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0)
2023(13934)
2022(12090)
2021(11428)
2020(9496)
2019(21808)
2018(22122)
2017(42445)
2016(22988)
2015(25972)
2014(25656)
2013(25169)
2012(22892)
2011(20325)
2010(20211)
2009(18383)
2008(17374)
2007(14986)
2006(12986)
2005(11065)
作者
(63852)
(52656)
(52581)
(49827)
(33659)
(25269)
(23849)
(20696)
(19979)
(18800)
(18058)
(17659)
(16645)
(16430)
(16271)
(15906)
(15901)
(15716)
(15062)
(15048)
(13100)
(12935)
(12721)
(12028)
(11828)
(11811)
(11723)
(11610)
(10553)
(10489)
学科
(85649)
经济(85558)
管理(66435)
(62921)
(52453)
企业(52453)
方法(39185)
数学(33656)
数学方法(33255)
(24447)
中国(22780)
(21415)
业经(20358)
技术(18841)
地方(18649)
(18308)
农业(16601)
理论(16076)
(15816)
贸易(15805)
(15448)
(15317)
(14338)
环境(14052)
(12985)
(12973)
银行(12933)
财务(12908)
财务管理(12888)
(12383)
机构
学院(313313)
大学(312124)
管理(125834)
(118939)
经济(116127)
理学(109252)
理学院(108073)
管理学(106162)
管理学院(105619)
研究(100386)
中国(74006)
(66558)
科学(63766)
(52563)
(49706)
(48050)
业大(47303)
中心(45983)
研究所(45414)
(45279)
(42832)
财经(42659)
师范(42467)
北京(41820)
(38754)
农业(37721)
(37314)
(36999)
技术(35740)
经济学(34649)
基金
项目(219153)
科学(171551)
研究(163299)
基金(156198)
(135315)
国家(134160)
科学基金(115564)
社会(100392)
社会科(94975)
社会科学(94946)
(87091)
基金项目(83917)
教育(75752)
自然(75130)
自然科(73362)
自然科学(73347)
(72887)
自然科学基金(72025)
编号(69014)
资助(63454)
成果(55012)
重点(48722)
(47472)
(47054)
课题(46980)
(46525)
创新(43282)
项目编号(42480)
科研(41498)
大学(40909)
期刊
(130038)
经济(130038)
研究(89505)
中国(60224)
学报(47451)
管理(45759)
科学(44810)
(43612)
教育(40811)
(39570)
大学(35787)
学学(33327)
技术(31102)
农业(31046)
(23341)
金融(23341)
业经(23014)
经济研究(20356)
财经(19548)
图书(18734)
科技(16750)
(16693)
问题(16531)
(16464)
技术经济(16177)
理论(14924)
现代(14332)
(14032)
实践(13832)
(13832)
共检索到449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璋  唐兆涵  龙少波  
近年来,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整体规模呈现上升不断扩大态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突出的是不断扩大技术引进规模。过高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使我国在充分享受后发优势的同时,也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引进式"发展的特点。文章认为我国的引进式技术进步是造成行业间工资差距增大的深层次原因。如将技术进步分为体现式和非体现式两种类型后,可以发现:我国引进的不同类型的先进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等产生影响,加剧了经济结构中原有的生产力不平衡状况,从而导致了行业间工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验证了文章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文章结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璋  廖海勇  龙少波  
本文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技术引进部门和传统部门,二者的区别在于技术进步方式不同,前者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后者通过在生产中应用技术引进部门产品获得技术进步。在两部门条件下推导工资差距模型,两部门的工资差距由技术和资本积累差异决定,再将两部门的结论推广解释行业工资差距。最后以制造业29个行业与农业的工资差距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引进速度越快、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其与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就越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笔者在CES生产函数下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结构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框架,利用1987年~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是替代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大致偏向技能劳动力,其中,非金属制品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最明显。同时,劳动力结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深化均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徐国庆  黄繁华  
本文基于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技术进步视角,分析了其对国家间工资差距和一国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会扩大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则仅对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起到扩大作用;在技术进步因素中,研发投入的增加会扩大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在国内工资差距上,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会扩大中等收入国家或劳动力净流出国家的内部工资差距,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会缩小劳动力净流入国家内部的工资差距和扩大劳动力净流出国家内部的工资差距;技术进步因素中,研发投入扩大高收入国家内部的工资差距。因此,为了缩小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以及国内工资差距,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加大研发投入和高技能劳动力的引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欣  
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引起国际贸易学家和劳动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一个全面详细的述评。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和贸易对工资差距的作用;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的影响;技术进步对跨国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工资差距周期性波动的技术进步机制;技术进步类型的拓展;结合劳动力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等几方面。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陈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可以归纳为是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核心,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以政府投资为驱动的"结构性"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分化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显著。相对农村居民而言,这种因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带来的差距,对城镇居民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更具特殊性。笔者基于引进式技术进步的视角,首先从地区间经济总量差距、劳动力流动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这三个方面对城镇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必然性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分别对地区间人均产出差距和工资收入差距进行数理推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居民地区间收入泰尔指数进行测度,以衡量城镇居民地区间...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晓波  陈璋  
