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51)
2023(15697)
2022(13750)
2021(13005)
2020(10892)
2019(25073)
2018(24766)
2017(47942)
2016(25993)
2015(29372)
2014(29403)
2013(28366)
2012(25706)
2011(22933)
2010(22624)
2009(20359)
2008(19576)
2007(16981)
2006(14539)
2005(12093)
作者
(71781)
(59610)
(59076)
(56522)
(37940)
(28720)
(27093)
(23524)
(22713)
(21138)
(20301)
(19983)
(18779)
(18460)
(18280)
(18092)
(18030)
(17672)
(17053)
(17011)
(14668)
(14545)
(14392)
(13691)
(13357)
(13156)
(13154)
(13098)
(12006)
(11904)
学科
(97607)
经济(97406)
管理(73622)
(69522)
(58832)
企业(58832)
方法(49915)
数学(43023)
数学方法(42386)
中国(27503)
(26125)
(26036)
业经(22079)
(21938)
理论(19392)
地方(18580)
农业(17356)
(17091)
财务(17018)
财务管理(16988)
(16857)
(16653)
(16643)
贸易(16633)
企业财务(16177)
(16111)
技术(15995)
教育(15872)
环境(14792)
(13702)
机构
大学(360743)
学院(355318)
管理(142012)
(135989)
经济(133005)
理学(125028)
理学院(123595)
管理学(121079)
管理学院(120432)
研究(114014)
中国(81240)
(74895)
科学(72164)
(61922)
(55558)
(55411)
业大(54315)
中心(52441)
财经(51173)
研究所(51107)
(49856)
(49572)
师范(49124)
(46785)
北京(46588)
农业(43546)
(41804)
经济学(41161)
(40663)
师范大学(39900)
基金
项目(254598)
科学(201278)
研究(186020)
基金(185317)
(161053)
国家(159669)
科学基金(138288)
社会(117999)
社会科(111064)
社会科学(111029)
(99622)
基金项目(98891)
自然(90868)
自然科(88830)
自然科学(88807)
教育(88182)
自然科学基金(87197)
(84191)
资助(75899)
编号(75820)
成果(61312)
重点(56751)
(56728)
(53124)
(52671)
课题(52092)
大学(49548)
创新(49283)
科研(49225)
教育部(49193)
期刊
(138712)
经济(138712)
研究(102227)
中国(65512)
学报(58752)
科学(52869)
管理(49970)
教育(49798)
(49624)
(47261)
大学(46211)
学学(42406)
农业(34770)
技术(30892)
(25065)
金融(25065)
财经(24729)
业经(23444)
经济研究(22567)
(21188)
图书(19297)
问题(18009)
科技(17511)
(17372)
(17170)
理论(16240)
技术经济(15930)
商业(15238)
业大(15034)
资源(14992)
共检索到497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艳茹  郭海彧  
在寻找工作中,是强关系重要还是弱关系重要,国内外学者各持一说。本文以大学生初次就业为议题,通过文本挖掘,抽取访谈中隐含的信息,建立新的关系模型,以强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为研究起点,以初始位置与强弱关系的关联性分析为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强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实际动用的强弱关系与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强关系在初次就业中发挥显著作用;家庭处于中等阶层的大学生,弱关系在初次就业中发挥显著作用;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大学生,社会关系未在初次就业中表现强或弱的特性。强弱关系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是一把"双刃剑",应理性审视阶层差异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影响,营造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削弱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合理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褚必海  徐登伟  
社会分层现象是在任何一个环境条件下都不可避免被谈论的社会学话题。这是因为,社会环境还存在着社会分层现象与同其相对应的社会分工、社会激励和社会流动。正是基于这一观点,从社会分层现象的内涵及本质出发,将研究视角瞄准社会分层现象对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先后探讨了实施大学生社会资助制度对社会流动价值作用的效果和当前大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不足,最终提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策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云华  应若平  
本研究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同时把求职过程划分为求职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两个阶段,在这个二元、动态的分析框架内,采用Lo-gistic回归就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弱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弱社会关系比强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进行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彬  
文章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作者认为,提升产业结构转换质量和水平,改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加大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通过对山东、甘肃和安徽三省12市县初中毕业生调查,考察高中阶段教育机会分配的结构特征及其职业教育阶层化机制。当前义务教育后的普教与职教分流逐步异化为一种体制化屏蔽机制,基于职业分工和个性化的自主选择的义务教育后普教和职教的分流,在现实中扮演的却是淘汰性分流机制的角色,不自觉地变成了"一流"和"二流"教育的分水岭,家长和学生升入职业学校的热情显然不高。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必须增强内驱力,促进弱势阶层向上流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卉  李彬  
文章运用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制造业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技术型人才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大学生作为技术型人才主要来源,制造业整体就业结构需求直接受着大学生专业结构的制约,制造业结构变动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变动。笔者认为,伴随制造业结构变动,改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合理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瑶祥  
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来看,能否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决定人们对接受教育类型与程度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当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社会分层与流动时,招生与就业之间呈正相关,反之则不相关。高职虽然"好就业",但"好就业"的岗位缺乏"专属性"的职业地位和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及空间;已经毕业的高职学生难以通过高职教育从社会下层进入社会中上层的现实,影响了部分中下阶层家庭对高职教育的选择。解决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问题的路径是提高高职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中的正向功能,构筑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的立交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瑶祥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来看,能否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决定人们对接受教育类型与程度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当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社会分层与流动时,招生与就业之间呈正相关,反之则不相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谭日辉  
社会资本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就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创业资金的供给。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大学毕业生本人,只有不断积累社会资本,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欣  尹韶青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本文对两者的双向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提出要不断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同时改变不同阶层对高等教育差异影响强化的现象,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立保  
大学生"蚁族"现象的产生潜在着阶层固化的危机,隐含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的趋势。"蚁族"是劳动力市场社会排斥和公共政策价值偏离的共同产物,政府应当秉承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弱势平等的价值取向指导下,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蚁族"的就业权利,帮助"蚁族"走出困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沈亚强、刘丽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1期中撰文,从社会分层视角分析了农民子女职业教育选择的局限性,剖析了社会分层指标在农民教育选择中的作用形式,呈现了农民为子女进行职业教育选择表现出的形态,并提出实现农民子女职业教育选择观念理性回归的路径。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亚强  刘丽  
在社会分层的框架中,不同的教育类型通向不同的职业,从而将受教育者分流到高低不等的社会层级,教育成为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农民子女一方面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又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对普通教育的偏爱,职业教育成为次要选择。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从社会大环境着眼,倡导尊重技能的新型人才观,实现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转换;二是要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实用技能,真正提升他们在用人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向上流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利平  谢雨栖  
地区创新发展的不平衡可能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教育公平可能通过社会分层影响地区技术创新。在测算省级教育公平度的基础上,从社会分层视角探讨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剖析其中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教育公平通过需求分层和供给分层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具体而言,教育公平通过扩大消费需求规模、优化消费结构、增加高层次人才供给的中介路径促进技术创新。第二,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异质性。收入公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从地域角度看,在东部地区,教育公平对技术创新有更大的正向影响。因此,中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以积累高素质人力资本,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地区创新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卓  
当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超社会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文化资本。在超社会资本面前,教育处于"失灵"状态。只有在超社会资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文化资本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这时候教育才从"失灵"转变为"显灵",教育对社会分层的积极影响才能得以体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