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
2023(1819)
2022(1567)
2021(1613)
2020(1284)
2019(3186)
2018(3470)
2017(5930)
2016(3489)
2015(3846)
2014(4134)
2013(3580)
2012(3283)
2011(2791)
2010(2936)
2009(2756)
2008(2859)
2007(2295)
2006(2188)
2005(2158)
作者
(7773)
(6388)
(6358)
(6288)
(4172)
(3105)
(3067)
(2552)
(2404)
(2393)
(2270)
(2264)
(2169)
(2150)
(2117)
(1901)
(1901)
(1880)
(1873)
(1851)
(1847)
(1572)
(1560)
(1556)
(1531)
(1499)
(1494)
(1396)
(1329)
(1290)
学科
(8653)
经济(8630)
(5843)
管理(5573)
(5387)
企业(5387)
(4822)
教育(4604)
理论(4515)
教学(4469)
体制(4300)
(4269)
中国(4001)
业经(3738)
文化(3680)
(3043)
(2745)
学法(2725)
教学法(2725)
企业经济(2711)
税收(2698)
(2672)
(2549)
银行(2549)
(2508)
(2477)
(2415)
金融(2414)
方法(2377)
(2319)
机构
学院(40264)
大学(39487)
研究(16021)
(13453)
经济(13055)
管理(11548)
中国(11456)
(9168)
(9147)
理学(9059)
(8963)
师范(8912)
理学院(8891)
科学(8675)
管理学(8644)
管理学院(8533)
(8165)
教育(8070)
(7477)
师范大学(7271)
研究所(7149)
中心(6533)
职业(6522)
北京(6312)
技术(6059)
财经(5880)
(5768)
(5558)
(5285)
(5109)
基金
项目(21848)
研究(20275)
科学(16360)
基金(12878)
教育(11373)
社会(11077)
(10651)
国家(10477)
社会科(10325)
社会科学(10322)
编号(9981)
成果(9619)
(9362)
科学基金(8510)
课题(7992)
(7707)
(7235)
基金项目(6350)
项目编号(5881)
(5800)
规划(5569)
重点(5431)
(5199)
(5051)
研究成果(5048)
(5045)
阶段(5023)
(4993)
资助(4984)
(4896)
期刊
(20551)
经济(20551)
研究(18033)
教育(16790)
中国(14439)
(7766)
管理(5760)
(5040)
金融(5040)
技术(4983)
学报(4891)
职业(4848)
(4720)
大学(4428)
科学(4372)
学学(3632)
财经(3463)
技术教育(3330)
职业技术(3330)
职业技术教育(3330)
(3098)
业经(3023)
经济研究(2977)
(2870)
论坛(2870)
图书(2844)
改革(2784)
(2784)
农业(2738)
高等(2491)
共检索到75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江娇娇  
清末课程改革自一启动便遭遇紧张的中西文化冲突及文化认同危机问题。为解决这一文化难题,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文化调和理论,并以此作为其主持清末课程改革的行动纲领,试图使中国教育在不得不吸收"西学"之余,守住原有"中学"文化认同。虽然在清末人心日益激进的变革洪流中,张之洞的系列努力最终是以失败收场,但其经验及教训仍能为处理当代中国课程改革的文化难题提供历史参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吉辰  
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清末留日军事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底的第一次大规模官费赴日留学之前,他已开始自行筹划派遣以军事学生为主的留日学生。而在日方做出邀请之后,他顺势开始持续派遣大量留日军事学生。由于当时中国的新政事业迫切需要人才,留日军事学生往往被提前召回国内,未及深造。湖北的赴日军事留学开展较早,规模较大,毕业生成为他省督抚与练兵处竞相延揽的对象,引发激烈的人才争夺。在中日关系、军事改革和政治诸方面,湖北的留日军事教育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清末公有企业改革模式有二 :“上海模式”和“武汉模式”。前者是不改变产权关系而通过市场化经营实现企业的革新 ,后者是通过公司化改造实现企业产权的重新安排或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这场改革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其改革的成败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泽民  
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时值庚子战败,时局艰危,急缺经邦济世之才,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明确教育的实用功能,将实用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之一,大力发展实业教育。至此,教育的实用化改革奠定了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推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兵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职能的书院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仿照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改革书院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书院改革的进程及其实际效果都受制于科举制度的改革。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不但加快了书院改革的进程,而且推动了始于1901年的书院改革的最终完成,从而使作为制度层面存在的书院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少兵  李晶  
清末京师旗人学堂改革是近代教育转型的典型案例。由于客观情势与施政主体权利的限制,始于戊戌时期的改革八旗学堂之议直到"新政"时期才得以实践。"新政"开启后的最初几年,清政府除旧立新,先后颁布实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的励学政策,推动旗人学堂改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起到示范作用;清末最后几年时局变化迅速,面对内忧外患的不利情势,清政府急于求成,不仅将原定的各项教育事宜提前,还在短时期内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修订案。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政策,不仅使学部承诺的功名与钱粮无法兑现,而且导致了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严重脱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汤园林  
