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
2023(1074)
2022(940)
2021(1019)
2020(784)
2019(2121)
2018(2156)
2017(4366)
2016(2349)
2015(2662)
2014(2844)
2013(2903)
2012(2666)
2011(2478)
2010(2516)
2009(2209)
2008(2384)
2007(2256)
2006(1976)
2005(1831)
作者
(6562)
(5224)
(5188)
(5078)
(3461)
(2476)
(2356)
(2193)
(2065)
(1913)
(1906)
(1825)
(1807)
(1775)
(1657)
(1620)
(1599)
(1553)
(1478)
(1366)
(1286)
(1280)
(1231)
(1224)
(1217)
(1213)
(1208)
(1142)
(1069)
(1047)
学科
(18038)
经济(18032)
管理(8953)
方法(6786)
(5986)
(5897)
企业(5897)
数学(5888)
数学方法(5875)
地产(5472)
(5472)
房地(5472)
房地产(5472)
城市(4258)
经济管理(3894)
城市经济(3823)
市场(3168)
(3025)
(2850)
贸易(2850)
产品(2814)
(2799)
物价(2697)
价格(2358)
业经(2191)
农产(2157)
农产品(2157)
产品价格(2133)
(2010)
(1868)
机构
大学(35116)
学院(34525)
(17454)
经济(17143)
管理(15960)
理学(13626)
理学院(13525)
管理学(13434)
管理学院(13366)
研究(10473)
中国(9125)
(7742)
(7260)
财经(6492)
(6022)
经济学(5640)
中心(5444)
(5340)
经济学院(5164)
科学(5095)
财经大学(5023)
(4776)
业大(4757)
(4541)
北京(4427)
商学(4268)
商学院(4221)
研究所(4205)
经济管理(4152)
(3852)
基金
项目(21260)
科学(17274)
基金(16747)
研究(15019)
(14107)
国家(14046)
科学基金(12596)
社会(10307)
社会科(9953)
社会科学(9952)
基金项目(8966)
自然(8440)
自然科(8274)
自然科学(8272)
自然科学基金(8135)
资助(7463)
(7289)
教育(6609)
(6221)
编号(5951)
(5269)
教育部(4583)
人文(4501)
国家社会(4360)
成果(4327)
重点(4162)
科研(4154)
社科(4098)
大学(4053)
(4037)
期刊
(16797)
经济(16797)
研究(9365)
价格(6630)
理论(5756)
(5590)
实践(5518)
(5518)
中国(5308)
管理(5266)
科学(4060)
(3786)
金融(3786)
财经(3245)
学报(3175)
(2938)
(2818)
(2806)
经济研究(2726)
大学(2724)
月刊(2663)
学学(2662)
问题(2575)
技术(2196)
(2195)
业经(2171)
统计(2142)
农业(1912)
技术经济(1821)
(1805)
共检索到520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地方政府间的工业引资竞争扭曲了建设用地的配置,并带来了居住用地价格及房价上涨的压力,现有文献忽视了引资竞争与居住用地价格及房价间的传导机制。基于此,文章利用2009-2015年中国10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法考察了引资竞争影响居住用地价格与房价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引资竞争显著地提升了居住用地价格及房价。具体地,引资竞争通过降低居住用地供给弹性提升了居住用地价格;通过增加政府干预降低居住用地供给弹性和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了房价。其中相比较房价,居住用地价格因受到了更多政府行政干预而对需求冲击反应不敏感。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地区引资竞争显著提升了居住用地价格与房价,中西部地区引资竞争对居住用地价格影响显著为负,但对房价影响不显著,省会及以上城市的引资竞争对居住用地价格与房价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一般地级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永正  
近年来城镇居住用地价格持续高涨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收入,但其引发的弊端广泛而深远,包括助长房价高涨和贫富分化、地产投机与土地闲置、城镇化战略受阻与区域竞争力下降、虚拟经济膨胀和金融风险加大、政府行为扭曲和公共形象受损等五个方面。充分认识这些弊端的消极影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房地产调控思路的必要前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霞  周玉霞  
小城镇居住用地估价方法剩余法周玉溪周霞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服务业程度低,服务种类少,房地产公司几乎不存在,房地交易少。土地市场的不完善,房地交易资料的短缺,是小城镇地产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评估居住用地的地价,若采用大城市常用的市场案例比较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况伟大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住房市场空间竞争模型,分别就 Cournot 竞争和价格合谋情形,探讨了开发商的位置、交通费用以及容积率如何影响均衡开发量、房价和社会福利问题。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开发商之间进行的是位置固定的空间竞争;房价与市中心距离、单位距离交通费用以及容积率成反比;价格合谋是房价刚性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将刚性房价降下来,首先,政府应尽可能地将住房开发项目放在城市边缘;其次,政府应适当提高容积率;最后,政府应对价格合谋进行规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裕凤  杜国明  宋戈  
分析城市内部基准地价的时空格局,有助于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区为研究区,在城市居住用地土地价格调查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对2001 ̄2007年居住用地分布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的级别和基准地价由内向外顺次降低,但级别边界受到城市道路的直接影响;基准地价与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高低级别间基准地价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研究期内,基准地价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城市中心区和城乡结合部基准地价增幅最快,城市腹地稍慢,近郊区最慢。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松  李超  
