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89)
- 2023(14880)
- 2022(12435)
- 2021(11550)
- 2020(9667)
- 2019(22127)
- 2018(21955)
- 2017(41793)
- 2016(22324)
- 2015(25328)
- 2014(25425)
- 2013(25137)
- 2012(23345)
- 2011(21302)
- 2010(21594)
- 2009(20417)
- 2008(19949)
- 2007(17712)
- 2006(15926)
- 2005(14743)
- 学科
- 济(113123)
- 经济(113003)
- 管理(68944)
- 业(64067)
- 企(52981)
- 企业(52981)
- 方法(45746)
- 数学(40914)
- 数学方法(40313)
- 中国(29305)
- 财(25788)
- 农(24705)
- 制(22258)
- 地方(21635)
- 业经(21628)
- 学(20872)
- 贸(19117)
- 贸易(19104)
- 易(18631)
- 技术(18507)
- 银(16828)
- 银行(16800)
- 融(16725)
- 金融(16723)
- 农业(16506)
- 行(16150)
- 体(16087)
- 环境(15513)
- 理论(14829)
- 务(14808)
- 机构
- 大学(332222)
- 学院(330578)
- 济(151763)
- 经济(148983)
- 管理(123667)
- 研究(119786)
- 理学(105988)
- 理学院(104821)
- 管理学(102888)
- 管理学院(102271)
- 中国(91937)
- 京(70354)
- 财(69554)
- 科学(69281)
- 所(60903)
- 研究所(54967)
- 财经(54765)
- 中心(52804)
- 农(52372)
- 经(49846)
- 经济学(49055)
- 江(48950)
- 业大(45752)
- 北京(45077)
- 经济学院(43865)
- 院(42670)
- 农业(40805)
- 财经大学(40718)
- 范(40663)
- 师范(40263)
- 基金
- 项目(215720)
- 科学(171544)
- 基金(160166)
- 研究(155664)
- 家(140694)
- 国家(139664)
- 科学基金(119441)
- 社会(103036)
- 社会科(98050)
- 社会科学(98024)
- 基金项目(82535)
- 省(81622)
- 自然(75770)
- 自然科(74112)
- 自然科学(74095)
- 自然科学基金(72812)
- 教育(72078)
- 划(69189)
- 资助(67262)
- 编号(59286)
- 部(49555)
- 重点(49440)
- 成果(48928)
- 发(46646)
- 创(45251)
- 国家社会(44538)
- 教育部(42921)
- 制(42752)
- 创新(42694)
- 课题(42641)
- 期刊
- 济(169663)
- 经济(169663)
- 研究(104372)
- 中国(69598)
- 财(54884)
- 学报(50770)
- 管理(49787)
- 科学(48725)
- 农(48024)
- 大学(39289)
- 学学(37322)
- 农业(32515)
- 教育(32385)
- 融(32282)
- 金融(32282)
- 技术(31334)
- 经济研究(29241)
- 财经(29022)
- 经(25140)
- 业经(22935)
- 问题(21793)
- 贸(19255)
- 技术经济(19022)
- 统计(18716)
- 业(18327)
- 世界(17785)
- 国际(17272)
- 策(16884)
- 科技(15003)
- 决策(14853)
共检索到509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江 张成思
本文在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下,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特有的变迁机制,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过剩和结构失衡特征的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文章以此框架为基础,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国经济波动、不平衡增长、潮涌现象、价格分化等现象的交互过程,并以1978年至2007年的数据对设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经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控制力和技术引进对我国的投资、价格、收入差距以及经济结构都具有显著影响,而收入差距扩大是抑制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应用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特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关键词:
强制性技术变迁 不平衡增长 经济周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朝凤 黄梅波
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与中性技术冲击的包含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中国的特征事实较一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正的中性技术冲击具有正财富效应相反,正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具有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特征;我国1979-2007年间推行的降低劳动弹性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资本积累与GDP产出的提高,故而...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造成全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这种理论的基础说起来也很简单,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就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贸的逆差。所以,要消除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纠正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就美国的情况来讲,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美国的国际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程永林
当前我国财政分权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向零和博弈,需求诱致型的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展开激烈的锦标赛竞争,中央政府对制度刚性的放弃也达到了制度与经济绩效博弈的纳什均衡。但是,由财政分权改革导致的众多问题开始制衡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导致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抑制。因此,政府体制改革应从制度安排入手,祛除体制性弊端,以弥补财权和事权分离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焱林 马绍雄 汪小愉
本文基于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存在稳健的负向作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降低产业结构相似度和贸易关联度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负向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强化了产业结构相似度的中介效应,弱化了贸易关联度的中介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高宾
将制度量化,使用动态优化工具推导了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情形下,我国最优改革速度与最优改革路径。结果表明,我国改革具有周期性特征,并且改革周期性具有内生性;最优改革速度随时间衰减,并且衰减力度递增;改革速度始终大于零,改革始终在推进;最优改革路径选择依赖于最优改革速度和改革起点,并且最优改革路径关于改革速度递减,关于改革初始条件递增。使用我国市场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命题进行检验,结果支持我国强制性改革周期的存在性,支持了相关命题。
关键词:
