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7)
2023(11468)
2022(9356)
2021(8597)
2020(6839)
2019(16117)
2018(15758)
2017(28903)
2016(16165)
2015(18571)
2014(18895)
2013(18711)
2012(18059)
2011(16185)
2010(16798)
2009(15355)
2008(15398)
2007(14394)
2006(12477)
2005(10968)
作者
(47807)
(40376)
(40101)
(38477)
(25397)
(19353)
(18363)
(15610)
(15459)
(14766)
(13812)
(13622)
(12890)
(12642)
(12624)
(12536)
(12488)
(11831)
(11753)
(11613)
(10112)
(10049)
(9904)
(9408)
(9265)
(9153)
(9138)
(8992)
(8328)
(8217)
学科
(68699)
经济(68620)
(42448)
管理(39598)
(33812)
(28047)
企业(28047)
方法(27632)
数学(24521)
数学方法(24314)
农业(22749)
中国(21165)
地方(19125)
业经(17508)
(17320)
(13679)
(13676)
理论(11569)
(11493)
贸易(11486)
(11101)
(10548)
(10278)
银行(10255)
(10177)
金融(10174)
(9817)
(9808)
环境(9786)
教育(9574)
机构
学院(232076)
大学(228992)
(91866)
经济(89595)
管理(84451)
研究(80473)
理学(71295)
理学院(70431)
管理学(69194)
管理学院(68753)
中国(61202)
科学(49125)
(49063)
(47747)
(43354)
(43165)
(40446)
中心(39035)
业大(36693)
研究所(36424)
农业(36119)
(33319)
财经(33034)
师范(32957)
(30700)
北京(30105)
(29903)
(29055)
(28719)
经济学(28138)
基金
项目(152027)
科学(117723)
研究(116627)
基金(105384)
(91164)
国家(90227)
科学基金(76167)
社会(71596)
社会科(67194)
社会科学(67174)
(63070)
基金项目(55679)
教育(55124)
(51329)
编号(50070)
自然(46552)
自然科(45327)
自然科学(45312)
自然科学基金(44498)
资助(42065)
成果(42018)
课题(36278)
重点(35261)
(34615)
(33686)
(31713)
(29885)
(29636)
创新(29476)
国家社会(28904)
期刊
(112774)
经济(112774)
研究(67687)
中国(56817)
(49268)
学报(37174)
教育(35293)
(33859)
科学(33108)
农业(32489)
管理(28711)
大学(28592)
学学(26348)
技术(23338)
(22898)
金融(22898)
业经(21862)
财经(16087)
经济研究(15507)
(15456)
问题(14898)
(13871)
(13348)
图书(13301)
职业(11883)
资源(11656)
农村(11265)
(11265)
技术经济(11264)
农业经济(10911)
共检索到362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建章   周立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本文使用扎根理论和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在浙江省“千万工程”20年实践中,如何通过选优配强促进人才振兴,以及由此带来强村富民的累进性成效。研究发现,“千万工程”20年3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对乡村人才选优配强,实现3个阶段的“强人强村”。依托扎根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解释性框架: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政府启动“千万工程”,通过选优配强破解了“谁来强村”的瓶颈;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带头人通过村庄经营,运用企业家思维,探索了“怎么强村”的路径;在迈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村集体通过业态营造实现公地培育,回答了“为谁强村”的问题。“强人强村”的实践逻辑表明,政府将村庄能人“引回来”是前提,能人在村庄经营中“有作为”是关键,村集体重视产业公地培育“能带动”是结果。由此,本文从村庄能人视角提出“强人强村说”,对话了“乡村精英说”、“经营村庄说”和“赋权增能说”这3个竞争性解释,为“千万工程”20年实践提供了一个精英再生产的“吸纳-赋权”新解释,也为推动“千万工程”在全国进一步立起“千村引领”之标杆,形成“万村振兴”之势头,提供强村先育人、富民需强村、强村终富民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21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21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白云岚  
乡村振兴,产业引领,人才为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需要大量"三农"人才支撑。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见解。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建华  
发展是发展什么?是谁或什么实际上得到发展?谋求发展的背后是什么需求?这样的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在《发展是指路明灯还是幻像》1一文中针对目前一些发展的异化而提出的几个尖锐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回答与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民为主的社会,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实现社会现代化而最终为之服务的目标和对象,尽最大限度减少人民分担发展、改革的成本和代价,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参与发展的整个过程,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教育需求、保障需求、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尊严需求等,以最大程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顺圣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建设一支“双强型”村支书队伍才能推动乡村振兴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本文分析了“双强型村支书”的内涵及“双强”的辩证关系,总结了现有的“双强型”村支书队伍建设在“选拔任用、后续培训、科学管理、业绩考评、纪律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并立足新时代和新形势,提出了“抓住核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赓续传统,发扬不怕困难、敢闯敢拼的精神;因地制宜,全面带动乡村发展”等通过“双强型”村支书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优化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全省行政村总数由2003年的近4万个缩减到2022年的1.97万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0%以上,“千万工程”荣获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为应对“人世”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承担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学校的长足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华滨   杨新宇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华滨   杨新宇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瑞  
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抓好人才建设。应转变思想,端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态度;健全激励机制,增加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投入;以人为本,夯实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健全制度机制,保障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发展多层次农村教育。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汪为   万广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睿   韩影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逐步加快。人才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要素之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亟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但现阶段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缺失,不足以推动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产业融合视角下积极探索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尤为必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云抒  
源自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地区的资源、资本和农民之间的有机联结,是我国农村改革政策的一次创新之举。结合目前的试点成效来看,“三变”改革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乡村振兴的深入贯彻。在“三变”改革由地方实践探索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过程中,结合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的任务和功能上看,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逻辑,提出富有成效的纾困方案,激发农村要素活力,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道路。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明庆忠   韩璐  
旅游价值共创能有效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旅游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以云南多案例剖析旅游多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1)“主体间整体性”是旅游价值共创与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关系的“系统性基础”;2)共享“资源”基础、共通“互动”本质、共推“价值”协同、共契“因果”链条是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3)旅游者资源主导、外来旅游经营者资源带动、村寨旅游精英协同村民推动、跨村村民间协同、政府与村寨协同、村寨集体经济跨产业价值协同是旅游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路径;4)旅游主体间依据各自价值主张进行资源匹配,从操作性资源到对象性资源的整合中实现服务交换,资源流动、整合中推动现代化要素的在地村寨融入和适应性演化是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研究为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与乡村现代化可持续融合、发展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旅游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