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2)
- 2023(1347)
- 2022(1231)
- 2021(1103)
- 2020(935)
- 2019(2093)
- 2018(1969)
- 2017(3745)
- 2016(2173)
- 2015(2337)
- 2014(2244)
- 2013(2288)
- 2012(2165)
- 2011(2057)
- 2010(2135)
- 2009(1948)
- 2008(1904)
- 2007(1546)
- 2006(1517)
- 2005(1326)
- 学科
- 济(7299)
- 经济(7292)
- 管理(4873)
- 业(3538)
- 学(2790)
- 企(2670)
- 企业(2670)
- 方法(2652)
- 数学(2441)
- 数学方法(2332)
- 地方(2310)
- 土地(1976)
- 米(1901)
- 玉(1900)
- 农(1887)
- 玉米(1883)
- 中国(1800)
- 资源(1762)
- 黍(1727)
- 玉蜀黍(1724)
- 蜀(1724)
- 蜀黍(1724)
- 环境(1565)
- 财(1523)
- 城市(1514)
- 发(1374)
- 和(1224)
- 农业(1220)
- 经济学(1206)
- 划(1198)
- 机构
- 学院(30986)
- 大学(30770)
- 研究(14001)
- 科学(11108)
- 农(10457)
- 中国(9750)
- 管理(9291)
- 济(8827)
- 农业(8800)
- 经济(8401)
- 所(8268)
- 理学(7932)
- 京(7921)
- 业大(7776)
- 理学院(7704)
- 研究所(7627)
- 管理学(7335)
- 管理学院(7278)
- 中心(5908)
- 农业大学(5726)
- 省(5701)
- 院(5381)
- 科学院(5360)
- 资源(5101)
- 江(5063)
- 北京(5021)
- 室(4959)
- 业(4658)
- 范(4559)
- 实验(4510)
共检索到47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玲 陶华 陈绍江
用 7个国内不同类群自交系测定了 9个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GCA和SCA ,分析了被测系的种质特点、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和途径以及测验种在生产上的商用价值。结果表明 :被测系可分为 5类 ,所代表的种质基础较广泛 ;980 9单株产量的GCA最高 ,980 9×S2 2 的SCA 2年都达到显著水平 ,980 9在育种上有较大的直接组配利用价值 ;980 9×S2 2 单株产量居首位 ,较对照分别增产 4 1.5 6 %和 2 4 .2 6 % ,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价值 ;其余自交系只能间接用于低优势群自交系的创新改良。本文还对各自交系适宜进一步广泛测配及重组改良的自交系类群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曾元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对 31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RAPDs分析 ,结果表明 :31个玉米自交系可分为 5大群 ,即旅群 (Ⅳ - 1组 ) ,Lan .Ⅱ群 (Ⅳ - 2A亚组 )、Reid群 (Ⅳ - 2B亚组 )、Lan .Ⅰ群 (Ⅳ - 1组 )和黄改群(Ⅳ - 5和Ⅳ - 6两组 )和 4个小群 :Ⅰ组的P138、Ⅱ组的郑 2 2、Ⅲ组的综 31和Ⅳ - 4组的郑 32和U8112。依据RAPDs的划分结果同依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
关键词:
玉米种质 RAPDs 种质类群划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振江 张锦芬 Lazar Kojic
198 5~ 1997年对南斯拉夫玉米群体SYN1/9C0 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 1998年在唐山对C1~C6和在贝尔格莱德对C4~C6等共计 10个轮回群体与 4个标准自交系进行半双列杂交研究。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群体产量和杂交组合产量以及杂种优势、配合力和田间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均存在显著差异 ,南斯拉夫和唐山两地改良效果极具互补性。实验还表明 ,中国、南斯拉夫异地育种在提高南斯拉夫玉米群体自身产量、杂交组合产量的同时 ,能更为有效地提升群体杂种优势 ,使产量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同时提高。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南斯拉夫 互补 配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景伦 赵久然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王继东 张静梅 任洁
对52个待测玉米自交系和15个对照自交系进行DNA指纹分析,计算待测玉米自交系与各类群对照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不用聚类分析方法,直接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相比,遗传背景分析方法是十分有效的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新方法,将5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分为5大类群,即瑞德群,黄改群,P群,旅大红骨群和兰卡斯特群,未发现新的优势类群,除了自交系黄C以外,其他所有玉米自交系的类群划分结果与系谱来源相吻合,并指出黄C属于瑞德群。
关键词:
玉米 DNA指纹 类群划分 新方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宗华 王庆东 赵武英 汤继华 胡彦民 陈伟程 杨鹏鸣
以代表不同种质类群的国内16个常用优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从140多对SSR引物中筛选出91对能够较清晰反映其多态性的引物,依SSR多态性,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按GriffingⅣ交配设计,对所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进行产量、穗长、穗粗等性状调查,并依各组合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对16个自交系进行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表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将供试自交系分为6个优势类群,与配合力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自选系87-1、87-3与带有明显热带血缘的自交系P138、许178聚为一类,证明87-1、87-3含有部分热带种质成份;群间杂种优势明显,分属Ⅱ、Ⅲ类群的自交系87-1与综3间的遗传距离较远,...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 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久然 郭景伦 郭强 尉德铭 孔艳芳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目前25个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亲缘关系类群划分。本项研究建立了从玉米种子、幼芽以及叶片组织中提取微量DNA的方法。从RAPD引物试验盒A至O共计300个引物中,筛选出对玉米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的引物40个,其中具有特别明显多态性的引物10个。它们是F3、O20、A19、M2、M6、N11、N12、N19、C7和G14等。依据10个引物扩增谱带建立0,1型数据,计算25个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自交系共可划分为5个类群。Ⅰ类为四平头血缘系统:包括黄早四、吉853、黄野四、四自四、196、81515、404、H21等共8个;Ⅱ类为瑞德黄马...
