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16)
2023(18054)
2022(15642)
2021(14603)
2020(12392)
2019(28722)
2018(28352)
2017(55768)
2016(29755)
2015(33679)
2014(33690)
2013(33273)
2012(30548)
2011(27385)
2010(27540)
2009(25783)
2008(25586)
2007(22746)
2006(20222)
2005(18085)
作者
(85444)
(70833)
(70569)
(67156)
(45312)
(33911)
(32169)
(27642)
(26848)
(25419)
(24238)
(23824)
(22612)
(22446)
(21876)
(21800)
(21050)
(20977)
(20514)
(20416)
(17459)
(17196)
(17157)
(16146)
(15858)
(15842)
(15658)
(15572)
(14357)
(13761)
学科
(121784)
经济(121614)
管理(97117)
(93976)
(80386)
企业(80386)
方法(58599)
数学(51474)
数学方法(50870)
(38693)
中国(32219)
(31508)
(29131)
业经(26862)
(25505)
财务(25421)
财务管理(25364)
企业财务(24216)
(23336)
贸易(23323)
(22772)
(22650)
地方(21593)
(21097)
银行(21058)
(20394)
农业(20391)
金融(20390)
(20021)
(20005)
机构
大学(434668)
学院(431111)
(178436)
经济(174704)
管理(174377)
理学(150541)
理学院(149006)
管理学(146544)
管理学院(145748)
研究(137619)
中国(107209)
(91392)
(88361)
科学(80412)
财经(70339)
(67343)
(63850)
中心(63179)
(62532)
(62249)
业大(60346)
研究所(60269)
北京(57993)
经济学(54538)
(53825)
师范(53341)
财经大学(52501)
(50540)
(50377)
经济学院(49377)
基金
项目(286538)
科学(226938)
研究(210813)
基金(210748)
(181657)
国家(180207)
科学基金(156686)
社会(134822)
社会科(127965)
社会科学(127932)
基金项目(111379)
(109599)
自然(101669)
自然科(99289)
自然科学(99264)
自然科学基金(97480)
教育(97433)
(92337)
资助(87716)
编号(85799)
成果(69721)
(64667)
重点(63121)
(59388)
(59282)
课题(58050)
教育部(56374)
国家社会(55495)
创新(55368)
(55247)
期刊
(194563)
经济(194563)
研究(129687)
中国(79562)
(70227)
管理(66259)
学报(62639)
科学(58442)
(54917)
大学(49065)
学学(46283)
教育(42891)
(42828)
金融(42828)
技术(37310)
农业(37166)
财经(35410)
业经(31322)
经济研究(30909)
(30174)
问题(25874)
理论(21888)
(21744)
技术经济(21200)
商业(20015)
统计(19918)
图书(19816)
实践(19686)
(19686)
现代(19420)
共检索到637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媛春  李善民  
协议收购中的强制要约是一项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制度。2002年我国法律借鉴英国的立法精神,对强制要约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006年又对该制度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本文运用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经验数据,从市场反应的角度对强制要约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了强制要约制度实施前后市场对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反应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强制要约的实施对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好"的信号,尤其是在我国投资者保护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该制度能够增强投资者信心,使市场对协议收购产生积极的反应。我们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强制要约制度的评价和改善提供有益的信息。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程兴华  
本文旨在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制度作一比较和探讨。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协议收购是目前上市公司并购中具有效率性的制度安排,但这种交易制度在实践中难以保障并购交易的公平性;要约收购有利于改善并购交易的公平性,但现行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影响了并购交易效率。为提高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制度的有效性,现行的并购交易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还需要其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有效配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青  周伟  
要约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该制度为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管理层的约束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兆宏  
协议收购是指投资者以协议的方式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股权),以控制或兼并目标公司的行为。广义的协议收购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对有限责任公司的协议收购;2.对非公开发行股份(指发起设立)之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议收购;3.对公开发行股份但其股票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之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议收购;4.对上市公司(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之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议收购。前两种收购一般由投资者直接与目标公司董事会进行接触商谈,大都由各国的公司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邹东海  张媛春  
协议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然而协议收购的效率如何在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文章以2000年至2004年的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事件为样本,分别从会计收益和市场价值两个方面对协议收购的整体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协议收购整体效率较差,并且股权转让比例较低的协议收购效率低于股权转让比例较高的协议收购。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龙振海  
本文以2005年到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要约收购为研究背景,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交易期内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有负面影响,交易期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的价值。该结论表明,在减弱非市场化因素干扰的背景下,受制于本身机制设计的机构投资者并不能显著提升目标公司的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兆宏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法律制度之国际比较徐兆宏要约收购是指投资者向目标公司(上市公司)股东发出公开购买股份的要约来获取目标公司控制权的市场夺易行为。由于要约收购具有速度快、风险小、成本低等特点,与征集出席委托书、公开市场收阳等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班波  董汉  
本文以公司章程为切入点,对投资者保护制度在135家主板上市公司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梳理了关于累积投票、利润分配、股东权利保护、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股东征集投票权等五个方面的典型问题,并在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更新完善规则体系,明确监管导向;严格投保主体责任,防范违规风险;加强投保宣教工作,增强行权能力;完善行权维权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桂良军  张梦然  
长期以来,审计意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一直是证监会、投资者及相关的信息使用者热切关注的问题。文章选择了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数据,运用超额收益法和多元回归模型两种方法,实证研究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结论:限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我国的证券市场能够识别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差异,但不能够识别不同类型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差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婷姿  
本文在借鉴西方成熟市场的法制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发生的强制性要约收购案例,对如何进一步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制度安排提出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容欣  
本文以我国2005年至2011年7年沪深两市298个贷款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公告的市场反应及引起该市场反应的机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贷款公告在事件窗口期内会产生显著为负的超常收益并且盈余质量同贷款公告超常收益率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贷款公告超常收益中,盈余质量治理效应机制相对于债务治理效应机制更是一种普遍的主导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与贷款公告超常收益率负相关;存在投资不足倾向企业的盈余质量和贷款公告超常收益率正相关,该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我国贷款公告市场反应的机制是盈余质量治理效应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先聪  罗鸿秀  梁静  
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文章基于我国现有的制度背景探讨了公司内部控制人——控股股东和经理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状及其侵占机理,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监督内部控制人的动机和能力,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短期机构投资者与经理人的静态博弈、长期机构投资者与经理人的动态博弈,以及机构投资者与控股股东的博弈。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采取监督抑或投机行为与其投资期限、持股比例、监督成本等因素相关;机构投资者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会增加公司价值,但当机构投资者过于干涉公司行为时也会对企业价值造成损害。最后,对如何发展机构投资者和约束内部人控制问题提出了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慧  
文章以1996~2007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对该机制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EO的异常变更可能性与公司的绩效及违法违规处罚呈负相关,但与两者的交互作用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已发挥作用,但投资者保护制度并未对公司治理机制起到应有的改善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禄仕  卢贡珍  吴楠  
本文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较高的上市公司盈余意外市场反应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盈余意外能够引起制造业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异常反应现象非但没有抑制,反而会促进这种现象提前发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永俭  刘思峰  
实践表明,强制要约收购并不能为目标公司流通股股东提供实质性的利益保护。本文提出基于分类要约收购价格的非流通股可流通化的转换机制,意在提高收购人控制权共享收益,从而实现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