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65)
2023(21241)
2022(18303)
2021(17026)
2020(14224)
2019(32885)
2018(32841)
2017(62586)
2016(34161)
2015(38787)
2014(38993)
2013(38532)
2012(36063)
2011(32691)
2010(33022)
2009(30614)
2008(30550)
2007(27603)
2006(24437)
2005(21861)
作者
(100896)
(84328)
(83796)
(79708)
(53594)
(40544)
(38190)
(32889)
(32113)
(30278)
(28631)
(28575)
(26905)
(26656)
(26078)
(25964)
(25309)
(24831)
(24237)
(24169)
(20985)
(20916)
(20515)
(19253)
(18890)
(18868)
(18850)
(18744)
(17124)
(16853)
学科
(142821)
经济(142589)
管理(99491)
(97128)
(78465)
企业(78465)
方法(61345)
数学(52431)
数学方法(51757)
(45471)
中国(40578)
(38545)
业经(34288)
地方(33725)
(30994)
(30355)
农业(30103)
(24772)
贸易(24756)
(23938)
(23207)
(23170)
银行(23142)
财务(23072)
理论(23058)
财务管理(23013)
(22617)
(22234)
金融(22226)
环境(22109)
机构
大学(492817)
学院(492274)
(196130)
经济(191601)
管理(189889)
研究(168323)
理学(162947)
理学院(161053)
管理学(158054)
管理学院(157169)
中国(126972)
(106047)
科学(104477)
(93482)
(86370)
(85814)
中心(77526)
研究所(77488)
(76108)
业大(74463)
财经(72926)
北京(67390)
(66845)
农业(66682)
师范(66207)
(66024)
(61200)
(60744)
经济学(58628)
(54158)
基金
项目(327510)
科学(256310)
研究(239435)
基金(235386)
(204791)
国家(202963)
科学基金(173614)
社会(150437)
社会科(141863)
社会科学(141821)
(129607)
基金项目(124631)
自然(112377)
教育(110703)
自然科(109699)
自然科学(109668)
(108275)
自然科学基金(107660)
编号(98900)
资助(96809)
成果(81521)
重点(73373)
(72016)
(71490)
课题(68827)
(67043)
创新(62635)
科研(62390)
教育部(61477)
国家社会(60890)
期刊
(225452)
经济(225452)
研究(147078)
中国(103160)
(81742)
学报(79888)
(73401)
科学(72854)
管理(69752)
大学(60871)
教育(57470)
学学(57195)
农业(55015)
(46892)
金融(46892)
技术(43652)
业经(38461)
财经(35947)
经济研究(34292)
(30692)
问题(29631)
(27216)
图书(25526)
(24930)
技术经济(23764)
理论(23458)
科技(23029)
统计(22225)
商业(21701)
现代(21695)
共检索到745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怀策  张京祥  陈浩  
从宗族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以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为案例,研究强宗族社会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结果表明:以村支书、宗长为中心的乡村治理架构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原子化趋向,乡村发展机制呈现显著的地方特征。①宗族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在用地获取、资金筹措等重要环节上支撑本地企业发展;②宗族文化以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规范乡村建设的作用,并发挥着组织协调功能;③宗族网络解决了公共产品资金来源问题,形成制度外供给渠道。强宗族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较强,乡村发展呈现"超稳定结构"特征。宗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地方性"社会组织与制度支撑,国家干预政策应在尊重和利用这一资源的基础上更精准和更经济地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映雄  
电子商务目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村的经济振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影响,为汕头市乡村振兴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分析了当前汕头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助力汕头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张博听  
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呈现乏力状态下,文章试图从有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组织入手,探究宗族关系能否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改善作用。文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比不同类型的乡村,梳理出宗族关系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过程,发现宗族关系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能军  刘城  赖明明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加快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和金融支持创新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最后提出促进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是创造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资助力度;二是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智"力度;三是提升发展档次,进一步打造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汕头市"品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宇阳  申明锐  张京祥  
中国的乡村治理因社会结构的地域差异而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格局。本文以国家大共同体、乡村小共同体双重治理层级为核心,将村民个体的互动穿插进来,构建了一个乡村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型。案例部分选取了在宗族治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汕头市东仙村,梳理出不同时代衍生的宗族主导、国家支配、治理弱化与村治重振四种社会结构类型,揭示其治理互动机制,并以相应的空间分析验证了社会一空间的关联响应规律。案例证实了乡村空间聚落的布局结构本质上是社会结构的表达,乡村小共同体的嵌入使得乡村空间的优化更加贴近村民的个体诉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平江  刘思  
农民"善分"抑或"善合"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从行动者行为激励的视角,集体行动理论认为,组织规模越小越有利于集体行动开展。本文通过对一个宗族个案的分析发现,农民在追求较小规模组织"分"的同时能够有效维系较大规模组织的"合"。由此可见,"分"与"合"并非二元对立。"分"是破解集体利益分配难题的有效路径,但"合"是实现集体利益有效供给的重要方式。通过特定层次性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实现"分"与"合"的有机统一。对于当前农村社会而言,既要进一步强化个体权利的保护以激活个体活力,同时也应该通过社会组织建设强化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杰新  
