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56)
2023(11917)
2022(10564)
2021(10505)
2020(8647)
2019(20147)
2018(20269)
2017(37273)
2016(21524)
2015(24507)
2014(24759)
2013(23683)
2012(22047)
2011(19883)
2010(19960)
2009(18005)
2008(17496)
2007(15338)
2006(13597)
2005(11942)
作者
(59937)
(49254)
(49250)
(47046)
(31574)
(23854)
(22452)
(19629)
(19038)
(18002)
(17137)
(16461)
(15729)
(15476)
(15294)
(15184)
(15149)
(14853)
(14047)
(14037)
(12447)
(12408)
(11904)
(11320)
(11283)
(11063)
(11019)
(10940)
(9922)
(9856)
学科
(73662)
经济(73575)
管理(57077)
(50428)
(42576)
企业(42576)
方法(35154)
数学(30127)
数学方法(29688)
中国(24843)
教育(22866)
(20405)
(19997)
(19702)
理论(16689)
业经(15884)
地方(15847)
(13489)
技术(13000)
农业(12909)
(12747)
贸易(12738)
(12369)
(12348)
(11507)
财务(11440)
财务管理(11409)
环境(11184)
企业财务(10794)
(10622)
机构
大学(295770)
学院(289274)
管理(110208)
(102711)
经济(99970)
研究(99366)
理学(95379)
理学院(94182)
管理学(92246)
管理学院(91688)
中国(68786)
(64696)
科学(63627)
(50605)
(49087)
(47811)
师范(47439)
研究所(46154)
(44889)
中心(44555)
业大(43154)
(42711)
北京(41842)
财经(38768)
师范大学(38716)
教育(38564)
(35974)
(35281)
(35250)
农业(35161)
基金
项目(196906)
科学(154354)
研究(148248)
基金(139289)
(120700)
国家(119560)
科学基金(101586)
社会(88961)
社会科(83838)
社会科学(83813)
(78248)
教育(74387)
基金项目(73795)
(67227)
自然(66290)
自然科(64728)
自然科学(64715)
自然科学基金(63510)
编号(62756)
资助(57793)
成果(53974)
课题(45702)
重点(44817)
(44304)
(41552)
(40443)
项目编号(39015)
教育部(38343)
大学(37590)
创新(37416)
期刊
(112941)
经济(112941)
研究(93367)
中国(63425)
教育(61698)
学报(48156)
科学(42689)
(40543)
管理(39673)
(37100)
大学(36890)
学学(33154)
农业(28525)
技术(28123)
(22257)
金融(22257)
财经(18461)
图书(18267)
业经(17155)
经济研究(16911)
(15617)
理论(14713)
职业(14691)
(14597)
问题(14268)
科技(14143)
(13791)
实践(13702)
(13702)
(12995)
共检索到433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昱岿  
民国时期,政府加强制度化教育对边民的整合力度,在彝族阿细聚居区,以训令、指令、视察、督办、坐催、羁押等多种手段动员和贯彻执行强迫教育,阿细人则以踊跃参与、拒送子女入学、抵制学款、变相入学、退学等不同方式做出回应。本文以地方教育档案及口述资料为基础,考察民国时期云南彝族阿细聚居区强迫教育推行的历史过程,分析国家权力在少数民族基层社会中的实践,并以此为线索探究阿细乡村学校教育缓慢发展的原因。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昱岿  
应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考察分析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果发现:阿细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且两种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同构性、差异性和层次性;两种认同的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土意识、共同血缘、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的英雄人物、共同的国家象征符号等共同基础之上,而学校教育场域是构筑这些共同性基础的重要场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志玲  史世奎  
民国时期,云南茶业资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在组织形式方面,民国时期的云南茶业资本在保留着独资制和合伙制的同时,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在内部治理方面,合伙制茶商实行了极具特色的银股、力股并存制度,公司制企业则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茶业同业行会开始出现。在生产方式方面,手工作坊式和现代机制并存。在经营理念方面,通过产供销协作、产品创新、建立品牌、国际化经营等方式扩大了滇茶的市场份额。这种进化一方面促进了滇茶的商业开发和销售,提高了滇茶的制茶技术,丰富了其产品谱系,另一方面促进了云南区域市场的形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昱岿  
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是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应用档案文献、口述史及案例分析等方法,考察彝族阿细语"以邹朱初"之涵义从"边缘人"到"国家干部"和"居住在族群聚居区之外的人"的古今变化,探索从明清至今阿细人从封闭的部落民到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的路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的模式。研究发现,阿细人融入主流社会经历了地方知识—乡村模式、国家知识—乡村模式、国家知识—城市模式三种模式。在国家知识—乡村模式的后期,阿细人大规模融入主流社会,其关键路径是学校教育。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使国家知识对地方性知识的更替成为可能。一方面,学校教育使一部分阿细人实现垂直流动而改变了其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还为不能进入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阿细大众提供了水平流动必需的技能,使其从族群传统聚居地流向全国,从而改变了阿细人族群聚居的地理空间图景,促进阿细人不断融入主流社会。彝族阿细人融入主流社会的个案对当今边疆社会治理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侯怀银  郭建斌  
