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2)
2023(10786)
2022(9472)
2021(8911)
2020(7950)
2019(18445)
2018(18573)
2017(35699)
2016(19593)
2015(22409)
2014(22661)
2013(22396)
2012(20690)
2011(18699)
2010(18783)
2009(17794)
2008(17750)
2007(16186)
2006(13935)
2005(12337)
作者
(57365)
(48056)
(48052)
(45861)
(30384)
(23276)
(22081)
(18961)
(18275)
(17258)
(16338)
(16250)
(15237)
(15170)
(14914)
(14894)
(14783)
(14167)
(13982)
(13918)
(12002)
(11856)
(11812)
(11106)
(11041)
(10891)
(10728)
(10713)
(9753)
(9609)
学科
(84521)
经济(84426)
管理(58705)
(56222)
(47410)
企业(47410)
方法(44012)
数学(38578)
数学方法(38008)
(22892)
(21353)
中国(20253)
(18855)
业经(16664)
(15973)
地方(15244)
(15125)
贸易(15118)
理论(14729)
(14680)
(14632)
财务(14621)
财务管理(14578)
农业(13985)
企业财务(13829)
(13507)
(12649)
银行(12620)
技术(12006)
(11922)
机构
大学(291498)
学院(288105)
(115649)
经济(113128)
管理(112135)
理学(96615)
理学院(95533)
管理学(93633)
管理学院(93090)
研究(90607)
中国(69349)
(60572)
科学(56642)
(55001)
(46491)
(45678)
(44539)
财经(44187)
中心(43919)
业大(42602)
研究所(41385)
(39813)
(39000)
师范(38654)
北京(37719)
农业(36584)
经济学(35779)
(35439)
财经大学(32641)
经济学院(32247)
基金
项目(188799)
科学(148726)
基金(137822)
研究(136090)
(119582)
国家(118571)
科学基金(102259)
社会(86147)
社会科(81526)
社会科学(81499)
(73763)
基金项目(72704)
自然(67450)
自然科(65944)
自然科学(65924)
教育(64802)
自然科学基金(64732)
(62517)
资助(57632)
编号(55393)
成果(45825)
(42568)
重点(42509)
(39077)
(38683)
课题(37999)
科研(37100)
教育部(36735)
创新(36161)
大学(35934)
期刊
(124580)
经济(124580)
研究(82627)
中国(51804)
学报(46428)
(45800)
科学(41490)
(40670)
管理(40072)
大学(35245)
学学(32898)
教育(31954)
技术(26767)
农业(26737)
(24546)
金融(24546)
财经(23311)
(19979)
业经(19794)
经济研究(19117)
问题(17276)
统计(16303)
图书(15987)
技术经济(15310)
(14639)
(14342)
理论(14298)
(14169)
(13525)
决策(13248)
共检索到420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毅  
从中国人社会关系的深层意涵来看,形式主义导向的互动频率是否完全构成情感与信任的基础,这仍然涉及以情义及利益等关系要素作为基础的关系内容分析。这种分析可能需要突破科学哲学层面的方法论批判,回到更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类型讨论。由此,我们需要形成与强弱连带加以对话的分析性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的关系类型及其分析框架才可以考虑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理论进行对话或使之深化。这或许是以“关系”研究为重心的本土化概念及理论建构的努力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志民  郑雅琴  张蕾  
文章从强弱连带整合的视角,探讨在线品牌社群成员强关系和弱关系数量对品牌忠诚的促进机制。借鉴社会资源理论的研究框架,基于品牌社群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弱关系数量不会增强品牌社群信息价值和社群社交价值;强关系数量则对两种社群价值都有促进作用;品牌社群信息价值只能促进持续性社群承诺,而品牌社群社交价值会促进持续性社群承诺、情感性社群承诺和规范性社群承诺;情感性社群承诺和持续性社群承诺都会促进品牌忠诚,规范性社群承诺则不能。研究结论从连带强度的视角丰富了品牌社群理论,同时对在线品牌社群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龙雪津  
技术哲学作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识,本文在解释了什么是技术哲学和区别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上,认为技术哲学应该是职业教育主要的哲学基础之一,并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辩证论述。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施春林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价值考察存在诸多的迷思,主客体的价值关系辨识不清,对具体问题的认知与思考也总是处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推断与理论的阴影之下。拨开迷雾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与剖析阅读推广的意义、目的及手段。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看,阅读推广不过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生存危机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救亡图存的一种主观努力。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图书馆人有直面自我的勇气,从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出发,构建因应时代变革的调适机制与核心能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晓星  浦亦稚  
平等和效率之间关系的实质是强弱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以此为新视角,从它们既对立又合作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变量——快乐指数和嫉妒指数,可深入揭示平等与效率、强弱两集团之间达成博弈均衡的机理,以及达成博弈均衡所依赖的知识结构、心理距离和流动性等条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司律  
