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5)
- 2023(6389)
- 2022(5338)
- 2021(4881)
- 2020(4054)
- 2019(9031)
- 2018(8778)
- 2017(16097)
- 2016(9327)
- 2015(9866)
- 2014(9489)
- 2013(8961)
- 2012(8131)
- 2011(7300)
- 2010(7151)
- 2009(6292)
- 2008(6037)
- 2007(5149)
- 2006(4368)
- 2005(3631)
- 学科
- 济(32084)
- 经济(32054)
- 业(23530)
- 管理(23089)
- 企(18254)
- 企业(18254)
- 方法(15454)
- 数学(14087)
- 数学方法(13988)
- 农(9918)
- 财(9191)
- 学(9044)
- 中国(8848)
- 贸(7632)
- 贸易(7631)
- 易(7455)
- 业经(7178)
- 农业(6606)
- 产业(6599)
- 制(6423)
- 理论(6040)
- 务(5879)
- 财务(5878)
- 财务管理(5871)
- 技术(5816)
- 结构(5793)
- 企业财务(5655)
- 地方(5635)
- 环境(5122)
- 体(4934)
- 机构
- 学院(126598)
- 大学(125217)
- 济(48996)
- 经济(48168)
- 研究(45468)
- 管理(44863)
- 理学(40163)
- 理学院(39662)
- 管理学(38826)
- 管理学院(38627)
- 农(32469)
- 科学(31946)
- 中国(31411)
- 业大(26399)
- 农业(26037)
- 京(25951)
- 所(24540)
- 研究所(23200)
- 财(19998)
- 中心(19502)
- 江(18328)
- 农业大学(17547)
- 财经(16913)
- 院(16866)
- 北京(15751)
- 范(15685)
- 经(15593)
- 经济学(15511)
- 技术(15399)
- 师范(15336)
- 基金
- 项目(95662)
- 科学(73858)
- 基金(69028)
- 家(64473)
- 国家(63960)
- 研究(61974)
- 科学基金(53072)
- 社会(39030)
- 省(38854)
- 基金项目(37461)
- 自然(37337)
- 社会科(37066)
- 社会科学(37056)
- 自然科(36507)
- 自然科学(36493)
- 自然科学基金(35896)
- 划(33442)
- 教育(29863)
- 资助(27611)
- 重点(22970)
- 编号(22836)
- 创(20779)
- 计划(20727)
- 部(20469)
- 发(20374)
- 创新(19456)
- 科研(19235)
- 科技(18912)
- 业(18192)
- 大学(17092)
共检索到170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赵波 肖玖金 周泓杨 张健
为了解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引种栽培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10月,以毗邻乡土竹类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和农耕地为对照,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收集到土壤动物3 477只,隶属于3门9纲24目;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排序为雷竹(3.47×10~5只·m~(-2))>慈竹(9.65×10~4只·m~(-2))>农耕地(4.58×10~4只·m~(-2)),类群数为慈竹(30个)>雷竹(28个)>农耕地(15个),其中,各样地间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显著(P<0.05)。密度-类群指数(...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罗熳丽 段均华 姚恒 卢昌泰 肖玖金 张健
【目的】研究稻草不同还田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方法】在5 m×5 m的样方内,以未进行稻草还田的处理为对照(ck),采用手拣法和干、湿漏斗分离法,调查稻草还田后2个月和稻草还田后5个月,不同还田量[0.8(T_(20))、 0.4(T_(10))、 0.2(T_5)和0 kg·m~(-2)(ck)]处理下耕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1 194只,隶属于3门11纲19目44科,平均密度4.45×10~5只·m~(-2);稻草还田处理后的样地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明显增加(PT_(10)(30)>T_5(28)>ck(17)。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明显,土壤动物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稻草还田2个月后T_(20)处理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最高,稻草还田后5个月T_(10)处理优势度指数最高。【结论】农业生产上稻草切碎后覆盖还田宜选择0.8kg·m~(-2)还田量。图3表2参2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臧建成 唐晓琴 翟云霞 苏成 庞佩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农林交错地带土壤动物及农田土壤害虫综合防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4年4-5月,利用对角线五点采样法和国际通用的手拣法,对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果园内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采样以及鉴定分类,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在0~20cm土层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在西藏农牧学院实习果园中共获得土壤动物194头,隶属4门6纲14目,4门分别为软体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6纲分别为腹足纲、线虫纲、寡毛纲、蛛形纲、唇足纲、昆虫纲。优势类群为寡毛纲正蚓目及昆虫纲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
关键词:
春季果园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西藏林芝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徐秋芳
采样分析了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结果表明 :竹林土壤有机碳总量 (CT)接近天然马尾松林 ,明显高于相邻板栗林地。雷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CMB)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分别比马尾松和板栗林降低了 2 3.12 %和 12 .6 3% ,连年施用化肥竹林CMB 和CMB CT 下降辐度更大 ,近 3a单用化肥竹园土壤CMB 和CMB CT 比有机无机肥混施竹园降低了 6 1 5 4 %和 5 8.82 % ,但随着覆盖年份增加 ,土壤CMB 和CMB CT有上升的趋势。雷竹园土壤活性碳含量 (CA)以及CA CT 保持与天然马尾松林相同水平 ,近 3a有机无机肥混施地块土壤CA ...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晏毓晨 颜亨梅 王常玖 袁金荣 林仲桂 朱雅安
2001—2002年间,对湖南祁东县的桃树林(样点A)、马尾松林(样点B)和廖家镇的芦竹林(样点C)的土壤动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了该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三类林地中,蜱螨类和线虫类是优势类群,密度—类群指数(DG)为A>C>B,但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为C>A>B,相似性指数分析A与C之间的相似性最近,从土壤剖面分析来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表层>上层>中层>下层。土壤动物季节变化是夏季低于冬季。以冬季土壤动物数量最高。甲螨类和矛线虫类是紫色页岩土基形成的主要"拓荒者"。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石灰岩 林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英华 杨学云 张夫道 古巧珍 孙本华 马路军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施肥,即对照组(不施肥,CK)、撂荒(不施肥、不耕种,用ABAND.表示)、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和施1.5倍(氮磷钾+有机肥)(1.5MNPK)与农田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两年4次共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获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差异性显著(F=2.24,P<0.007)。土壤动物数量变化与长期施肥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SNPK、NPK、MN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燕 王强 靳亚丽 由文辉
为了解崇明瀛东村度假别墅区人工草丛土壤动物群落状况,于2011年6月~2012年4月,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以瀛东村外附近的自然草丛为对照,对度假别墅区内人工草丛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四季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瀛东村度假别墅区内人工草丛土壤动物分属4门10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纲、轮虫纲、涡虫纲,常见类群有寡毛纲、蜱螨目、弹尾目、双翅目幼虫,稀有类群有16类;(2)瀛东村度假别墅区人工草丛中大部分土壤动物集中于表土层(0~5cm),其垂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同时,各季节的表聚性也有所不同;(3)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四季变化中,密度-类群指数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东 史沉鱼 覃国乐 覃文更 杨敏云 杨尚渝
