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9)
2023(6270)
2022(5321)
2021(4715)
2020(3623)
2019(8385)
2018(8186)
2017(15541)
2016(8330)
2015(9237)
2014(9459)
2013(9517)
2012(9360)
2011(8655)
2010(8996)
2009(8214)
2008(8084)
2007(7319)
2006(6794)
2005(6422)
作者
(25483)
(21359)
(21236)
(19910)
(13579)
(10224)
(9578)
(8371)
(8176)
(7797)
(7275)
(7111)
(6992)
(6906)
(6738)
(6405)
(6313)
(6107)
(6100)
(6059)
(5585)
(5362)
(5227)
(4941)
(4861)
(4845)
(4786)
(4722)
(4355)
(4237)
学科
(45313)
经济(45270)
(22646)
管理(21444)
地方(17623)
(16441)
企业(16441)
中国(16311)
(12968)
方法(12111)
业经(11055)
地方经济(10188)
数学(10101)
数学方法(10040)
(9298)
农业(9272)
(8402)
金融(8402)
(8168)
银行(8154)
(8044)
(7760)
贸易(7748)
(7745)
(7371)
(7322)
(7161)
环境(7152)
发展(7001)
(6973)
机构
学院(123313)
大学(121004)
(52560)
经济(51378)
研究(48835)
管理(43427)
中国(37427)
理学(36017)
理学院(35484)
管理学(34877)
管理学院(34656)
科学(29180)
(27436)
(25564)
(24022)
研究所(22850)
(21852)
中心(21303)
(20501)
(19046)
师范(18858)
北京(18185)
财经(17868)
(17667)
(17088)
业大(16879)
农业(16714)
(16175)
(16064)
经济学(15543)
基金
项目(75221)
科学(59193)
研究(57051)
基金(52104)
(45101)
国家(44595)
科学基金(37651)
社会(36326)
社会科(34365)
社会科学(34361)
(31029)
基金项目(27230)
(25684)
教育(25674)
编号(23293)
(23057)
自然(22574)
自然科(22032)
自然科学(22028)
自然科学基金(21630)
资助(21026)
成果(19442)
发展(18867)
(18530)
课题(17696)
重点(17305)
(15985)
(15888)
创新(14694)
国家社会(14396)
期刊
(69776)
经济(69776)
研究(42100)
中国(32825)
(21935)
管理(18510)
学报(17882)
科学(17867)
教育(17734)
(16919)
(15242)
金融(15242)
农业(15174)
大学(13641)
业经(13112)
学学(12690)
技术(11386)
经济研究(11047)
问题(8891)
财经(8829)
(7786)
(7678)
商业(7181)
(6823)
世界(6810)
(6519)
(6475)
论坛(6475)
国际(6357)
技术经济(6226)
共检索到209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伯江  
1978年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条约形式确认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并使之法律化,为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与法律保障。中日缔结和平条约具有重大国际战略意义,也对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立的各项原则与精神对中日关系发展、分歧与矛盾的处理具有根本指导与规范意义,同时,又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得到继承并不断发展,最终汇成"条约精神"的总内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已缔结40年,但其重要价值并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淡去。相反,条约精神历久弥新,在新形势下更显生机与活力,其深刻内涵有待中日双方进一步共同挖掘、深入领会、忠实恪守、继承发扬。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常军政  
精神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思想升华。毛主席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仰做精神支柱,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一个部门、一个组织有了共同信念的滋养和激励,才会有创先争优的团队精神。"财政精神"是财政部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集中体现,是财政干部共同认可、共同遵守、共同维护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在财政系统工作30多年来,我深切感到,以"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树盛  
学院正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在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举全校之力,不断改革,加强后示范高职建设,合理规划兵团中、高职协调发展,为兵团更好地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三大作用",为推进兵团和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元宏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事业发展很快,成绩卓著,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大学精神建设重视不够,导致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大学精神缺失和滑坡的现象。因此,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具有其特有内涵,大学精神经历了形成、演进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学精神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文化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从科学探索精神、办学指导思想、文化建设要素等方面来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 王忠禹  
以“新常态下创新发展——企业家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 2015 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5 月 29 日在吉林省延边州召开。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发表了题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吉林省省长蒋超良、省政协主席黄燕明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主持。吉林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张安顺也参加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华侨城集团、天士力控股集团、亿达集团、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红太阳集团、科达集团、台湾鑫记伟业集团、韩国 SK 集团、北京二商集团...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忠禹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档,增长模式已经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水平也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些新的变化,对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央非常重视新常态下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底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忠禹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对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对企业家队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宋灵思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在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的独特气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已对大的学问所体现的德育功能作了精辟的总结。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与发展,我国当代大学所凝结的科学、民主、爱国、自由和创造精神,已经成为大学德育的优质土壤。在大学精神的滋润下,高校德育之根可以扎得更深,德育之树可以长得更茂。因此,立足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创新德育思路和方法,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章梅芳  张馨予  
1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内化与延伸科学社会学创始人R·默顿认为,科学富有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价值和规范的综合”[1]。换言之,科学精神以科学家为载体,以规范的形式内化为科学家的品德或良心。默顿提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这四条规范是迄今为止影响最为深远的对科学精神气质的概括。
关键词: 科学普及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姿伶  冯永财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也要注重文化的发展。文章从高质量发展与图书馆精神的内涵和关系出发,明确了当前我国图书馆在弘扬图书馆精神中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重技术轻人文及人才队伍参差不齐等挑战,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发展现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重塑与弘扬图书馆精神的策略,以期为构建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服务奠定基础,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与文化双核互动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远清  
在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屈伯川诞辰100周年之际,缅怀、学习、研究、宣传屈伯川博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屈伯川博士是大连理工大学开基创业一代的杰出代表,他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为后人传颂的历史贡献。学习宣传屈伯川博士"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抓好重点大学的建设,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影响","重视以德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级建设者","依靠第一流的教师办第一流大学","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富有远见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对我们今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田建国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使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经受前所未有的激荡和洗礼,也直接检验了高校德育效果。事实证明,高校德育工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也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大有可为、值得信赖的一代。学习与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也使我们对现代德育有了新的感悟。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包冬梅  
梳理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思想研讨会主要论文的基本论点,介绍了张琪玉教授开拓情报检索语言研究领域的意义和对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深远影响,广博、深透、求真、务实、创新的学术品质和研究风格,情报语言学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情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