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76)
2023(12069)
2022(9654)
2021(8700)
2020(7012)
2019(15232)
2018(14963)
2017(28562)
2016(15090)
2015(16452)
2014(15972)
2013(15835)
2012(14365)
2011(12712)
2010(13027)
2009(12706)
2008(12723)
2007(11749)
2006(10529)
2005(9564)
作者
(41295)
(35268)
(34827)
(32748)
(21997)
(16636)
(15545)
(13569)
(13065)
(12373)
(11794)
(11686)
(11179)
(10720)
(10571)
(10355)
(10176)
(10065)
(10064)
(9940)
(8676)
(8462)
(8405)
(8082)
(7934)
(7843)
(7837)
(7588)
(6998)
(6867)
学科
(83526)
(70602)
经济(70522)
(66618)
企业(66618)
管理(58932)
(48590)
农业(32719)
业经(30827)
方法(25719)
(23784)
数学(18064)
数学方法(17942)
(17595)
财务(17591)
财务管理(17576)
中国(16900)
企业财务(16648)
技术(15675)
(15251)
(15029)
(14905)
环境(13844)
(12666)
(12577)
地方(12521)
农业经济(12491)
理论(12110)
(12007)
(11547)
机构
学院(225534)
大学(212078)
(98524)
经济(96811)
管理(93001)
理学(80391)
理学院(79735)
管理学(78801)
管理学院(78396)
研究(67331)
中国(55578)
(49188)
(44034)
(42602)
科学(37972)
农业(36755)
(35548)
业大(35135)
财经(34910)
中心(32298)
(32167)
(31591)
研究所(28664)
经济学(28644)
经济管理(28125)
(27636)
(26450)
师范(26293)
经济学院(26036)
北京(25820)
基金
项目(146164)
科学(118032)
研究(114218)
基金(106895)
(90259)
国家(89206)
科学基金(79358)
社会(77011)
社会科(72510)
社会科学(72488)
(60233)
基金项目(57147)
教育(49556)
编号(47848)
自然(47666)
(46881)
自然科(46516)
自然科学(46509)
自然科学基金(45716)
资助(40655)
成果(36196)
(35250)
(33821)
(33643)
(32178)
国家社会(31808)
重点(31698)
(31556)
课题(31199)
创新(30422)
期刊
(123070)
经济(123070)
研究(62100)
(55033)
中国(42899)
农业(37115)
(36547)
管理(35256)
科学(29933)
业经(29067)
学报(27674)
大学(23332)
学学(22779)
(22327)
金融(22327)
技术(20123)
(18443)
教育(17470)
经济研究(17259)
财经(17179)
问题(16444)
(14871)
农业经济(14866)
农村(14596)
(14596)
技术经济(13436)
世界(12845)
(12398)
商业(12079)
现代(11887)
共检索到335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瑞霞  
农业是人居环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广袤的、最接近原始自然状态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度人工化和商业化使得城乡人居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疏离,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农业本身自带的生态和审美属性逐渐淡化,人居环境正在面临严重危机。文章分析了城乡人居环境中,农业景观在文化与教育、生态与经济、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梳理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当前乡村人居环境中农业景观引入的三大路径:城乡一体、诗画田园和社区共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兴恩  
发展经济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理想的人居环境应当是既能享受现代工业文明,如交通、通讯发达,供水、供电、学校、商店、医院等基础设施完善,又能保持与大自然的亲近,没有远离田园风光。当然,这种理想只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娴慧  戴光全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莫妮娜  
通过分析人们对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的认知过程,以及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村民行为心理上的变化和影响,探讨新的环境、新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传统的乡土景观相互融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可实施性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茂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提升,人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乡村人口务工进城与城市人口的递增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变化。人民在保障基本生活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其对美好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也逐渐增加。城市人居环境要求住房舒适、交通便利、绿化完善,但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依靠合理的城乡规划设计。关于城乡规划中的可持续人居环境探讨业已成为城市政府规划部门以及房屋建筑开发商的共同目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锦赐  
景观环境包括有自然景观环境与人为景观环境。城乡景观环境是在时空环境发展下,所呈现出自然与人为共生下的景观环境。城乡环境必须能达到“以心造境、以境净心”的目的,才算是优质的城乡景观环境。所以,21世纪城乡景观环境的新思维是在城乡环境创造的过程中,应该让心与境和合共生(即环境共生)而达到“以新智创造境,以境净化心智”的目标,进而创造诗化(诗情画意)的城乡环境、景观与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连斌  
彩色农业与乡村景观都兼具其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它们的互动发展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乡村景观的视觉美学价值出发,以彩色农业和乡村景观互动发展为目的,分析了它们互动发展的基础和相互关系;并提出以发展生态农业、彩色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等方式来促进彩色农业与乡村景观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旭  赵国超  
通过构建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测度,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时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省际差距悬殊,地域差异显著;协调度高值地区和低值地区分别在空间上集聚,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状态;城乡人居环境均衡指数的时间波动明显,各地区都经历了上升—下降—小幅波动的过程;城乡经济发展均衡指数的区域差距明显,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旭  赵国超  
