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9)
- 2023(8864)
- 2022(6318)
- 2021(5488)
- 2020(4306)
- 2019(9304)
- 2018(8550)
- 2017(16004)
- 2016(7843)
- 2015(8510)
- 2014(8104)
- 2013(7811)
- 2012(7243)
- 2011(6298)
- 2010(6632)
- 2009(6704)
- 2008(5468)
- 2007(4976)
- 2006(4514)
- 2005(4374)
- 学科
- 济(33116)
- 经济(33062)
- 业(27277)
- 融(25174)
- 金融(25174)
- 管理(22402)
- 银(21890)
- 银行(21888)
- 行(21320)
- 企(21295)
- 企业(21295)
- 中国(19744)
- 业经(12753)
- 农(11301)
- 财(11277)
- 中国金融(11032)
- 方法(10398)
- 制(9852)
- 产业(9687)
- 数学(9170)
- 数学方法(9092)
- 农业(8900)
- 信息(8846)
- 总论(8593)
- 信息产业(8549)
- 务(7869)
- 财务(7852)
- 地方(7840)
- 财务管理(7839)
- 企业财务(7596)
- 机构
- 大学(110651)
- 学院(108850)
- 济(50652)
- 经济(49732)
- 管理(41856)
- 研究(37439)
- 中国(36309)
- 理学(35710)
- 理学院(35364)
- 管理学(34846)
- 管理学院(34638)
- 财(25607)
- 京(22458)
- 财经(20411)
- 中心(19955)
- 经(18768)
- 科学(18766)
- 经济学(17541)
- 融(16969)
- 所(16945)
- 金融(16664)
- 银(16353)
- 经济学院(15999)
- 江(15860)
- 银行(15821)
- 财经大学(15607)
- 研究所(15243)
- 农(15127)
- 行(14781)
- 北京(14488)
- 基金
- 项目(74474)
- 科学(60396)
- 研究(57644)
- 基金(56332)
- 家(49243)
- 国家(48334)
- 科学基金(42137)
- 社会(40109)
- 社会科(38316)
- 社会科学(38307)
- 基金项目(28522)
- 省(27469)
- 教育(24992)
- 自然(24109)
- 自然科(23611)
- 自然科学(23605)
- 自然科学基金(23224)
- 划(23117)
- 编号(22765)
- 资助(22116)
- 成果(18850)
- 国家社会(18269)
- 发(16554)
- 重点(16546)
- 创(16544)
- 部(16440)
- 制(15857)
- 创新(15371)
- 课题(14959)
- 教育部(14957)
共检索到177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建伟 高月超 王薇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分维度的发展均对劳动力回流意愿有显著提升作用。从作用路径来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劳动力需求、提升劳动工资率来提高劳动力回流意愿。此外,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回流意愿的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在金融排斥强的地区、农村户籍以及女性劳动力群体中更显著。该研究结论为改善民生、促进劳动力发展提供了多重视角,对进一步吸引人才、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水 姜凯帆 孙永福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进行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吸引外出农民回流,在家乡就近就业,实现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双赢。文章基于苏北农村的调研,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外出农民就近就业意愿。结果表明:农民回流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外出收入所占比例、回家频次、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学生、对当地教育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等显著相关。分析农民工回流意愿,对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能够为推动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新思路。文章从创新创业活动和市场分工视角,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城市层面数据,采用新的方法测算劳动力配置效率,实证分析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增加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推动作用显著;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2016年之后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推动作用更大;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推动作用更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动和提升市场分工水平渠道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长庚 王宇航 张磊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短期效应来自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长期效应来自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机制分析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渠道,微观上表现为扩大了企业雇佣规模。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成长期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更加显著。在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表现出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珩 陈建成
文章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框架,选取2011—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均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推动效果更强;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作用最大;从消费类型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型和享受型消费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相比之下,对发展型消费的影响较小。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共同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特别地,劳动力流动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潘启娣 肖峻
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金融供给增加、消费水平改善来增强劳动吸引力、促进劳动力流动;其影响在中部地区、人口非连续净流入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尤其是提高非农产业的就业率,且会增强常住人口流动,但对户籍人口流动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冯大威 高梦桃 周利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匹配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创业概率;从雇员规模和创业动机的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只对选择"自雇型"和"生存型"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不影响"雇主型"和"机会型"创业;社会资本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创业活动的雇员规模和收入。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鼓励居民创业行为,同时也要优化创业结构。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居民创业 社会资本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匡广璐 杨杰 孙亚兰
