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8)
- 2023(8701)
- 2022(7446)
- 2021(6754)
- 2020(5551)
- 2019(11884)
- 2018(11640)
- 2017(21193)
- 2016(11933)
- 2015(12575)
- 2014(11611)
- 2013(10915)
- 2012(9650)
- 2011(8630)
- 2010(8356)
- 2009(7892)
- 2008(7344)
- 2007(6305)
- 2006(5242)
- 2005(4409)
- 学科
- 济(35838)
- 经济(35794)
- 管理(30246)
- 业(29344)
- 企(22586)
- 企业(22586)
- 方法(15772)
- 数学(13870)
- 数学方法(13733)
- 农(13127)
- 学(10614)
- 财(10495)
- 中国(10486)
- 贸(10344)
- 贸易(10342)
- 易(10088)
- 业经(9423)
- 农业(8885)
- 制(7097)
- 环境(7008)
- 务(6677)
- 财务(6665)
- 财务管理(6657)
- 技术(6636)
- 地方(6562)
- 企业财务(6276)
- 银(6025)
- 银行(5982)
- 行(5659)
- 划(5608)
- 机构
- 学院(158033)
- 大学(154469)
- 济(56750)
- 经济(55607)
- 研究(55373)
- 管理(55349)
- 理学(49078)
- 理学院(48420)
- 管理学(47258)
- 管理学院(47020)
- 农(42554)
- 科学(40678)
- 中国(39195)
- 农业(34380)
- 业大(33659)
- 京(31559)
- 所(30532)
- 研究所(28672)
- 中心(24744)
- 财(23895)
- 农业大学(23099)
- 江(22779)
- 技术(20024)
- 院(19860)
- 财经(19722)
- 省(19589)
- 范(19090)
- 室(18730)
- 北京(18691)
- 师范(18684)
- 基金
- 项目(118349)
- 科学(90616)
- 基金(84682)
- 家(78856)
- 国家(78190)
- 研究(76633)
- 科学基金(64716)
- 省(48800)
- 社会(47683)
- 自然(45564)
- 基金项目(45332)
- 社会科(45116)
- 社会科学(45105)
- 自然科(44570)
- 自然科学(44545)
- 自然科学基金(43776)
- 划(41481)
- 教育(35137)
- 资助(33451)
- 编号(29696)
- 重点(27535)
- 计划(26253)
- 发(25751)
- 创(25693)
- 创新(24055)
- 科研(23955)
- 部(23954)
- 科技(23947)
- 业(23122)
- 成果(21896)
共检索到214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樊娅萍 陈芳玲 贺苗苗 王倡宪
探究土壤强还原灭菌条件下添加橘皮对土壤理化性状与酶活性的影响,为我国丰富的橘皮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橘皮为有机物料,采用土培试验的方法,橘皮添加量共设置3个水平(0,0.25%,0.50%),在土壤水达饱和后覆膜,室温灭菌40 d,研究了添加橘皮后土壤理化性状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对土壤理化性状与酶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灭菌前相比,灭菌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与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pH值显著上升;灭菌条件下,橘皮添加量为0.25%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分别为无橘皮处理的1.10,1.22,1.11倍。此外,与灭菌前相比,土壤脲酶与磷酸酶活性也显著增强,灭菌条件下,橘皮添加量为0.25%处理的脲酶活性与0.50%处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为无橘皮处理的1.69,1.46倍。灭菌前,土壤脲酶活性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灭菌后,脲酶活性与pH值转变为正相关关系,同时,添加橘皮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质也呈正相关,橘皮添加量为0.50%处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土壤强还原灭菌条件下,橘皮添加量为0.25%可显著改善土壤碱解氮与速效磷水平,而橘皮添加量为0.50%的土壤pH值显著上升,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强还原灭菌时添加橘皮对提高土壤肥力是有益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姜淑贞 连逸晨 华润昕 张雨涵 蒋文婷 肖向前 范博 蔡延江
【目的】探究牲畜排泄物对放牧草地土壤有机碳生物和非生物矿化过程的影响,为深入认知人为活动影响下土壤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0、250、500、750、1 000 kg·hm_(-2)·a_(-1)的牛尿返还量,结合不同的灭菌处理(不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氯仿熏蒸灭菌),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以二氧化碳(CO_2)排放速率计]、p H以及可溶性有机碳、溶解性总氮、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质量分数,探究生物和非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尿液添加的响应。【结果】(1)尿液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同灭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均随着尿液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CO_2排放量与土壤p H、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2)灭菌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存在抑制作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氯仿熏蒸灭菌处理(P<0.05)。(3)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排放的CO_2均随尿液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生物过程对土壤CO_2排放的贡献高于非生物过程。【结论】尿液返还对生物和非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均有促进作用,且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土壤CO_2排放的贡献更大,不过非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土壤CO_2排放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图5表1参4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硕 把余玲 李有兵 王淑娟 田霄鸿 师江澜
【目的】研究小麦和玉米秸秆以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寻求最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以连续7季秸秆均还田土及不还田土为供试土壤,研究培养60d后,小麦、玉米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和覆盖于表层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LOC/TOC、MBC/TOC和土壤蛋白酶(PROT)、脱氢酶(DHA)活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添加作物秸秆相比,无论以何种方式还田,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均明显增加了还田土与不还田土的TOC、LOC、MBC含量,LOC/TOC、MBC/TOC和PROT、DHA活性。还田土的TOC、LO...