张之洞非常欣赏袁世凯的才能,曾大力向朝廷举荐,对后者有知遇之恩。然而,几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却让袁世凯怀恨在心。有一次,袁世凯到张府做客,两人相聊甚欢,可是聊着聊着,张之洞居然趴在椅子上睡着了,让袁世凯非常尴尬。事后,张之洞登门谢罪,却在酒桌上再次睡着。张之洞素来有"兴居无节,号令不时"的毛病,想啥时睡就啥时睡,作息时间特别不靠谱,经常是下午三点睡觉,凌晨三点起来办公,官员想见他,就得整夜不眠。这已经成为官场内公开的秘密了,袁世凯虽然早有耳闻,但两次都这样驳他面子,他心里还是
关键词: 作息时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商丽浩  田正平  
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商丽浩田正平中国清朝末年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两国新旧教育的交替时期。19世纪中叶,西方的兵轮伴随西方文明鼓浪而来,势不可挡。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门户开放;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驶进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文凤  
本文从清末财税制度的变迁谈起,讨论了清末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清末农业发展不利的财税制度原因和体制机制原因,并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相应的借鉴和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何珊云  
无论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进展来看,还是就当前儿童严峻的媒体文化生活现状而言,均需要课程学者和其他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视发展"儿童媒体文化研究",并将其列为教师教育新课程。西方教师教育领域自新世纪以来早已形成许多成熟的"儿童媒体文化研究"课程,这可以为国内教师教育领域发展"儿童媒体文化研究"课程提供经验参照。国内教师教育目前所要做的乃是正视身处媒体文化中的儿童,并将它列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议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安昊  
清末国家币制改革放弃金本位、实行银本位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但这是从结果出发的认知,而非历史真像。基于基础史料,从历史发展过程出发,可以发现清朝没有放弃实行金本位,更是将其定为币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只是由于金本不足,朝廷将统一银币、实行银本位作为战术过渡。战略和战术在权力更迭中逐步得到制定并调整,却因政权灭亡戛然而止。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亚光  钱尧  
随着近代新闻报刊事业的兴起,大众舆论对清末经济活动与经济政策的影响日益重要。文章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清末期刊与报纸中的文献,重点研究其中有关货币制度改革的大众舆论内容,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展现清末货币制度改革的概貌和演进脉络。研究表明:大众舆论对清末币制改革的讨论涵盖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困难、本位制度的选择、辅币和货币单位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其中本位制度选择是当时讨论的重点和关键;尽管大众舆论基本一致认同金本位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大众舆论也认为币制改革应该考虑到特殊国情,因而不宜直接实行金本位,大多主张暂设银本位来进行过渡。这些来自大众媒介的观点代表了现实国情和民间习惯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末...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建福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吴泽泉  
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得以成立,与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中美学课程的设置具有密切关系。清朝末年出台的《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工科建筑学专业须开设美学课。这是美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之始。这一设置是对于日本大学制度的模仿。《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文科各专业并未设置美学课,这反映出设计者对美学的性质与意义还缺乏了解。民国成立以后,当时的教育部门规定大学文科哲学、文学专业均须开设美学课。在教育部门的规定指导下,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纷纷设置了美学课,部分师范学校、美术专科学校也设置了美学课,美学逐渐成为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美学课的设置提高了美学的地位,刺激了美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有力推动了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丁钢  
课程及知识体系是特殊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其中蕴涵了这一特殊历史文化所期望的教育价值取向,并因此可以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课程知识体系。在西方知识日益推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本土知识与西方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无疑是课程变革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工具理性"的处理方式当然可以消除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其代价却是遗忘本土知识的历史文化处境与教育价值取向,进而迷失本土知识的文化优势,而这种文化优势恰恰就是国际教育对话中借以显示自身知识价值的根本资源。从这一点出发,课程变革就需要一种"课程文化的视野",其理论旨趣在于理解不同课程知识体系背后的历史文化处境及其教育价值取向,从而在与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