我国经济持续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也随之扩大,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逻辑主线,构建分析框架,对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阐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不平衡增长方式为基础的,并且持续的高增长还将不断强化不平衡结构。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前沿,这一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与此同时结构不平衡程度也将缩小。在原有增长动力不可持续之后,经济增长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一方面在于加快自主创新接替引进技术成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另一方面在于解决好不平衡结构下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问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正  倪志伟  
根据中国制造业20062016年的微观数据,本文利用匹配法估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分析了当前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领域,它们具有的工资差距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出口贸易的发展能够提高公司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并对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显著作用;(3)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劳动力偏向型特点,会增加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因此应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欣  
文章运用1995~2006年我国5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对城市工资水平及工资差距的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新铭  罗润东  
本文在劳动力异质的假设下通过建立一个二元经济模型分析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收入差距:其一,通过提高相应劳动力的劳动效率,提高其工资;其二,通过收入差距的扩大,吸引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劳动力效率的提高,影响其收入。并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城乡转化的过程中,要缩小收入差距必须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而且还要结合长期经济发展注意保持相应的收入差别。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定红  赵一凡  宁静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技术进步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一性质的技术进步与技能工资差距的关系,并通过采用中国企业雇主—雇员匹配调查数据,运用OLS和处理效应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新时期的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该类型技术进步影响高低技能劳动者工资差距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改变高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数量和生产率而形成的。2.如果企业中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对高低技能劳动者都存在工资溢价,但溢价程度不同。实证结果表明高低技能劳动者小时工资收入差距扩大了5.94%。3.异质性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增大了有限责任公司、缩小了私营企业员工的技能工资差距。这主要与企业规模、目标、劳动力需求结构等因素有关。总之,工资差距的产生存在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政策上需要加强低技能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应对新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龙少波  陈璋  
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条件下,中国工业生产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复杂的关系:两者在短期内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形成"生产率—通货膨胀率"螺旋;而在长期却表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引进技术是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短期内大量技术引进会引起投资的增加和上游原材料的增加从而推高工业品价格水平;长期对引进技术的吸收,会提高生产率从而消化通货膨胀的压力。但长期看,生产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中国对于引进的技术吸收不充分,没有对生产率的提高起到充分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毅  
本文首先检验了国际外包对我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与斯托尔帕-萨缪尔逊定理所揭示的相反,外包贸易降低了我国相对丰裕的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微电子设备的使用也加大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为了检查是否是因为贸易形态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我们进一步检验了一般贸易对相对工资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一般贸易同样促进工资差距的扩大。本文的计量结果显示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这种由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收入差距,应当引起分配政策的注意;二是外包贸易通过加大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来提高人力资源状况,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田柳  周云波  
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城镇居民2007年、2008年和2013年行业工资差距的变动趋势和特征,并着重检验了2007年行业技术因素在行业工资差距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结论有两点:首先,通过测度微观层面行业工资差距,发现在控制了能表示个体特征、工作特征的变量后,行业工资差距依然存在,这与针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次,行业技术水平对我国城镇地区劳动者的行业工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国有制单位、城镇本地居民和小规模企业从业人员的效应更加明显,这说明行业的技术特征可以解释部分的行业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翟涛  于翠平  
本文将以机器种类数增加为特征的内生技术进步纳入到Acemoglu(2003)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及其引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8-2012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贸易开放对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就制造业整体而言,贸易开放缩小了工资差距,而贸易开放引致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拉大了工资差距,后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贸易开放引致的技术进步均会拉大工资差距,但是贸易开放会缩小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差距,不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