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7)
2023(10377)
2022(8893)
2021(7797)
2020(6728)
2019(15517)
2018(15398)
2017(29777)
2016(16604)
2015(18835)
2014(19111)
2013(19052)
2012(17814)
2011(16277)
2010(16376)
2009(15059)
2008(15061)
2007(13841)
2006(11952)
2005(10876)
作者
(49836)
(41984)
(41905)
(39901)
(26184)
(20065)
(19186)
(16362)
(15617)
(14865)
(14224)
(14104)
(13245)
(13175)
(13158)
(13075)
(13055)
(12451)
(12152)
(12008)
(10460)
(10376)
(10115)
(9525)
(9399)
(9355)
(9335)
(9241)
(8453)
(8405)
学科
(68570)
经济(68478)
管理(54261)
(47513)
(38927)
企业(38927)
方法(32076)
数学(28505)
数学方法(28259)
(20894)
(19159)
(17390)
中国(16692)
环境(15899)
(15106)
业经(14838)
(12782)
(12758)
贸易(12756)
财务(12753)
财务管理(12716)
(12400)
农业(12371)
地方(12202)
企业财务(12056)
(11637)
(11615)
(11424)
银行(11382)
(11292)
机构
大学(246661)
学院(244996)
(103158)
经济(101024)
管理(93391)
研究(82760)
理学(80431)
理学院(79526)
管理学(78274)
管理学院(77809)
中国(61975)
(51294)
科学(50600)
(49584)
(44870)
(42441)
财经(38856)
业大(38796)
中心(38431)
研究所(38398)
(37950)
农业(35494)
(35071)
经济学(32373)
北京(31861)
(30600)
师范(30261)
(29413)
经济学院(29402)
(28968)
基金
项目(163265)
科学(128161)
基金(118985)
研究(117932)
(104061)
国家(103232)
科学基金(87859)
社会(75450)
社会科(71619)
社会科学(71593)
(64366)
基金项目(63565)
自然(56543)
自然科(55179)
自然科学(55162)
教育(54508)
(54285)
自然科学基金(54226)
资助(47826)
编号(47408)
成果(38771)
重点(37281)
(36977)
(35332)
(34294)
(34280)
课题(32696)
创新(32280)
科研(31870)
教育部(31603)
期刊
(112006)
经济(112006)
研究(69929)
中国(48401)
(40661)
学报(40597)
(40331)
科学(36413)
管理(32623)
大学(30549)
学学(28962)
农业(26653)
教育(23518)
(21648)
金融(21648)
技术(20610)
财经(19581)
经济研究(17654)
业经(17616)
(16778)
问题(15172)
(14354)
(12653)
技术经济(12545)
(11986)
理论(11844)
科技(11200)
统计(11058)
财会(10930)
商业(10688)
共检索到360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夏晖  何煜  杨岑  
根据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六个强制碳减排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发现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三大驱动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明显大于在湖北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的贡献值。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环比增长率数据,实证检验全国及六个试点省市三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而碳排放对能源效率的变化比对经济发展更为敏感。具体到各省市数据,湖北省三大驱动因素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丹  马翠萍  
从目前形势看,我国"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由于我国收入水平依然较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总能耗、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因此,节能减排任重道远。目前,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缺乏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节能减排融资渠道有限、节能减排强制性措施过多和激励引导不足等因素制约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节能减排中,必须通过制造业内部的结构调整降低总能耗;通过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市场机制扩大节能减排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通过考核机制改革,把目标考核的"刹车机制"转变为能效与减排的提升机制;通过完善税收和补贴制度体系,激励企业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宏武  时临云  
对199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年均增长较快的是能源加工、有色金属、钢铁和电力煤气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钢铁、化学和建材业则是CO2排放的主要行业;在影响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诸因素中,经济规模是最大的增排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率是两个较大的减排驱动因素,而能源转换在诸影响因素中驱动力最小且各行业的驱动方向差别较大,只有电力煤气、矿业和能源加工等属于减排驱动;中国CO2减排对策至少可以从能源转换、能源效率、经济效率、经济规模等方面来着手进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士雷  董会忠  吴宗杰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6年版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和水泥生产碳排放模型,选取2005—2014年能源消费数据和水泥产量数据,计算并分析山东省10年间的碳排放量及其特征,并通过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利用2005—2014年山东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燃料、动力类价格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解释能力为0.894 3;其余变量与碳排放均呈正相关,其中人口增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世兴   柯文岚  
双碳背景下,采矿业减排降碳对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口径的经济普查,热力、电力等28种能源的终端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2000—2021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运用LMDI法分析其驱动因素,并对2025年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1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呈倒“V”型走势,单位产值CO_2排放稳步下降;行业上主要分布在煤炭采选、油气开采行业,能源类别上主要来源于电力、煤炭类能源消费;2004—2018年,产值变化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是主要增排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增排作用较弱;能源强度效应是核心减排因素但减排作用下降;排放系数效应减排作用最弱;低、中低和中排放情景难以实现2025年单位产值能耗和碳排放的下降目标,中高和高排放情景虽能实现规划目标,但难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因此,需要在保持能耗强度下降的同时,加大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2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3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4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亚云  谭曾豪迪  姚月  张大红  
文章通过运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20002014年我国及30个省域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对全国和各省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将20002014年全国的碳排放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并对每一种效应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结论:(1)我国20002014年间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在不断地升高,碳排放形势堪忧,需采取更强力的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2)全国不同省域之间的排放量差异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亚云  谭曾豪迪  姚月  张大红  
文章通过运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2000~2014年我国及30个省域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对全国和各省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将2000~2014年全国的碳排放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并对每一种效应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结论:(1)我国2000~2014年间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在不断地升高,碳排放形势堪忧,需采取更强力的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2)全国不同省域之间的排放量差异不断扩大,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几个排放大省;(3)驱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其中前者对碳排放起拉动作用,而后者是抑制作用。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减缓碳排放增长,发展低碳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丽  王永利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文章运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期内,经济增长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能源强度效应对制造业的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制造业的减排作用较小。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耗能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比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为主要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宏伟  
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剖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要从推进工业低碳化、促进城镇生态化、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等方面采取对策,努力减少碳排放总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万媛媛  苏海洋  张莉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城市人口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密集使用。这些因素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碳排放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碳中和已成为每个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本文结合广州实际与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提出关于“十四五”关键时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重点地区和领域的低碳减排发展、促进减污减排协同治理的可行性路径与政策建议,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