在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探究企业如何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来扩大就业容量、稳定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1—2019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劳动力需求增加,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推动企业研发创新三条途径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外部治理环境好以及劳动密集度高的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劳动力需求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了企业高、低等学历劳动力占比,降低了中等学历劳动力占比,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本文基于“六稳”和“六保”的背景,为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服务于实体经济、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梁桂保 张利杰 刘葵容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金融排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并能够通过增强县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潜力促进劳动力的净流入,从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采用2014—2020年1 754个县域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以人均GDP、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劳动力净流入率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劳动力流动,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数字普惠金融3个维度的发展均具有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效应,其中覆盖广度拓展、使用深度加深、数字化程度提高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增;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和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普惠性和亲贫性,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的路径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推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尤其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统筹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和劳动力流动引导政策,通过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力 陈浩 曹亚
基于中国中部地区6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中部地区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已婚、受教育水平较高、有职业技能、家庭耕地少、居住地在偏远乡村的农民工倾向跨省流动。与省内就业相比,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高,主要从事制造、建筑等行业,但是,其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联系当前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和劳动力趋于短缺、农民工回流加速的背景,本文认为,应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结构调整,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利伟 冯长春 许顺才
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是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背景下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市场机制下产业和劳动力的理性选择。在此背景下,以河南周口市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分析了传统农区外出劳动力空间流向和回流意愿,重点对外出劳动力的回流动力、行为选择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政府和制度层面提出回流地的规划响应。结果表明:①周口市外出劳动力回流意愿强烈,且有近期返乡的打算;②外出劳动力的回流动力呈现多元化,县城是除本村外回流劳动力居住和生活的重要空间选择;③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水平是外出劳动力回流最为关注的城镇吸引要素。最后,从地方政府和制度层面提出放权强县、促进"双转移"良性循环互动、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和推进土地户籍制度改革的规划响应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殷江滨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促使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更为频繁,并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格局。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不断增多,流动"双向化"趋势日趋明显。本文从劳动力回流理论、回流动因、回流者的就业行为与影响机制入手,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回流理论中,主张成功/失败的经济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分析范式开始受到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回流决策不仅受外出者自身经济因素所驱使,而是在社会联系、地方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回流劳动力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上的"失败者",他们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表现出更强的就业能力,通过自主创业等活动,促进了家庭收入的增加和家乡经济多元化。但由于制度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中国国内劳动力回流的动因与就业行为具有自身特点。最后,从回流理论、回流的空间效应及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回流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子玉 肖静
劳动力回流即劳动力先流出后流入,是劳动力流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文章以工业为例,选择2005—201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工业数据,以剔除跨行业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与人口数之比的年增长值衡量工业劳动力流动,基于流出、流入两类数据,运用以揭示资本、劳动替代动态变化的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基础的面板数据对工业劳动力回流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吸纳工业劳动力回流。但同等情况下,工业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入东部沿海地区。而部分地区工业比重较低,无法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或过分倚重重化工业,未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或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导致劳动力流入其他行业、地区。加之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持续吸纳劳动力流入,此类地区工业劳动力仍持续外流。准确把握工业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回流机制是增加产业政策设计针对性、提高"供给侧改革"质量与效率的前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秋红 黄颖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为外流与回流,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是主流,是前提。但在强调这一主流的同时也不容忽视"逆潮回流"这一现象,探讨积极、有序的回流,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回流 对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宁光杰 崔慧敏 付伟豪
促进人才流动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基于劳动者的迁移经历对工作经验的获得地与使用地进行区分,实证检验劳动者大城市工作经验的工资溢价及其迁移后的变化。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城市静态工资溢价后,劳动者在大城市积累的工作经验仍可带来工资溢价,在回流到中小城市后可进一步获得相对回流前更高的溢价。研究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且存在就业类型异质性和年龄异质性。本研究从技能提升和工资锚定的角度对工资溢价的来源和变化进行了解释,并发现城市行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水平均会影响回流溢价的大小。本文为个体城市迁移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