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08)
- 2023(6798)
- 2022(5724)
- 2021(5485)
- 2020(4558)
- 2019(10553)
- 2018(9980)
- 2017(18701)
- 2016(9909)
- 2015(11269)
- 2014(10712)
- 2013(10852)
- 2012(10184)
- 2011(9432)
- 2010(9204)
- 2009(8311)
- 2008(8030)
- 2007(6779)
- 2006(6012)
- 2005(5568)
- 学科
- 济(46990)
- 经济(46943)
- 管理(23862)
- 业(23255)
- 方法(22289)
- 数学(20908)
- 数学方法(20781)
- 企(16952)
- 企业(16952)
- 贸(15698)
- 贸易(15691)
- 中国(15601)
- 易(15482)
- 农(11943)
- 出(11890)
- 财(10642)
- 口(8686)
- 出口(8682)
- 出口贸易(8682)
- 业经(8128)
- 制(7806)
- 农业(7770)
- 学(7683)
- 地方(7374)
- 环境(6948)
- 银(6639)
- 银行(6618)
- 关系(6560)
- 行(6513)
- 融(6331)
- 机构
- 大学(146347)
- 学院(142199)
- 济(72339)
- 经济(71479)
- 研究(55855)
- 管理(53038)
- 理学(46229)
- 理学院(45682)
- 管理学(45108)
- 管理学院(44843)
- 中国(43143)
- 京(31409)
- 科学(31191)
- 财(29908)
- 所(27639)
- 研究所(25483)
- 经济学(24921)
- 财经(24490)
- 农(24280)
- 中心(23877)
- 经(22801)
- 经济学院(22665)
- 业大(20181)
- 北京(19972)
- 院(19779)
- 农业(19242)
- 江(19150)
- 财经大学(18587)
- 范(18020)
- 师范(17846)
- 基金
- 项目(98564)
- 科学(79464)
- 基金(76465)
- 研究(70706)
- 家(67931)
- 国家(67472)
- 科学基金(57332)
- 社会(49476)
- 社会科(47250)
- 社会科学(47241)
- 基金项目(39623)
- 自然(35488)
- 自然科(34766)
- 自然科学(34756)
- 自然科学基金(34229)
- 省(33752)
- 教育(32118)
- 资助(31791)
- 划(30095)
- 编号(25177)
- 部(24260)
- 国家社会(22838)
- 重点(22603)
- 中国(22586)
- 发(21326)
- 教育部(21172)
- 创(20499)
- 成果(20278)
- 人文(19648)
- 创新(19379)
共检索到213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解振明
从“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三个要素分析造成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 ,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 ,首先 ,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的人群 ;其次 ,有可以获得的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服务 ;同时 ,存在着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的系统。这三要素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发挥着作用 ,因此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工作必须从这三要素入手 ,同时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环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石海龙
中国出生性别比自1980年代开始偏高且持续升高,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男孩偏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现状是基础,便捷安全的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是手段,少生孩子是动因。计划生育政策是促使少生孩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擢春,黎楚湘,励晓红
文章利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部门日常登记资料,用队列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性人工流产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女婴漏报,第三是变相溺婴,它们对出生后1周内出生性别比异常的贡献分别为70%、20%和10%左右。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选择性人工流产 漏报 溺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于弘文,邓国胜,王宗萍,刘爽,苏荣挂,朱楚珠,李树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翠恩 王平 张旭东 李春和
出生性别比偏高是我国近三十年来最突出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严格的生育政策是不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承德是河北省生育政策较宽松的地区,了解较宽松的生育政策特区承德市的出生性别比,有助于了解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关系。文章利用河北省全员人口数据库资料统计了承德市出生性别比,发现承德市的出生性别比同样存在偏高的状况,偏高的程度存在着城乡差别,县域差别和少数民族的差别,出生性别比偏高与承德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政策及生育观念关系密切。
关键词:
承德市 出生性别比 生育特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唯实
所谓人口性别比,系是指一人口群的男女人口构成的数量关系。其表达式是: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它反映某一范围,某一时间内人口总数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本文拟对当前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状况进行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婴儿的性别是男还是女是一种随机现象。从长时间的、大范围的统计数据表明,新生婴儿的男女性别比稳定在103~107之间。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的正常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锌
从江县是贵州省最边远的县份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最近,笔者对该县1993—1995年出生性别比状况、成因作了分析。 1 从江县出生性别比状况 从江县是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有苗、侗、壮、瑶、水、汉等兄弟民族,由于各民族生育观念、生育意向、生育行为不同,所以从江县的出生性别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3年的出生总计性别比分别是129.6、127.1和112.4,比国际公认的出生性别比生物学范畴106左右,分别高23.6个百分点、21.1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本文出生性别比偏离是显而易见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的目的是要探讨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间接和直接原因。其定量分析使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7年11月中旬组织的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中第二期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调查数据。从理想的孩子性别看,城市存在选择女孩的现象,而农村存在明显的选择男孩的现象。分析发现,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比例明显高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再次怀孕妇女的比例;同时前者实行人工流产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后者。以往所生孩子的数量和性别是惟一决定下一个孩子分孩次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它与年龄、民族、受教育状况和婚姻状况无关。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
关键词:
性别偏好 出生性别比 人工流产 计划生育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常、长期居高背景下的中国现行社会政策,认为社会政策缺少社会性别视角、彼此不协调、配套政策不足以及可操作性差,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治理低效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县的调研干预,本文还发现,具有强烈"男孩偏好"的乡规民约对于中国的社会政策起着抵触和消解作用,而县级政府通过创新性的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综合协调各项社会政策的能力。
关键词:
出生人口性别比 社会政策 社会性别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菲
文章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经济学中的贡献率概念,给出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在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各省的贡献及在各省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分城乡及分孩次的贡献程度,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贡献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谷祖善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阐述了如何用样本出生性别比估计或推断总体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两样本性别比来检验两个总体性别比之间在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文中给出了出生性别比的标准误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在不同样本出生性别比水平下、不同样本规模的情况下标准误的估计,以及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同时还利用二维交叉表的卡方检验和OddsRatio的卡方检验对两样本所反映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检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比较小的样本(出生人口少于3000人)和人口比较少的总体(总人口少于30万人),均不易于单独计算出生性别比。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统计推断 显著性检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翟振武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普查数据 教育数据 出生漏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顾宝昌,徐毅
本文认为,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与生育妇女的文化程度、居住地、民族、原有子女性别等因素相关;出生统计中的瞒、漏、错报是引起报告数据中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原因;非法运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而引起的性别选择性流产亦有一定影响;溺弃女婴并非重要因素,但在偏辟地区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加以杜绝。本文建议加强计划生育部门与研究人员的合作,扩大研究范围,对此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寻求彻底解决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