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88)
2023(6902)
2022(5673)
2021(5652)
2020(4564)
2019(10687)
2018(10480)
2017(19305)
2016(10614)
2015(11935)
2014(11865)
2013(11449)
2012(10655)
2011(9875)
2010(9754)
2009(8850)
2008(8833)
2007(7393)
2006(6581)
2005(6288)
作者
(28676)
(24203)
(23894)
(23304)
(15493)
(11600)
(10956)
(9313)
(9207)
(8554)
(8552)
(8087)
(7906)
(7903)
(7873)
(7432)
(7067)
(6957)
(6886)
(6822)
(6261)
(5839)
(5828)
(5474)
(5468)
(5450)
(5349)
(5045)
(4924)
(4865)
学科
(43211)
经济(43156)
管理(24255)
(22875)
方法(18947)
(18120)
企业(18120)
数学(17370)
数学方法(17202)
中国(15836)
(11888)
(11094)
(10694)
贸易(10689)
(10559)
(10305)
(8938)
银行(8932)
(8772)
(8715)
(8465)
金融(8465)
(8380)
业经(8284)
体制(7495)
理论(6287)
农业(6273)
(6169)
关系(5965)
教育(5943)
机构
大学(149583)
学院(145983)
(69751)
经济(68719)
研究(60065)
管理(50097)
中国(45964)
理学(42804)
理学院(42246)
管理学(41648)
管理学院(41344)
科学(33343)
(32875)
(32791)
(30652)
研究所(27991)
财经(25744)
中心(25187)
经济学(23905)
(23894)
(23549)
北京(21660)
经济学院(21425)
(21207)
(20673)
师范(20482)
(20095)
财经大学(19530)
业大(18577)
农业(18400)
基金
项目(95810)
科学(76144)
基金(72110)
研究(70986)
(64274)
国家(63819)
科学基金(53433)
社会(47143)
社会科(44868)
社会科学(44856)
基金项目(36661)
教育(34033)
(32937)
自然(32737)
自然科(32045)
自然科学(32036)
自然科学基金(31529)
资助(30219)
(29727)
编号(26178)
(23767)
成果(22758)
重点(22461)
中国(21938)
国家社会(21550)
教育部(20785)
(20644)
(20615)
(19809)
课题(19658)
期刊
(73985)
经济(73985)
研究(52000)
中国(33861)
(24760)
学报(23378)
科学(22142)
教育(21984)
(21123)
管理(19860)
大学(18150)
学学(16814)
(16242)
金融(16242)
农业(14371)
财经(14115)
经济研究(14052)
(12384)
技术(11901)
(10913)
问题(10106)
世界(10088)
国际(9882)
(9007)
业经(8832)
技术经济(6532)
统计(6449)
(6275)
(6064)
论坛(6064)
共检索到229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俊列  
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将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即出发点由主义转向问题、摆动点由激进转向渐进、支撑点由政府转向学校、测评点由形式转向质量。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此阶段的突出特点,特别是初期由政府所主导的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将转向以地方学校为主体的变革性实践阶段,凸显的是一种持续稳定、由局部到整体的改革理路,意味着引导性境况的呈现。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特点在于引导性,有别于西方的认知性传统,根源由于秉持"性善"而塑造的"道"(导)的核心理念,其根本遵旨在于通过引导而达成转化与提升。因此,无论是文化自觉与价值认同,还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引导性传统对于指导当前的课程改革无疑具有契合性,主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韦冬余  焦方瑞  尚金兰  
2010年11月5日-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召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复杂理论与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通过报告、现场对话等方式,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着重探讨了"复杂理论与课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研究、课程改革:中国与世界"三方面的问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范浩  
英美文学课当务之急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强化文学之为人学的一面。鼓励学生平视经典,用自己的视角去感悟、思考作品内涵,寻找共鸣的主题。对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审视与思考是教学改革的原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文化传统与数学课程改革●张维忠目前学校数学课程中的“数学”,其实质是古希腊传统意义下的数学,它是在西欧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什么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孩子要学习同样的数学呢?各民族是否有自己的数学?“民族数学”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回答。世界上...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长青  杨德利  
本文分析了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提出了构建反映会计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会计课程改革设想,以使高校适应新形势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郑确辉  
一般认为,美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其向现代大学的转变进程自南北战争前就已经开始,并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的改革方面。课程改革的路径是:传统的人文课程逐步为实用的、学术的课程所取代;选修制逐步被接受;传统高校逐步向现代大学转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良  刘茜  
课程改革"遭遇"文化传统是必然现象,本文在厘清文化传统的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剖析课程改革中文化传统的迷失与症结,认为课程改革在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无视或忽视了文化传统的在场,为此,笔者指出课程改革应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把改善文化传统的不足和薄弱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本文联系当前中国大陆近年来教育界出现的若干现象,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策略。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勇  
近代中国课程改革曾出现三大与国家文化复兴相关的显眼尝试:一是康有为从激进原教旨主义出发,为抵御西方基督教蔓延,发明新经学,籍此建立孔教。另一是梁启超、章太炎转从文化民族主义入手,在康氏新经学之外发展国学新课程,使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认同。再有便是清廷为捍卫经学采取的课程改革措施。考察近代中国诸路国家文化复兴与课程改革尝试,分析其得失成败,不仅可以从视角、议题等层面深化课程史研究,还能为当下课程改革回应国家文化复兴提供近代参照与经验教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季银泉  
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一致之处是:均注意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均力求在课程设置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创造条件;均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课程门类,编制课程标准。但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一致,改革中课程结构的稳定程度也明显不同,对设置外语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差异更大。中国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既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又应顺应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弘飚  
19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回归浪潮。中国两岸三地近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即是对此次全球化改革浪潮的回应。全球化改革浪潮使各国的课程改革理念和措施具有许多同质性,但也因各自的地方调适带来了差异性。和而不同不仅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课程改革的追求,也是中国课程改革正在试图创造的现实。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郝德永  
课程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决定课程改革的路径、方式方法与实际效果。定位不得当,论据不充分,课程改革不仅不能取得成功,而且还会造成课程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混乱与动荡局面。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运动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接受性"、"专家型"改革路线,严重缺乏专业品质、立场、机制与方法,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因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而难以落到实处。因而,当代课程改革亟待解决改革的恰切性问题,即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定位的适切性、合理性、可行性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新  赵乃瑄  凌红  陆小华  
信息检索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入口和前提。目前作为科研主体的研究生其信息检索能力却与他们肩负的责任极不相称。南京工业大学针对传统教学中重信息知识和检索方法的传授而轻信息意识培养,重检索技能和线索的获取而轻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弊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涛  朴宣运  
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韩国于2015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上都作了较大调整。此次国家课程着重强调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养:自我管理、信息素养、创新性思维、审美素养、沟通素养、社群素养。在课程类型上,韩国课程中的创新体验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赋予了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在课时安排上,韩国国家课程允许学校在保证基本总学时的前提下做上下20%的浮动调整。在英语、数学、科学等关键科目上,韩国加大了信息技术类课程及创新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韩国2015国家课程在课程形态、学段、机会和权力方面的设计值得上海市在深化课程改革时进行借鉴和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