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31)
- 2023(16720)
- 2022(14393)
- 2021(13366)
- 2020(11174)
- 2019(25367)
- 2018(25103)
- 2017(48153)
- 2016(26406)
- 2015(29480)
- 2014(29312)
- 2013(29030)
- 2012(26492)
- 2011(24023)
- 2010(23879)
- 2009(22182)
- 2008(21778)
- 2007(19339)
- 2006(17145)
- 2005(14995)
- 学科
- 济(104532)
- 经济(104378)
- 业(80005)
- 管理(75845)
- 企(58231)
- 企业(58231)
- 农(51566)
- 方法(44469)
- 数学(38641)
- 数学方法(38225)
- 农业(34136)
- 业经(28757)
- 财(28387)
- 中国(26503)
- 制(24251)
- 学(22560)
- 地方(20712)
- 贸(18887)
- 贸易(18879)
- 易(18385)
- 体(17071)
- 务(16723)
- 财务(16652)
- 技术(16644)
- 财务管理(16618)
- 银(16491)
- 银行(16424)
- 环境(16347)
- 企业财务(15765)
- 行(15617)
- 机构
- 学院(378266)
- 大学(377569)
- 济(150033)
- 管理(148748)
- 经济(146845)
- 理学(129778)
- 理学院(128356)
- 研究(127221)
- 管理学(126165)
- 管理学院(125505)
- 中国(95099)
- 农(83992)
- 科学(81118)
- 京(79588)
- 财(68265)
- 业大(66340)
- 农业(65076)
- 所(64700)
- 研究所(59100)
- 中心(58243)
- 江(55371)
- 财经(54356)
- 经(49537)
- 北京(49327)
- 范(48218)
- 师范(47659)
- 院(45198)
- 州(44240)
- 经济学(43992)
- 农业大学(41769)
- 基金
- 项目(263766)
- 科学(206237)
- 基金(191573)
- 研究(189258)
- 家(169066)
- 国家(167608)
- 科学基金(142783)
- 社会(119847)
- 社会科(113225)
- 社会科学(113195)
- 省(103747)
- 基金项目(102657)
- 自然(93765)
- 自然科(91526)
- 自然科学(91500)
- 自然科学基金(89880)
- 划(86863)
- 教育(85007)
- 资助(77189)
- 编号(76956)
- 成果(61531)
- 重点(58849)
- 部(57721)
- 发(56114)
- 创(54834)
- 课题(52145)
- 创新(51226)
- 科研(50533)
- 制(50003)
- 国家社会(49360)
- 期刊
- 济(167923)
- 经济(167923)
- 研究(106942)
- 农(83937)
- 中国(72959)
- 学报(68050)
- 科学(60067)
- 农业(56673)
- 大学(51513)
- 财(50909)
- 管理(50563)
- 学学(49227)
- 教育(36457)
- 融(34055)
- 金融(34055)
- 业经(32854)
- 技术(29490)
- 业(26809)
- 财经(26195)
- 经济研究(24516)
- 问题(23208)
- 经(22247)
- 版(21519)
- 科技(19695)
- 业大(19675)
- 理论(17677)
- 技术经济(17419)
- 现代(16867)
- 资源(16592)
- 图书(16481)
共检索到547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陈清梅 马东平 尹爱田 魏士轩 梁志强
目的:分析相关制度对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就医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结果:新医改3年多来,反映基层卫生体系建设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分布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引导居民合理就医最直接有效的制度是全科医生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各制度的现实作用与理想情况相比还存在差距。结论:建议以落实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为契机,促进基层卫生人才的发展;基于各制度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强化医疗机构的分工负责协作机制和政策的协同作用,实现合理就医目标。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就医行为 政策研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马超 赵广川 顾海
本文利用Charls 2008—2012年两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对城乡医保一体化制度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乡医保一体化制度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过去一个月门诊次数和医疗费用;但在住院方面,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医保一体化政策对过去一年是否住院和最近一次住院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在考虑了样本损耗问题、户籍转换、政策非随机等问题后,本文结论依然稳健。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城乡医保一体化 双重差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鹏 向家敏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3年农村收入及消费的年度数据,分析了经济体剥转变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受经济制度变迁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在这一时期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呈降低趋势;农村居民的滇费行为对同期收入的敏感度较强,短期政策对农民滇费支出的影响较大,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效途径;同时,我国农村居民受收入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的理性预期消费行为也进一步显著。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消费行为 消费敏感度 消费预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兆余 朱慧劼
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医疗机构选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农村居民门诊机构和住院机构选择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性别、年龄等特征对农村居民的门诊就医机构选择和住院就医机构选择并无显著影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医疗机构距离、医生水平、医疗设备、收费合理程度、补偿标准对农村居民的门诊机构选择和住院机构选择均具有显著影响。健康自评对门诊机构选择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住院机构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职业、家庭社会关系、就医方便程度对农村居民的门诊机构选择存在显著影响,但对农村居民的住院机构选择不存在显著影响。为此,需要完善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创新农村基层医疗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医疗机构 选择行为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井珊珊 尹爱田 孟庆跃 严非 刘晓云 于保荣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通过对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在各机构的就医选择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确诊和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步提高,但是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经济困难依然是慢性病患者不进行治疗的重要原因。应该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规范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将慢性病的经常性治疗落实在基层医疗机构。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慢性病 就医选择行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卓