为研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性木兰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逐月对位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单性木兰林区土壤动物群落,按凋落物层和土壤表面向下每5cm为1层共5层进行四季调查,并对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多样性和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自然保护区的林区2 200份土样中共获得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12 937只,隶属于6门11纲30类,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为线虫纲、后孔寡毛目、近孔寡毛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全年A/C值<1;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但不是严格的逐层递减,且随季节变化有所波动。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类群数的...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单性木兰 群落组成 季节动态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肖玖金 林宏贵 周鑫 尤花 李云 张健
为研究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个不同坡位(海拔分别为1 088 m,987 m和830 m)的柳杉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为样地Ⅰ,样地Ⅱ和样地Ⅲ)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46×104只·m-2,隶属于5门13纲94类,其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分别为6.53×104只·m-2和66类,以样地Ⅰ最低,分别为1.35×104只·m-2和38类,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现出随坡位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随着坡位的上...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储家淼 吴丽君
为了解实施早产高效栽培措施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土壤养分现状,探明栽培过程中养分的演变规律,分析了栽培历史分别为4,6,8,10 a的雷竹林土壤,布置了不同肥料类型和不同施肥量的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雷竹栽种历史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增加,碳氮比(C/N)明显升高。1 a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处理动态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均显著高于无机肥处理,但无论是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处理还是纯化肥处理,经过1 a试验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都有明显增加,5个施肥处理1 a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增加了10.42%。3个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处理间比较,...
关键词:
土壤学 雷竹 早产高效 土壤养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敏 马香丽 杨晋宇 黄选瑞 许洪军 孙海静
【目的】研究围封前后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围封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5,7,9月,在河北省围场县龙头山林场,选取围封(2007年围封)与未围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测定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uo均匀度指数(J)、密度-类群指数(DG)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13 816头,隶属于3门7纲17目,分为5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398头,分为4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海涛 吕宪国 杨青 姜明 佟守正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属4门9纲2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膜翅目2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15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5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而优势度指数5月份最大,10月份最小。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扈梦梅 田龙 吴亚楠 杨晋宇 吕小翠 黄选瑞
【目的】比较研究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和混交改造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实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塞罕坝机械林场未经营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CK)、抚育间伐后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TH)和引入阔叶树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M)为对象,于2014年5—9月,利用手拣法调查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不同经营措施林分内土壤动物的结构组成、空间分布、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55类1 405头,隶属2门4纲12目,优势类群为正蚓目、叶甲科幼虫、象甲科幼虫。总体上,经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显著高于未经营的对照林分(P<005),TH内土壤动物密度亦显著高于CK(P<005)。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土壤动物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有提高,其中M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高于CK(P<005)。各功能群中,植食性土壤动物所占比例(4719%)最高,其次为腐食性土壤动物(3331%);捕食性(19类)和植食性(18类)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居多;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经营措施、土层和时间均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军旺 谢骏 李志斐 王广军 张晓可 张凯 刘阳
为研究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于2018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鲥鯸淀选取了4个盖度水平区域,分别为25%、50%、75%和90%(C-25、C-50、C-75、C-90),以及一个无沉水植物的对照组区域(C-0),分别测定分析各区域的水体理化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可有效降低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共采集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4纲19属,其中,水生昆虫、腹足类、寡毛类和瓣鳃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68.42%、15.79%、10.52%和5.26%;C-90、C-75、C-50、C-25和C-0组底栖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0、8、11、9和3种。底栖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沉水植被盖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50组底栖动物的两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盖度、季节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夏季C-50组腹足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透明度、总溶解性固体颗粒(TDS)和电导率(SPC)是影响夏秋季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盖度为50%左右时,TDS、SPC、TN和TP浓度最低;底栖动物种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
关键词:
鲥鯸淀 白洋淀 沉水植被 盖度 底栖动物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宋超 侯俊利 赵峰 张婷婷 王思凯 庄平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7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隶属5目10科14属,十足目占绝对优势,其比率为76.5%,其中以长臂虾科和梭子蟹科占优,比率分别为29.4%和17.6%。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安氏白虾(Exopalae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