教育研究方法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主要有:何谓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如何分类;不同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和限度;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引进和移植了研究方法;既重视哲学的研究方法,又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发展成学科;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晓东  
建教合作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国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文章对民国时期建教合作职业教育的产生背景、政策措施、实施途径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借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智  何光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职业补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传入我国,经过职业教育提倡者的探索,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补习教育制度,文章从职业补习教育内涵、制度、类型、课程、编制、管理和师资等几方面对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述,以期能对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长法  李红梅  
随着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职业教育史的研究也成为必然。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包括中国职业教育史整体研究、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研究、女子职业教育史研究和职业指导史研究等。这些研究,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妍  
立信会计教育在20世纪30、40年代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其办学经验与特色体现在:"三位一体"模式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先河,面向时代、面向社会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坚持"学验并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突出,最早倡导会计诚信教育,魅力型校长凝聚办学力量。研究立信的办学经验与特色对当代中国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均有诸多借鉴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宗玉梅  
民国时期,面对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发出了开发西北、发展西北民族教育的呼声,提出了普及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进内地人才等诸多合理化建议。这引起了当时各级政府对西北教育问题的重视,西北民族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西北边疆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郑刚  
1930年中英两国达成协议,将英国退还的庚款为基金投资兴办实业,再以其所得利息资助教育事业。举办九届留英考试,培养193名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资助高等教育基础建设,安顿战时流亡的教授及毕业生;配合国家政策致力于西北教育开发。中英庚款对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克岭  史世奎  刘亚静  
回顾民国时期云南茶业发展的基本历史,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的产业竞争力,发现专有资源、独立商业模式、精准市场定位,以及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也对当前云南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敏  廖一波  杨安娜  
民国初期,西式复式簿记传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推广普及西方新式会计,培养新式会计人才。湖南作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大省,在会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民国时期湖南的会计教育公、私立相结合,尤以私立会计学校众多,名人办学,名师授课,以传授西式复式簿记方法为主,学制灵活,课程设置科学先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新会计人才,为传播和推广复式簿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向明  
访谈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是研究者针对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面对面交谈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一种方式。这种交谈与人们日常的谈话不太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一定形式规范的研究型交谈。教育研究中的访谈可以按其结构分成封闭型、开放型和半开放型三种类型(Fontana & Frey,1994)。封闭型访谈大都使用于定量研究,对所有的访谈对象都按照同样的顺序问同样的问题,以便统一进行量化分析。开放型访谈大都使用于质的研究(陈向明,1996)的前期,其结构比较宽松、灵活,让被访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以及他们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燕慧  张学强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回族教育发展迅速,逐渐向近代化迈进,除受国家时局和政策影响外,与这一时期回族社会形成发展回族教育以挽救国家危机并振兴回族发扬教义的认知密切相关。在这一认知影响下,西北回教有识之士改革经堂教育,创办新式回族学校,以回族教育近代化为兴教救国的出路;西北回族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成为回族教育近代化重要经济来源;西北地区经堂教育与新式回族学校教育并存、互补,成为回族教育近代化的一种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