研究目的:以工业地价与居住地价的比较关系为核心,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为落实"十八大"关于建立"比价机制"的要求提供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汇总并比较了国内外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价格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和代表性观点,总结了在"比价"领域的测算方法与实证思路。研究结论:建立"比价机制"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配置资源和价格形成机制,盲目确定"比价挂钩关系"或将陷入政府干预市场的困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况伟大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房地产市场空间竞争模型,分别就coumot竞争和价格合谋情形,探讨了开发商的位置及其密度如何影响均衡开发量、房价和社会福利。本文的基本结论是:空间竞争决定了房价,而非房价收入比;市场决定的价格不一定为合理性价格;房价与市中心距离和开发商密度成反比;空间垄断是房价刚性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将刚性房价降下来,政府一方面应将大项目拆分为小项目,促进竞争,另一方面应对空间垄断进行管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旭君  姚玲珍  
文章运用住房市场存量—流量模型,动态分析居住用地供给对新建商品住房供给及住房价格的影响,并据此模拟不同居住用地供给思路下商品住房市场的运行状况。基于上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政府新增居住用地供给对一定时期后的新建商品住房供给具有显著影响;居住用地供给能够影响远期住房价格,但很难对当期住房价格产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增加居住用地供给所能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较为有限。据此提出,政府居住用地供给应着眼于长期,不宜依据短期住房市场状况进行频繁调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荣荣  郑思齐  
文章基于竞租函数的基本思想,从理论上探索了办公与居住用地开发的空间演变机理,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办公用地的价格梯度明显高于居住用地,并且办公用地的开发区位更靠近市中心;一定区域内,价格相对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开发量相对较大;实证结果同时发现了资本和土地之间的替代效应以及办公用地开发的集聚经济。研究结论认为:随着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市场力量在土地开发模式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土地价格成为影响土地开发量、开发区位以及开发强度的重要信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鹍  牛强  夏源  
在城市规划中,容积率是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规划师一般会从保证居民的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确定地块合理容积率,然而政府和开发商往往更多地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确定容积率,他们在进行博弈时规划师往往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来限定容积率。为此提出人均城市公共资源占有率(简称P值)的概念——即地块内人均占有各类公共资源量与国标或地方标准规定人均值的比值——作为综合反映居民公共利益的指标。在研究了P值和容积率的数学关系之后,建立了一套基于P值确定容积率的方法。该方法明晰了定容、调容过程中居民公共利益的变化,使得规划师在与政府和开发商博弈过程中有了清晰合理的依据和强有力手段,也更容易得到居民的支持。最后以连州市老城区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鹍  牛强  夏源  
在城市规划中,容积率是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规划师一般会从保证居民的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确定地块合理容积率,然而政府和开发商往往更多地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确定容积率,他们在进行博弈时规划师往往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来限定容积率。为此提出人均城市公共资源占有率(简称P值)的概念——即地块内人均占有各类公共资源量与国标或地方标准规定人均值的比值——作为综合反映居民公共利益的指标。在研究了P值和容积率的数学关系之后,建立了一套基于P值确定容积率的方法。该方法明晰了定容、调容过程中居民公共利益的变化,使得规划师在与政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明华  刘伟凯  李冠元  
居住用地作为城市用地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它深刻地影响着其他用地的布局,因而,在用地分类体系中如何对居住用地实施有效的控制、全面考虑居住用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居住用地中类的划分在实际规划中却面临着只有二类居住用地的窘境,这样在规划中就难以对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管理控制要求。通过对相关国家地区居住用地分类方法的研究,论文认为开发强度的分类方法对我国居住用地分类的改进更有借鉴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增长的管理、提高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并塑造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居住用地分类提出改进建议,提出可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以高度控制和容积率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以实...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林依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那么,什么是比价机制?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比如工农业产品比价、金银比价等。比价机制,是将两种商品价格挂钩,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另一种商品价格按一定比例跟随变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松雪  林坚  
居住的郊区化和居住用地的分散布局往往是城市蔓延的先导现象,研究城市居住用地扩张模式,有助于加深对城市扩张机理的认识,并为形成相应的空间治理措施提供支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将城市用地面状图斑与城市居住区点状空间数据相结合,通过城市用地扩张指数LEI的计算,对1996~2006年、2006~2015年两时段的北京城市居住区用地进行了区位类型的划分,识别了城市新增居住用地的扩张模式,并采用logit模型对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1996~2015年,北京市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新建居住区以散点型的用地扩张模式为主,与典型城市蔓延现象中跳跃式的用地扩张模式一致,且蔓延趋势逐渐强化;与城市建成区的距离是居住用地区位类型变化过程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素;连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大规模居住区建设对城市用地的扩张没有显著的引导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涛  郑新奇  
本文阐述了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并对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