[目的]通过总结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挖掘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基于统计年鉴与文献分析法,采取问卷、座谈、入户走访等方法,以低保享受家庭、低保管理人员及其他群众为调研对象,随机抽样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各省的统计年鉴,统计分析各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人均医疗的差异性;由此提出设置低保准入强制性条件、推行低保时限及渐退制度、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等对策。[结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农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卓
[目的]通过总结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挖掘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基于统计年鉴与文献分析法,采取问卷、座谈、入户走访等方法,以低保享受家庭、低保管理人员及其他群众为调研对象,随机抽样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各省的统计年鉴,统计分析各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人均医疗的差异性;由此提出设置低保准入强制性条件、推行低保时限及渐退制度、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等对策。[结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农村低保标准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同属于发达省份的广东省低保标准远低于北京、上海,主要原因是由广东省内部各地区贫富差距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各省市农村医疗标准差距不大,主要原因是物价指数、医价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无差距。[结论]目前我国农村低保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低保补贴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着农村贫困线较低、各省(市)低保标准差异较大、低保对象确定程序缺乏公开、公正性。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郑岩 康正 李远雷 王慧 孙明雷 田国梅 吴群红 高力军
目的:从农村居民的角度了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城乡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性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及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对山东、山西及贵州地区的1 020位农村居民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让农村居民对各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1~5分打分并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在此基础上用因子分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城乡医保制度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报销覆盖的内容少;起付线高;封顶线低。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分别为保障制度因子、监督管理因子、医保制度反应性因子和保障效果因子。结论:从农民的角度看,报销覆盖的内容少是城乡医保制度最为严重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医保制度的缺陷,让城乡医保制度在减低疾病经济负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重点应从保障制度因子入手,尤其要扩大城乡医保制度的报销目录。此外,要从加强对三方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力宣传医保政策和提高居民满意度等方面来完善城乡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因子分析 农村居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易明
一、收入增长的制度效应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标志着完全计划经济运行体制在农村的结束。1978年作为农村传统经济体制和体制改革的“时间分水岭”,以此为界将1949年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江金启 郑风田
作为一项公共医疗政策,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的就医决策究竟造成了何种影响是评价该政策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农户抽样数据,通过两部分模型对此作了经验回答。研究发现:(1)新农合政策和收入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它们能够增大农户就医的概率,但农户就医后它们并不能带来农户医疗支出水平的分化;(2)区分门诊和住院这两种就医行为,新农合和收入都对农户是否发生门诊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却都对门诊支出水平没有显著作用,二者都对住院没有显著影响;(3)在参合农户中,收入与家庭发生医疗支出的可能性呈负向关系,说明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增加农村中低收入人群就医的预期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金启
利用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2004年和2006年的农户数据,研究通过多选项Logistic模型分析了新农合政策与农村居民就医地点选择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在新农合开展初期,新农合对人们的就医地点选择有显著影响,能够起到增加农村居民利用县乡医疗机构的作用。但随着新农合的全面覆盖,政策的作用迅速下降。即便增大新农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补助,新农合亦未能起到显著影响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洪业 徐会奇
在研究收入类型与居民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文章打破原有的线性VAR模型分析的思路,在研究收入类型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基础上引入MS-VAR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在两区制的经济状态下,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旧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但是在经济紧缩期,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支付对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小华 温涛 朱炯
本文利用1993-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统计数据,将农村居民的习惯形成、不同来源收入的非均衡增长与农村居民消费相结合,在构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消费受到习惯形成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并且棘轮效应在2004年以后表现得更为突出。(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在整体上表现为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分阶段看,2004年后的农村居民消费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明显增强,对工资性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略有降低,对财产性收入不再具有过度敏感性。相关政策含义是:有效提高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