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91)
2023(6735)
2022(5334)
2021(4837)
2020(3705)
2019(7839)
2018(7367)
2017(13512)
2016(7087)
2015(7696)
2014(7131)
2013(6863)
2012(6494)
2011(5879)
2010(6176)
2009(5897)
2008(5905)
2007(5522)
2006(4901)
2005(3868)
作者
(18586)
(15783)
(15398)
(14537)
(9613)
(7428)
(6944)
(5930)
(5890)
(5531)
(5276)
(5242)
(5003)
(4809)
(4627)
(4564)
(4396)
(4391)
(4325)
(4324)
(3851)
(3668)
(3625)
(3571)
(3468)
(3447)
(3442)
(3438)
(3255)
(3122)
学科
(27994)
(27589)
经济(27559)
管理(22799)
(22375)
(21013)
企业(21013)
农业(15159)
业经(12825)
技术(10731)
中国(9920)
技术管理(8702)
(8583)
方法(8187)
(8055)
地方(7541)
农业经济(6805)
(6338)
(5705)
发展(5700)
(5687)
数学(5551)
(5512)
银行(5507)
工作(5505)
数学方法(5478)
产业(5382)
(5356)
收入(5341)
(5268)
机构
学院(99531)
大学(95815)
(39946)
管理(39179)
经济(39006)
理学(33700)
理学院(33332)
管理学(32889)
管理学院(32654)
研究(31788)
中国(25086)
(19163)
(18882)
(18602)
科学(17120)
(16021)
中心(15635)
财经(14570)
(14559)
师范(14496)
(14116)
业大(13351)
(13166)
(13061)
农业(12838)
研究所(12304)
经济学(12177)
北京(11322)
(11277)
师范大学(11263)
基金
项目(66497)
科学(54026)
研究(53903)
基金(47767)
(40357)
国家(39854)
社会(37612)
社会科(35283)
社会科学(35274)
科学基金(35120)
(27959)
基金项目(25292)
教育(23335)
编号(22315)
(21698)
自然(18938)
成果(18713)
自然科(18532)
自然科学(18530)
自然科学基金(18190)
(17222)
资助(16408)
创新(16053)
国家社会(15758)
(15626)
课题(15441)
(14761)
重点(14622)
(14217)
(13821)
期刊
(53290)
经济(53290)
研究(30143)
中国(25941)
(24832)
农业(15680)
管理(14876)
(14476)
科学(14151)
学报(13330)
教育(12906)
业经(12811)
大学(11709)
(11367)
金融(11367)
学学(11062)
技术(7899)
农业经济(7778)
农村(7702)
(7702)
财经(7198)
经济研究(6935)
(6827)
问题(6624)
科技(6358)
(6323)
社会(6210)
(5486)
社会科(5467)
社会科学(5467)
共检索到155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红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要想实现重塑乡村的目标,必须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上,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三治”结合的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弘扬新乡贤文化,激发新乡贤活力,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最终实现乡村善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晓云  
<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涉及建筑、景观、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艺术的手法创造和谐、舒适、富有美感的空间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关注空间的美学设计,还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环境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其中,乡村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生态的保护。其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乡村自然风光、山水田园等元素融入到建筑、景观及公共空间中,打造出具有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上述设计理念,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钰  
乡贤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乡贤文化具有教化民众、延伸管理、造福家乡的作用。在国家致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我们更应看到乡贤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在继承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联系实际,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雨薇  武晋  
中国有绅治传统。近年来新乡贤作为新兴主体被逐渐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精英参与由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借鉴杜赞奇"经纪机制"概念,结合桐乡市"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可知,在乡村振兴与项目进村的时代背景之下,"任务型经纪"替代了旧有的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与村干部"多重角色"。新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整合了制度合法性、道德优势与资源支配权,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技术化为特点;其目标责任制呈现任务化、模糊化特性;其运作机制在组织化路径下体现出协商化、人情化的原则。以基层政府与乡土社会互信互赖、协同共治为特征,这一吸纳型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在有效承接国家行政的同时广泛激发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进程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效衔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鹰  曾天雄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冬冬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健  何紫菱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金鹏  林风谦  赵吉  
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连接了国家行政逻辑与乡村自治逻辑,具有超越单一逻辑的比较优势。对“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培育“项目型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政府与村民的信息沟通、提升服务效率、促进服务创新。不同于传统乡绅与内生性新乡贤,“项目型乡贤”是由政府主导、动用行政手段动员、培育、吸纳而来,以完成项目治理任务的治理策略,带有“做乡贤”“常人治村”的特征。“项目型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基本上是一种动员式参与,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制度化、持续化的方式开展新乡贤工作,增强新乡贤的公共性、治理能力与治理意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燃  曲政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志艳  林文  
新乡贤是指曾经有乡籍而后来离乡,但心系乡土而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主要包括在外为官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回乡献智,或在外置业而返乡投资,或长期扎根乡间的知识型农民等,愿意为乡里实现美好生活目标而无私奉献的一群人。新乡贤区别于传统乡贤的乡村秩序守护者角色,是乡村治理的推动者。通过新乡贤的集聚力量,深挖乡村产业、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人才等资源,对一个区域迈向共同富裕来说很是关键。为新乡贤搭建贡献智慧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发挥乡贤在乡村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志成  
当下乡村治理存在三个主要难题,第一,成年村民缺乏教育;第二,干群关系良性发展出现障碍;第三,村民公共理念有待形成。在中国古代,乡贤所发挥着三个主要乡治作用,教化乡村居民、促进邻里和谐、疏通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在当代的乡村治理中,应该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可以让乡贤发展宗族祠堂建设,推动乡村孝道文化的提升,发挥移风易俗的教化功用;可以在各乡确立文化委员会,让乡贤以顾问形式进入文化委员会,有效化解农村治理矛盾,明确他们对乡治的引导作用;可以让乡贤成为联系地方党员与民众的纽带,辅助协商民主运行。以史为鉴,在当代的乡村治理中,乡贤仍然可以发挥教化、调和与协商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莹  
作为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纽带,“新乡贤”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与监督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治理能力不足;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不高。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应当尽快破除困境,从制度上明确“新乡贤”角色定位;多方面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完善“新乡贤”的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根梅   张蕾  
<正>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工匠精神强调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高效率,反映的是一种极致体验与完美呈现。工匠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同时也是继承传统技艺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人物。乡村振兴离不开工匠,更脱离不了他们所代表的工匠精神。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工匠和弘扬工匠精神,坚持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一是弘扬“敬”的精神。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文龙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完善乡村自治,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化,加强乡村社会整合,激活乡村慈善。中国长期的乡绅治理传统、浓厚的乡土情结与丰富的新乡贤资源使新乡贤治理具有内在合理性。但只有对不同地区新乡贤资源与乡村社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实现新乡贤资源、乡村社会结构与新乡贤治理目标的有效耦合。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新乡贤治理并不能代替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也具有地区与功能局限性。只有进一步加快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乡村具备内生发展能力,才能为新乡贤治理提供坚实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