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56)
2023(15270)
2022(12967)
2021(11790)
2020(9898)
2019(22846)
2018(22469)
2017(43407)
2016(23649)
2015(26651)
2014(26952)
2013(26778)
2012(25249)
2011(23071)
2010(23715)
2009(22083)
2008(21810)
2007(19865)
2006(17534)
2005(16247)
作者
(70532)
(59171)
(58965)
(56345)
(37713)
(28515)
(26943)
(23096)
(22507)
(21303)
(20365)
(19925)
(19149)
(19003)
(18495)
(18345)
(17530)
(17509)
(17200)
(16861)
(14991)
(14688)
(14519)
(13609)
(13514)
(13362)
(13198)
(12975)
(12141)
(11760)
学科
(120675)
经济(120576)
管理(61603)
(61222)
方法(48033)
(46280)
企业(46280)
数学(42680)
数学方法(42036)
中国(32918)
(30528)
地方(29240)
(24785)
业经(23821)
(23561)
农业(21479)
(19198)
(18975)
贸易(18962)
(18256)
(17704)
金融(17702)
(17573)
银行(17547)
地方经济(17094)
(16864)
理论(16732)
环境(16145)
(15834)
(14667)
机构
学院(350714)
大学(348412)
(153846)
经济(150673)
管理(129443)
研究(125988)
理学(110730)
理学院(109326)
管理学(107088)
管理学院(106418)
中国(94763)
科学(76946)
(74820)
(67801)
(65631)
(59511)
研究所(59423)
中心(56236)
(53859)
财经(53625)
业大(50529)
经济学(48716)
(48452)
北京(47920)
(47422)
师范(46984)
农业(46460)
(44768)
经济学院(43607)
(42849)
基金
项目(226104)
科学(178047)
研究(164364)
基金(162993)
(142423)
国家(141255)
科学基金(120164)
社会(105036)
社会科(99533)
社会科学(99506)
(89274)
基金项目(84996)
自然(76529)
教育(76196)
(75196)
自然科(74790)
自然科学(74770)
自然科学基金(73415)
资助(68228)
编号(66243)
成果(54434)
(52720)
重点(51851)
(49733)
课题(47249)
(46468)
创新(43587)
国家社会(43580)
科研(43009)
发展(42883)
期刊
(177314)
经济(177314)
研究(106618)
中国(73240)
(54676)
学报(53728)
(51470)
科学(50749)
管理(48315)
大学(40576)
教育(38920)
学学(38263)
农业(36929)
(33927)
金融(33927)
技术(32698)
经济研究(29735)
业经(27584)
财经(27296)
(23597)
问题(22824)
统计(20466)
(19869)
技术经济(19519)
(18206)
(17615)
商业(16893)
决策(16577)
世界(16340)
(16014)
共检索到535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伟  李芬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晓芳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郑长德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亚军  张娥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经济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建模方法,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结论以及重要的理论扩展,这些扩展表明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以严格的建模方法对不同领域的诸多空间经济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解释。简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张克森  杨开忠  
通过向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入环境外部性和环境经济政策,我们得以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经济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建模。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环境外部性具有全局性特征的情形,第一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揭示的"灾变式集聚"机制仍然起作用;在环境外部性表现为局部性特征的情形,"战斧状"的灾变式集聚被"干草叉状"的不完全集聚所取代;在存在环境外部性的情形,最优经济空间演化路径是最优空间规划与最优环境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刘军辉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苗  周申  
本研究在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阐明了改革开放以后,在中西部经济向东部集聚过程中,经济开放因素对国内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并归纳出三条作用机制:经济开放通过促进区域经济集聚、提高实际工资和增加就业对国内劳动力流动产生作用。运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并使用中国1990~2005年面板数据对上述三条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论表明:经济开放对劳动力流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不太显著,对外贸易的作用大于FDI的作用效果;经济开放通过影响集聚程度、实际工资差距和就业差距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间接影响效果明显,且开放通过影响就业差距而对劳动流动产生的促进作用最大,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差距的机制次之,通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颂  黄亮雄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基于"五普"和"六普"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从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机制出发,把住房价格作为城市集聚的分散力引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由于"价格指数效应"的存在,地区市场潜能的差异是劳动力跨省流动的重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支持。(2)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边界相邻效应、地理距离等传统的劳动力流动因素逐渐减弱,而教育、第三产业市场规模的作用逐渐增强。(3)从分产业的市场规模看,第三产业的市场规模比第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勇  王亚  范祚军  
本文把人力资本分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并适度拓展,依托此模型,采用2001—2010年间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集聚、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在短期提高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在长期扩大地区收入差距;而同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在短期降低地区专业化水平,在长期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说明:一方面,应在全国范围提高异质型人力资本就业者的比例;另一方面,中西部落后地区要加大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吸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一文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旭  陶小马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军辉  张古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