通过构建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测度,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时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省际差距悬殊,地域差异显著;协调度高值地区和低值地区分别在空间上集聚,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状态;城乡人居环境均衡指数的时间波动明显,各地区都经历了上升—下降—小幅波动的过程;城乡经济发展均衡指数的区域差距明显,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  
以绿色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推动乡村绿色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宜居环境,需要在明晰农村社会科学治理的基础上,厘清乡村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宜居的内在逻辑,秉持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安全观,打造"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三农新发展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游猎   刘国玲   陈睿山  
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的关系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人地关系协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分析和比较了1997年以来苏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市、县、镇、乡、村5级行政单元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1)分省来看,苏浙皖三省整体呈现出城镇膨胀、蔓延与乡村萎缩、收缩互补态势;苏皖人地数量变化比沪浙更为协调,变迁强度更弱且更具稳定性。(2)分级来看,乡村地区人地数量变化一致性最弱,表现出明显的人口用地弹性,且异动明显;而市县镇变迁较为稳定。结论指出:人口要素虽然总体表现为乡村向城市逐级流动,但上海、浙江已经显示出人口的城乡双向流动;而用地要素则表现为乡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后者从要素间关系角度反映了“地随人走”的趋势。研究通过识别长三角地区城乡人居空间变迁过程及特征,有助于判断当前城乡融合的发展形势,并可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彦斐  唐晓岚  刘思源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乡村文化景观的现实境遇堪忧,集中表现在传统建筑、街道的破坏,优良文化传统的消弭以及文化联结、治理体制的脱节等。乡村文化景观本质上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化体现,既包含物质形态的实体景观,也包含人地关系、社会结构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重构一种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景观治理体系,本文在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景观存续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认知研究,剖析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现实境遇及其产生原因,探究了乡村文化景观演进发展的路径,进一步通过厘清人地关系理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耦合机制,将环境教育用于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环境教育能够成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路径。在文化景观保护的实践层面,将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实践,取代以往单纯的制度设计以及片面的保护手段,通过对表层物态实体、中层互动关系、深层社会机制三个层面的乡村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认知上进行更广泛的维度拓展,并将环境教育的宗旨、方法嵌入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在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职能中增加环境教育职能,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人性化保护,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燕平  滕瀚  
在计划行为理论和信念-价值-规范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对安徽省加入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民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农业组织中农民的环境认知、环境态度、环境能力、环境支持与其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能力与农民的亲环境行为直接相关,而农民的环境认知和农业组织对农民的环境支持与农民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能力显著相关,间接地作用于农民的亲环境行为。组织对农民的环境支持是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企业中农民环境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颖  
一、景观农业的内涵(一)景观农业的含义及特征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特罗尔(C.Troll)被推举为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他把景观定义为将底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的人类建筑和制造物综合在一起、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实体,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娟丽  杨庆媛  张忠训  苏康传  
农业农村是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农业景观更是新时代地理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欧美学术界就对农业景观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我国对农业景观的广泛研究则始于1980年代。文章沿着"核心理论提炼—关键问题剖析—研究趋势展望"的思路,从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管理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农业景观演变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着重系统梳理了农业景观的概念内涵,对比分析了农业景观和景观农业概念的异同,并从农业景观分类、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效应、农业景观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等4方面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未来农业景观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即深化山区农业景观塑造及农耕文明传承策略研究、深化国家战略和制度政策对农业景观演化及农耕文明传承的影响机制研究、强化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于农业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和注重国情特点兼顾他山之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