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主义在"人-神"关系方面是矛盾对立的,两者的结合也是情境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诉诸神权价值,鼓吹建立超越民族与国界的极端神权国家,而民族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在世俗价值导向下建立民族国家或获取世俗民族权利,其极端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虽歪曲滥用民族自决权进而企图实现"一族一国"分裂目标,但其总体价值取向仍属于世俗范畴。在新疆,宗教极端主义是一种神权价值与世俗民族分裂主义相结合的矛盾混合体,在这一混合体中,民族分裂主义居于主导地位且是宗教极端化的主要推手。因此,当前新疆宗教"去极端化"问题的核心在于价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业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全城  梁祥君  
界定信息内容服务业和研究发展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概念出发,分析信息内容服务业的范畴和特征,阐述加快发展我国信息内容服务业的思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妙宽  
关于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关系,按资分配与消灭剥削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文章对这几个关系作了探讨与分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高科  王发臣  
日本与俄罗斯,无论在地区还是在全球政治中,都是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在历史与现实中,两国的国家主义传统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两国的国家主义对近代以来各自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对地区和全球政治格局的构造与变迁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两国的国家主义在历史上既有冲突又有合作,在现实中既有竞争又有协调。作为邻国,日俄两国国家主义的取向和属性,无疑会对中国对日、对俄战略产生基础性影响,它会制约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战略定位的层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云华  应若平  
本研究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同时把求职过程划分为求职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两个阶段,在这个二元、动态的分析框架内,采用Lo-gistic回归就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弱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弱社会关系比强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进行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樊溶   孙元涛  
面向明日世界的“未来素养”在实践中被狭隘地等同于“为未来做准备的素养”。这种理解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社会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误区。社会本位论的沿袭、工具理性的僭越与人类对于确定性的寻求,共同建构了社会功能主义在教育变革历程中的演进逻辑。超越社会功能主义需要方法论的重构:未来素养不是将人视作治理性话语下的某种“资本”,而是以人为伦理性主体;不是实现单一的未来理想,而是走向“复数乌托邦”;不是一劳永逸的习得性训练,而是递归性循环。唯有此种实现了“回到人”之价值复归的未来素养培育,才能为实现最终走向“超越人”的未来教育提供基础与可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温静  王树荫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要满足民众亲和需求、重塑国家形象标识、澄清思想观念误区;要遵循认知规律、彰显民族底蕴、凸显爱国主题;要强化法律权威、延续道德传统、倡导政治理念;要尊重教育本质的实践性,保障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姜勇  底会娟  
近年来,国内教育学界有关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即从原先注重思辨哲学、形而上学思索、哲学运思探究的研究范式转向注重经验、基于证据、推崇量化的实证主义范式。这一呼声有其必然性和重要价值,但实证主义范式的教育研究只是诸多研究取向中的一种范式,不应作为主导教育研究的唯一范式。如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背景下去思考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立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基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应该坚持"协同"的辩证方法论。与实证主义范式的教育研究所可能造成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教育活动"不同,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是敞开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璐   陈鹏飞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方法论研究的错误倾向是对马克思经济学产生误解的根源。马克思的方法论首先是哲学方法论与经济学方法论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马克思在学术生涯中对哲学和经济学所进行的承前启后的批判性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总体方法论包含着对象方法、范畴方法和体系结构方法的统一,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形成严密逻辑体系的根本保证。该体系不仅超越了古典经济学,而且也对后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了强有力的批判。相对于马克思经济学总体方法论的科学性,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在缺陷是其理论体系存在逻辑矛盾的根源和被现实一再推翻的重要原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这也是总体方法论赋予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