关键词:
土壤种类 作物秸秆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卫松 郭庆港 李社增 鹿秀云 勾建军 马平
【目的】研究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broccoli residues,BR)对棉花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对棉花防病、促生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棉田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和未添加西兰花残体(CK)两个处理,以不同处理的棉花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过氧化物酶、中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几丁质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利用Biolog-ECO平板研究不同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McIntosh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功能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特征,冗余分析土壤酶活性与不同类型碳源利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BR处理的棉花株高、果枝数和结铃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2.73%、16.95%和10.36%;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达64.19%。BR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根际土壤pH、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BR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同时,BR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营养元素循环相关酶活性,其中在碳循环方面,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70和1.95倍;在氮循环方面,脲酶、几丁质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42、1.59和1.52倍;在磷循环方面,中性磷酸酶的活性为对照的1.33倍;在硫循环方面,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为对照的1.22倍。冗余分析表明,BR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L-苯基丙氨酸、L-苏氨酸、肝糖、2-羟基苯甲酸、衣康酸和D-苹果酸的利用能力均存在正相关性。【结论】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显著提高了营养元素循环相关酶的活性,改变了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并提高了根际土壤pH、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同时,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碳代谢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孝侯 胡霭堂 秦怀英
本文研究了添加石灰(CaCO_3),有机物料(稻草、苕子)后酸性土壤 Cd 活性变化以及淹水,培养时间对酸性土壤 Cd 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有机物料后,酸性土壤 pH 上升,有效 Cd 含量下降,其有效 Cd 量与培养土壤 pH 呈明显负相关。淹水后,除施石灰处理外,所有处理土壤 pH 升高,有效态 Cd 降低,而培养时间对土壤 Cd 的活性无显著影响。土壤 Cd 的形态分级表明,和对照相比,添加石灰处理,松结有机态 Cd 和碳酸盐结合态 Cd 增多;添加有机物处理,土壤中松结有机态 Cd 和紧结有机态Cd 提高,进一步揭示了添加石灰、有机物料后土壤 Cd 活性降低的原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曲东 毛晖 曾辰
采用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添加氧化铁、铬酸盐和葡萄糖的模拟试验,在厌氧培养条件下测定了土壤中可浸提态的亚铁和铬( )浓度的变化,探讨了有机碳源及Cr( )、Fe对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微生物铁还原的影响及Fe( )和Cr( )还原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碳源和氧化铁后,能有效促进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的异化还原过程,显著减小土壤中铬( )浓度;添加Cr( ),将导致土壤中铁还原滞后;厌氧水稻土中Fe( )和Cr( )的竞争还原机制为,有机电子供体导致氧化铁发生微生物还原,产生的Fe( )引起土壤中Cr( )的化学还原。
关键词:
水稻土 铁还原 铬 葡萄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亮亮 吴正超 陈彬 刘文娥 臧健
为了给防治番茄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石灰氮、炭化玉米芯和稻壳的加入对含有自毒物质土壤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叶片腐解过程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鞣酸、香草酸等酚酸化合物,番茄叶片在腐解过程中自毒物质含量呈现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规律,25 d自毒物质含量达到高峰。试验发现,自毒物质对多酚氧化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蛋白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自毒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数量增加,提高真菌的数量。添加石灰氮不能缓解自毒物质对4种土壤酶的影响,但石灰氮可以降低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并能提高土壤B/F值。添加2.5%炭化玉米芯和稻壳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路婷 刘济明 李佳 陈梦 廖晓锋
【目的】通过探究大气氮沉降背景下对贵州省道地中药材米槁林下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米槁人工林培育、经营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贵州省罗甸县纳庆村米槁人工种植基地进行为期约1年的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了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低氮(N1,5 g·m~(-2)a~(-1))、中氮(N2,15 g·m~(-2)a~(-1))和高氮(N3,30 g·m~(-2)a~(-1))外加一组对照(CK)。施氮处理4次结束后1个月采集0~5、5~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含量,同时通过建立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模型对各氮水平处理下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外源氮输入下,土壤pH值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升高,同时促进了土壤中有效氮、全钾含量的累积,引起全磷含量的降低,其中高氮处理下有效钾含量在浅层土(0~5 cm)中下降幅度最大,土层×氮处理对土壤水解氮具极显著效应(P 低氮>对照>高氮。【结论】中氮(N2,15 g·m~(-2)a~(-1))添加对土壤肥力起到最佳促进作用,高浓度的氮输入(N3,30 g N/m~2/a)则对土壤肥力产生负效应,因此大气氮沉降逐渐增加背景下,在米槁人工林的田间管理中应尽量避免外源氮源过度输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对米槁人工种植带来负面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发堂 荣丽 李贤伟 赖元长 周义贵 范川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0.05);在60和120天后,处理1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其力莫格 常瑞雪 张新梅 陈清