关键词:
RAPD,玉米,类群划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新海 袁力行 李晓辉 张世煌 李明顺 李文华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 70份我国主要玉米 (ZeamaysL .)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 6 4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 ,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 2 4 8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 2~ 9个 ,平均 3.88个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 .5 2 3。用UPGMA方法将 70份自交系划分为四平头、旅大红骨、PA、PB、BSSS、Lancaster等 6个类群 ,划群结果与其系谱分析和育种家经验基本相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敏生 戴景瑞 王守才
利用17个玉米优良自交系,配成完全双列杂交。以杂种优势距离为指标,对17个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个自交系可分成六类优势群,群间具有较大优势,聚类结果与自交系的亲缘关系一致。另外,本文初步研究了玉米的杂种优势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飞 李婷婷 郑云霄 李召辉 贾晓艳 赵永锋 祝丽英 宋伟彬 郭晋杰
为筛选爆裂玉米不同类群的优异种质资源,采用40对玉米核心SSR分子标记对来源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的13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并测定爆裂相关性状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籽粒膨爆特性和穗部性状遗传变异系数为3.34%~42.26%,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爆花率与膨爆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行数、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膨爆倍数与穗行数、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与穗行数和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行数与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利用核心标记将爆裂玉米自交系分为5个杂种优势类群,结合表型性状鉴定,各类群共筛选出21个优良自交系,其中Ⅱ类群的‘XF 133’在所有优良自交系中膨爆倍数最高,是最优异的种质资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敏 刘欣芳 王贺 李倩 王延波 张立军
用SSR标记对辽宁省的54个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区试玉米品种一致性及真实性DNA指纹检测技术》所用的20对SSR核心引物在所有的供试材料中都有多态性,共扩增出85个等位基因,每一个位点上检测到2~7条,平均为4.25条,其PIC值在0.1045~0.8820之间,平均为0.7099。54份自交系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11~1.42,采用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rithmetic average)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分为5个类群,基本与系谱一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新芝 彭泽斌 傅骏骅 黄长玲 李连城
以15个我国生产上常用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表型性状、杂种优势和RAPD分子标记三种聚类分析方法对玉米自交系的组群划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型聚类因以表型性状为依据,受环境影响较大,其聚类结果与实际系谱来源出入较大。与表型性状聚类相比,杂种优势聚类与已知系谱来源更接近。RAPD分子标记,具有标记性状数量较多,不受生长发育时期限制和环境影响,无功能性表型效应,无上位及多效作用等诸多优点,其聚类结果与已知系谱符合率较高,反映出的类群关系比较可靠和真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玲 王延召 陈绍江 汤继华
利用113对SSR多态性引物研究了来源比较广泛的56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间存在较丰富的SSR多态性;56个爆裂玉米自交系可划分为6个杂种优势群,其中Ⅰ,Ⅴ,Ⅵ类群以国内种质选系为主,Ⅱ,Ⅲ,Ⅳ类群主要为外引杂交种选系,第Ⅰ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该分群结果与杂交组合的组配效果相吻合,高优势组合的亲本均属于不同的优势类群(亚群),而在类群(亚群)内未组配出优良组合。SSR标记可以用于研究爆裂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鹏文 杨勇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0份糯玉米(Zea mays ceratinaKulesh)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21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0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8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60。经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把供试糯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根据配合力、杂种优势、系谱关系、生理和遗传特点及形态特征等,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玉米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外杂选、综合品种选、Suwan和低纬度种质4个亚群)5个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提出了若干改良利用意见。并对种质基础狭窄、杂优群划分与利用、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改良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为了解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及类群特点,进一步挖掘优异基因资源,采用多年重复实验,对179份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36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鉴定,利用离差平方和方法分年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存在较高水平的多样性,36个农艺性状中有20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达2.0以上,其中粒色的多样性指数2.27,体现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粒色丰富的突出特点。基于36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分为3大类群,即晚熟高秆型、高寒早熟型和干热河谷硬粒型。其中干热河谷硬粒类群是西藏
关键词:
西藏玉米 地方品种 表型多样性 类群划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