基于"事件-过程"分析模式,以"乌坎事件"和乡村反腐为视角,揭示了宗族文化对村干部腐败犯罪作用机制的"神秘面纱"。宗族型村庄里,宗族文化形成的内生秩序不经意改变乡村治理制度设计的本来面貌,村民借助宗族势力操纵选举、联合上台,利用强大的宗族势力、族人间顾及情面、监督机制失效的现实进行腐败犯罪。而当腐败犯罪超出村民容忍度时,宗族精英依托宗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法律赋权,迅速唤醒族群意识、凝聚族人力量进行集体反腐,有力推进了反腐的进程和深度。扬弃宗族文化的利弊,实现国家正式制度与乡村自身资源的配合。要重视村民选举的合法性和民主性,注重民主监督的本土化和精英化,实现软性法律的约束力和法治化,从而有效防控乡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贾先文  
"聚族而居"的现实决定了宗族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不排除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积极影响是不能否认的。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内涵视角,宗族对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内源式和社会性发展以及开发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理论而言,宗族对经济学中经济不均衡发展解释乏力、经济理性假设缺陷,以及信息不完备和契约履行困境能起到解释或补充作用。宗族促进了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目标的多元化、机制的人性化、效果的优越化。因此,政府应尊重农村社区现实,利用、引导和改造宗族关系建立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良性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谢泳乐  刘亭汝  陈苓伊  李嘉敏  
文化遗产作为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人类瑰宝,其保护发展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旅游循环凝视理论聚焦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复兴,为富含传统文化资源的乡村发展振兴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对龙山塘村的禅宗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剖析,通过对龙山塘村的实地调研,发现龙山塘村禅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禅宗文化本土特色不鲜明、展现形式单一生硬、村民主体尚未形成文化认同、对禅宗文化的解读宣传有限等问题,进一步运用旅游循环凝视理论,分析主客间凝视作用下的行为原因,探究未来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为龙山塘村禅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陈烜  
基于2012—2020年广东省(除深圳外) 2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计算乡村振兴和金融发展两个系统各指标的权重,构建金融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深入程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乡村振兴和金融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以及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时序上,2012—2020年广东省各城市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均为高耦合,其协调度稍有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大都处于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阶段;空间上,以处于良好协调的粤港澳大湾区为辐射圈逐步向外辐射,仅有佛山市跨入了高度协调阶段;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能提升其周边城市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因此,未来应重视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注重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的衔接,加强各政策工具的协调性,推动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新荣  杨勇军  黄大乾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乡村的前途和命运,是构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石。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发展全面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加速流动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一些偏远和落后的乡村开始出现凋敝和衰落的景象,空心村、三留守、小村官大腐败、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乡村社会治理已刻不容缓。为此本文在分析乡村社会治理框架、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广东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调查,剖析广东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从而寻求广东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进而推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乡村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香荣  
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的经济发展势必引起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现代化气息的严重化,乡村旅游便成为人们的追求之一,然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引发了很多治理方面的问题。文章选择"公地悲剧"视角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治理机制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公地悲剧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治理研究的借鉴,同时立足乡村旅游产业"公地悲剧"背景下的表现,提出治理机制的三条建议,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作用机制;.完善公地管理机制;.鼓励个体参与,发挥整体效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本文基于村庄政治介入不足状态下地权竞争的分析发现,多宗族的存在与制衡有助于稳定地权并提高其可交易性。即使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也能够有效限制宗族对地权稳定性的不利影响,甚至加固地权稳定性。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宗族间的相互制衡会使得农地调整更容易按照村民诉求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和农地流转率也更高;(2)当村庄农业劳动力占比提高及村庄处于偏远山区所表征的农地重要性提高时,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对地权稳定性和农地流转的抑制性会被有效削弱;(3)随着政治介入,宗族按照势力配置村庄地权并抑制农地流转的行动逻辑将被有效限制。此外,宗族力量对比失衡与地权稳定性的负向关系仅出现在南方地区,具有典型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强调,宗族间的相互制衡、宗族面临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时的自我约束,均具有稳定地权和促使村庄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这对于祛除宗族糟粕、取其精华,发挥其对党领导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助益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