为探究不同有机废弃物配施化肥对不同肥力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通过室内恒温恒湿好气培养试验,监测了施用不同有机废弃物(猪粪、秸秆、木本泥炭和糖蜜)并配施无机肥料对不同土壤肥力(低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培试验90d后,土壤肥力和有机废弃物类别均表现出对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影响,其中化肥配施有机废弃物可以显著提高低肥力土壤的总氮含量,提高比例可达25.78%~63.92%,但仅有施用化肥+木本泥炭和化肥+糖蜜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高肥力土壤的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7.18%、53.53%和24.04%、56.15%,且高肥力土壤更易于将氮素转化为硝态氮存留在土壤中,木本泥炭和糖蜜对土壤氮素转化和磷素活化的效果较优,低、高肥力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分别提高了65.98%、130.13%和50.25%、74.84%。由此可知,对于不同土壤肥力应采用不同的养分管理策略,采用有机废弃物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并活化土壤自身养分,其中木本泥炭和糖蜜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有机废弃物 土壤肥力 养分变化 土培试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榆淇 邹冬生 王安岽 邹京辰 郑志广 刘沐琦 张满云 王华 肖润林
稻鱼复合种养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稻田环境质量稳定的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本研究选取“巨型稻”和“稻花鲤”为稻鱼复合种养试验材料,开展为期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稻鱼复合种养(URF30)、单独水稻种植(UR30)和干湿交替(CK)三种种植模式处理,在分蘖期结束时淹水30 cm并持续保持水位至收获,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探讨长期淹水稻鱼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RF30处理在连续的两年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总氮(TN)含量呈增加趋势,并且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UR30和URF30处理进行短期淹水后,土壤中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下降,同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和脲酶(UR)活性显著降低;稻田长期淹水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UR30处理2020年和2021年土壤MBN含量在长期淹水后分别显著下降146.9%和55.8%;稻田养鱼有利于土壤整体酶活性的提高,2020年和2021年URF30处理土壤酶几何平均值比UR30处理分别高5.8%和7.5%,比CK分别高19.4%和15.6%。研究表明,稻田进行短期淹水导致土壤微生物在水稻拔节期受到磷限制,长期淹水导致土壤微生物在水稻成熟期受到氮限制。巨型稻复合种养在长期淹水条件下仍能有效保证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在水稻产量稳定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收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军亮 杨奇慧 谭北平 董晓慧 迟淑艳 刘泓宇 章双 张海涛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 RNA表达的影响。选取840尾初始均重为(0.58±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为研究对象,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添加不同比例(0%,0.1%,0.2%,0.4%,0.6%,0.8%,1.0%)嗜酸乳杆菌的饲料,养殖期8周。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比例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0.4%组达到最大值;当添加0.2%时,饲料系数最低,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沈涛 邓斌 陈南南 傅罗琴 郑佳佳 李卫芬
用含复合芽孢杆菌(105cfu/g饲料,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以1∶1比例混合)的基础日粮,按体重3%的日投饵量,饲喂体重(51.37±0.58)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饲养实验4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肠道内容物胰蛋白酶活性提高了79.46%(P<0.01);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提高了16.82%(P0.05)。肠道菌群数量分析显示,处理组肠道芽孢杆菌数均显著提高(P<0.01),弧菌和大肠杆菌数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饵料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能够改善草鱼肠道菌群组成,并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光钰 胡勇 吴永琴 张清壮 李鑫
对连作障碍严重的植烟土壤进行物理熏蒸、棉隆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技术灭菌处理,以未经处理的土壤为对照,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应用FUNGuild对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化学熏蒸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水解氮含量,物理熏蒸显著提高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物理熏蒸、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的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减少了26.74%、41.39%和38.46%,3种灭菌方式对植烟土壤尖孢镰刀菌均具有抑制效应;不同灭菌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提高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结核杆菌属(Tuberibacillus)、梭菌属(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土壤中,氢孢菌属(Hydrogenispora)、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成为优势菌属。群落功能预测表明,物理熏蒸导致土壤中病理营养型真菌增加,化学熏蒸导致腐生–共生营养型向病理–腐生营养型转变,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灭菌处理则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丰度并促进腐生真菌的大量繁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光钰 胡勇 吴永琴 张清壮 李鑫
对连作障碍严重的植烟土壤进行物理熏蒸、棉隆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技术灭菌处理,以未经处理的土壤为对照,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应用FUNGuild对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化学熏蒸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水解氮含量,物理熏蒸显著提高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物理熏蒸、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的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减少了26.74%、41.39%和38.46%,3种灭菌方式对植烟土壤尖孢镰刀菌均具有抑制效应;不同灭菌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提高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结核杆菌属(Tuberibacillus)、梭菌属(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土壤中,氢孢菌属(Hydrogenispora)、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成为优势菌属。群落功能预测表明,物理熏蒸导致土壤中病理营养型真菌增加,化学熏蒸导致腐生–共生营养型向病理–腐生营养型转变,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灭菌处理则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丰度并促进腐生真菌的大量繁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