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8)
2023(6801)
2022(5289)
2021(4854)
2020(3770)
2019(8140)
2018(7765)
2017(14607)
2016(7944)
2015(8378)
2014(8492)
2013(8491)
2012(7965)
2011(7605)
2010(7667)
2009(7233)
2008(7230)
2007(6530)
2006(5903)
2005(4921)
作者
(24363)
(20844)
(20146)
(19552)
(12867)
(10026)
(9236)
(7922)
(7787)
(7395)
(7097)
(6938)
(6686)
(6560)
(6502)
(6124)
(6064)
(5890)
(5777)
(5736)
(5067)
(5030)
(4926)
(4715)
(4699)
(4598)
(4522)
(4423)
(4342)
(4159)
学科
(33695)
经济(33658)
(25896)
(23496)
管理(22387)
(16548)
企业(16548)
农业(15972)
方法(12258)
业经(11716)
数学(10621)
数学方法(10504)
中国(9921)
(9643)
(9128)
地方(8028)
(7641)
(7640)
农业经济(7079)
(6051)
收入(5871)
(5790)
(5788)
银行(5781)
发展(5770)
(5767)
资源(5603)
(5574)
(5568)
金融(5567)
机构
学院(120188)
大学(118250)
(46818)
经济(45661)
管理(45071)
研究(42254)
理学(39031)
理学院(38587)
管理学(37876)
管理学院(37640)
中国(31763)
(27832)
科学(26610)
(24346)
(22436)
(21191)
农业(20496)
中心(20074)
业大(19767)
研究所(19380)
(18294)
财经(17836)
(16759)
师范(16606)
(16268)
(14889)
(14878)
(14852)
北京(14768)
经济学(14640)
基金
项目(84428)
科学(66857)
基金(62185)
研究(61376)
(55204)
国家(54664)
科学基金(46296)
社会(41196)
社会科(38745)
社会科学(38730)
(33134)
基金项目(32770)
自然(28895)
自然科(28084)
自然科学(28075)
自然科学基金(27594)
(27443)
教育(26926)
编号(24656)
资助(24193)
成果(20389)
重点(19106)
(18900)
(18839)
国家社会(17768)
(17512)
(16982)
课题(16732)
(16565)
(16140)
期刊
(56969)
经济(56969)
(32201)
研究(31662)
中国(26528)
学报(22968)
农业(20920)
科学(20824)
大学(17155)
(16576)
学学(16293)
管理(14082)
业经(12865)
(12378)
金融(12378)
教育(10205)
财经(8737)
(8221)
资源(8011)
(7944)
农业经济(7846)
农村(7820)
(7820)
问题(7627)
经济研究(7569)
(7511)
技术(7406)
业大(6731)
图书(6463)
社会(6328)
共检索到176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水  王亚星  杜焱强  
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进而决定了乡村振兴路径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异质性资源禀赋为逻辑起点、村庄分类为中间变量,构建乡村振兴的分类治理分析框架,并通过3个典型案例加以剖析。研究发现:异质性资源禀赋、村庄分类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但作用机理并非线性。基于异质性资源禀赋可将村庄分为资源禀赋优势型、资源禀赋平庸型和资源禀赋劣势型,且不同类型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及其振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需制定分类治理的靶向振兴计划,厘清不同资源禀赋村庄振兴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以期实现乡村的分类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晓鹏  
农村社区营造是在国家和市场之外寻求到的一种自我驱动发展模式,不仅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相契合,而且也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相符合。另外,农村社区营造所蕴含的"人、文、地、景、产"五个核心要素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二十字方针"也具有内在耦合性。因此,遵循农村社区营造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依据乡村工业发展导向型农村、新业态发展导向型农村和农业发展导向型农村的异质性特征分别为它们探寻合适的社区营造路径,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基于此,才能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治理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和内涵,是相对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来说的。其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团结",以重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振兴的关键在党,具体落实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上,其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基层组织进行生活治理的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雷搏   陈树文  
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未来将在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领域不断渗透与应用。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将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数字化,通过数字科技普惠服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晓颖  郑军  张明月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生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面考察山东省388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的绿色生产和资本禀赋现状基础上,从水平、结构和互补三维度,实证检验了资本禀赋对家庭农场绿色生产行为实践的影响逻辑。结果表明:总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结构性占优,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协同互补,三方面对家庭农场绿色生产起到显著促进作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认知和产品追溯亦显著影响家庭农场绿色生产行为采纳。由此提出加大短板投入、优化结构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和完善保障措施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苏建  王鹏翔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精英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宏观制度安排的不断推演和乡村地区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也有所不同。当前,国家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精英在原有"内生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驻村"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各类乡村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表明,"能人型乡村治理精英"与"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的长期组合,能够有效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方世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前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式拉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做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谈不上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关键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喻英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创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动能及辐射范围。2022月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在创意设计、文旅融合、手工业等8个重点领域发力,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优势,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文创是基于对生态、文化与人等要素赋形及展开的跨界创意,其综合带动价值和功能正在推动文化要素融入村民素质修养的提升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助力乡村文化再生产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关键助推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云  
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数字化逐渐嵌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其日渐发展成为我国强基建、促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与此同时,刷脸支付、平台打车、线上缴费、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形式兴起,我们的生活也早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即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形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根梅   张蕾  
<正>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工匠精神强调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高效率,反映的是一种极致体验与完美呈现。工匠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同时也是继承传统技艺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人物。乡村振兴离不开工匠,更脱离不了他们所代表的工匠精神。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工匠和弘扬工匠精神,坚持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一是弘扬“敬”的精神。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