渐进式改革 改革收益 改革周期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璋 黄彪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结构问题。本文以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为基本假设条件,对高速增长和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国经济不平衡增长方式是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技术引进背景下形成的,并且要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就必须采取不平衡增长方式。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高端部门对低端部门具有生产力和收入传递效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高低端两部门的不平衡结构演变及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有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系,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使得中国经济向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结构转变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只有自主创新...
关键词:
引进技术进步方式 经济增长 不平衡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齐昊 潘忆眉 王小军
本文以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周期性波动为关注点,探究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规律。本文将产业结构不平衡程度的周期性波动定义为不平衡增长周期,并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和中国经济的制度特征分析了这种周期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不平衡增长会提高经济未来的平衡增长率,但必然要求劳动报酬份额下降。正是不平衡增长对分配的影响与国家追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共同导致了不平衡增长周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虞栋杰 郑静
经济周期研究既能了解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也是经济危机监测和国家政策调控的基础。文章采用一种能够综合利用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的经济周期计量模型,即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混频数据回归(MS-MIDAS)模型,利用月度货运量数据以及季度GDP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识别与预测,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估计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非对称性;MS-MIDAS模型在识别与预测经济周期方面具有准确性和简便性。同时,实证结果证实了巴菲特的观点:货运量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治
本文通过对制度变迁周期理论的介绍 ,并以此来解释我国出现的经济增长乏力现象 ,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正处在制度僵滞阶段。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寻求新的制度均衡 ,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师 赵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中存在明显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和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特征。本文将偏向性技术变迁和投资专有技术变迁引入到RBC模型,考察这两种技术变迁对中国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本文的对比研究表明,引入这两种技术变迁的RBC模型能够解释85%和94%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这证实了偏向性技术变迁和投资专有技术变迁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存在着明显的影响。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周期波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家章
经济增长源泉的探讨一直是宏观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这种增长速度能否持续?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潜力如何?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呈现了周期性的特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问题。张连城教授所著,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经济周期研究》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对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苏文 黄汉民
我国各省之间的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发展轨迹以及我国梯度型推进的改革开放战略导致了制度质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制度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在各省之间极不平衡,是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7年8年的面板数据,设定跨省面板模型,检验了制度质量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给出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制度质量解释。结果表明:体现制度质量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以及市场化程度在各省之间的差异化是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制度质量 经济增长 个体随机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炼石
本文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等为依据,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以技术冲击和创新为基础的4个10年左右中周期,两个建筑周期。正是技术冲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但是领先部门更替脱节导致经济波动,以及外在因素扩大波动幅度。只要加强宏观政策调节,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存在巨大空间。
关键词:
技术冲击 周期 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高铁梅 梁云芳
宏观调控应该有一个标准,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这个标准,说明经济过热,应该把它降下去;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这个标准,说明经济过冷,应该把它提上来。潜在经济增长率、适度经济增长率以及结构分析等都可以作为这个标准之一。但潜在经济增长率或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测算难度很大,分歧也很大,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本刊开辟"经济增长率研究"栏目来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希望大家各抒已见,踊跃投稿,为我国宏观调控的科学化、精确化建言献策。究竟谁测算的准确,使用的方法科学,要由实践来检验,本刊将跟踪报道,并定期请专家评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