了非常大胆而急迫的需求,甚至包括在一年内轮训数千、上万名管理者。很明显,仅靠传统面授的方式不可能达成这个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兆森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小平同志对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题词。同时他还提出:“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任何时候,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小平同志的这些深刻论述是十分精僻的。我理解他把高技术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建超
产业园区是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高职院校融入产业、根植园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提升企业群、产业区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供给的现状,阐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融入困境基础上,基于深度融入产业园的“三融两生两进”办学模式,“精准设置、聚力共建、集群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模式,适应装备制造类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探索适应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以期培养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前
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动力,必须面向市场,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定位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卢小青 徐小强
企业竞争,人才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围绕企业战略开展工作,如何为业务发展生产和经营"人才产品",保障快速发展中的企业不断开辟新的"蓝海"。江中集团党委副书记兼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卢小青与同行一起分享该公司基于业务快速发展下的人才快速培养和复制的有效做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琳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与开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高本河 魏际刚 缪立新
从分析物流人才在市场上的短缺现象入手,对我国物流人才的短缺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外物流学科建设和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基础上,对我国物流学科发展和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蔡丽芳 蔡倩
竞赛调考是电力企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员工队伍的有效载体,是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及人才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立足企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将竞赛调考管理提升作为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与人才开发工作的着力点,建立基于全员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竞赛管理提升机制,有利于培育优秀人才、补强人才短板,构建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循环上升通道,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长远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尹敏 赵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与了队伍建设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旅游人才 国民经济支柱 人才培养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付磊
推广管理会计需要有管理会计人才的支撑。学校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我国目前已经培养出了一批熟悉管理会计的人才,他们已经成为各单位推行管理会计的中坚力量。新时期推进管理会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校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新阶段,我国也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然而,我国企业的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晓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金融人才培养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金融业能有今天,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大国,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金融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远的将来,站在金融强国的角度,用引领世界金融发展趋势的标准看,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的观念和认识需要深化,很多体制约束需要改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晓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金融人才培养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金融业能有今天,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大国,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金融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远的将来,站在金融强国的角度,用引领世界金融发展趋势的标准看,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的观念和认识需要深化,很多体制约束需要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窦志铭 王汝志
产业融合带来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复合型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的趋势,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校企"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推行"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产业融合 复合人才 校企协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宇萱
培养大批创新拔尖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途径。适时从理论层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培养途径等方式,全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创新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高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武元 李广平
大学转型发展的逻辑主线就是为更好地发挥大学职能作用,而人才培养则是大学转型发展中始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转型程度既是大学转型发展的标志之一,也决定了大学转型发展的成败。当前,我国大学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要求,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与走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道路。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转型尚未实现"同频共振"的困境,采用"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定位,确保与大学转型同步协调""改革评价考核体系,促进教学科研互动""构建开放式培养机制,实现育人多元协同"等措施推动人才培养转型成功,从而助力大学实现转型发展目标。
关键词:
大学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转型 困境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