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65)
2023(17509)
2022(15303)
2021(14298)
2020(12326)
2019(28309)
2018(28267)
2017(54739)
2016(29943)
2015(33897)
2014(33765)
2013(33383)
2012(30688)
2011(27825)
2010(28208)
2009(26298)
2008(26147)
2007(23443)
2006(20485)
2005(18357)
作者
(87174)
(72773)
(72443)
(69030)
(46227)
(34899)
(32989)
(28540)
(27494)
(26070)
(24649)
(24631)
(23168)
(23012)
(22543)
(22486)
(22036)
(21500)
(20955)
(20863)
(18074)
(17966)
(17522)
(16562)
(16280)
(16273)
(16154)
(16151)
(14819)
(14323)
学科
(119606)
经济(119457)
管理(91577)
(84840)
(71725)
企业(71725)
方法(54661)
数学(47060)
数学方法(46486)
(33276)
(32223)
中国(31200)
(27474)
业经(26728)
(26287)
地方(24130)
(21584)
贸易(21572)
技术(21133)
农业(20999)
(20893)
(20530)
环境(20516)
财务(20448)
理论(20416)
财务管理(20398)
(19602)
银行(19538)
(19368)
企业财务(19299)
机构
大学(429315)
学院(425608)
(169158)
管理(166754)
经济(165327)
理学(143636)
研究(143538)
理学院(141993)
管理学(139464)
管理学院(138678)
中国(107478)
(92228)
科学(89851)
(80701)
(73182)
(71227)
研究所(66371)
中心(65230)
业大(64771)
(64308)
财经(63503)
北京(58555)
(57441)
(56511)
师范(55989)
农业(55737)
(51976)
(51431)
经济学(50710)
财经大学(47034)
基金
项目(286309)
科学(224264)
研究(209023)
基金(206596)
(180059)
国家(178553)
科学基金(152575)
社会(130440)
社会科(123498)
社会科学(123463)
(112470)
基金项目(109907)
自然(99354)
自然科(96932)
自然科学(96905)
教育(95925)
自然科学基金(95131)
(94465)
编号(85504)
资助(84653)
成果(70223)
重点(64330)
(63071)
(60619)
(60209)
课题(58953)
创新(56302)
科研(54741)
教育部(53826)
大学(53356)
期刊
(187833)
经济(187833)
研究(126407)
中国(85205)
学报(69466)
(64413)
(63615)
科学(62851)
管理(61299)
大学(52219)
学学(48812)
教育(48392)
农业(43570)
(37327)
金融(37327)
技术(37194)
财经(31089)
业经(30524)
经济研究(29334)
(26455)
问题(24629)
(23515)
图书(22750)
技术经济(21265)
科技(21074)
理论(20740)
(20689)
实践(18923)
(18923)
现代(18848)
共检索到632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潇   张朝  
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人口、生态、经济与社会各子系统耦合协调性测度的普适模型,预估了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开发区生态产品供给、需求的强度和等级,综合最优协调性差距和空间外溢的距离衰减等因素,设计了两类区域间的生态产品价值横向补偿分摊系数体系,构建了网络式生态产品价值横向交易运行模式,并以2010—2019年为例进行了测算分析。所得结论强调了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补偿机制的重要性,指出供给区域的能力与需求区域的强度影响补偿水平,同时强调生态资源使用者应承担部分责任,并提出动态调整横向补偿机制、拓宽横向交易机制但保留中央政府补偿、逐步过渡至市场交易、推广联动补偿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更公平、有效的生态资源管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潇   张朝  
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人口、生态、经济与社会各子系统耦合协调性测度的普适模型,预估了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开发区生态产品供给、需求的强度和等级,综合最优协调性差距和空间外溢的距离衰减等因素,设计了两类区域间的生态产品价值横向补偿分摊系数体系,构建了网络式生态产品价值横向交易运行模式,并以2010—2019年为例进行了测算分析。所得结论强调了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补偿机制的重要性,指出供给区域的能力与需求区域的强度影响补偿水平,同时强调生态资源使用者应承担部分责任,并提出动态调整横向补偿机制、拓宽横向交易机制但保留中央政府补偿、逐步过渡至市场交易、推广联动补偿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更公平、有效的生态资源管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奕淇  李国平  延步青  
横向生态补偿作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流域上下游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本文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原理,构建了能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横向补偿的理论模型,发现只有下游各地方政府给予上游公平合理的补偿,才能弥补上游由于实施生态保护而导致的效用的减少。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结构熵权法相结合,测算下游各地方政府应分摊的横向补偿的权重。并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渭河流域下游的宝鸡市政府、咸阳市政府、西安市政府与渭南市政府对流域上游横向补偿的分摊比例分别为27.11%、22.24%、29.82%、20.83%,该分摊方案定量划分了下游各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而且分摊比例与上述4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也利于强化下游各地方政府保护与建设流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贾若祥  高国力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是为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总和,是对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等核心内容作出的规则性安排。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系统分析横向生态补偿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生态产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法治理论是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的重要理论基础。围绕"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如何管"等核心内容设计了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研究提出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合理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正庆  孙泽生  
本文从监督激励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科层制分权结构下的激励相容问题,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不但需考虑到外部性的矫正,而且需要提供监督激励性的补偿。外部性的溢出范围、受益受损者的辨识难度、支付能力、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生态补偿的成本分担机制和经济政策选择。以流域污染及补偿为例,本文提出了机制改革的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咏梅  吴声瑛  孙步忠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地理上存在一种割不断、分不开的整体关系,在水资源、生态环境、疾病传播方面,更形成一种"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从理论上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不仅将为长江下游东部发达省份提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的涵养,还将使东部地区免遭自然灾害、疾病传播带来的巨大损失。国家和东部发达省份应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给予经济补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段铸  程颖慧  
京津冀地缘相接,拥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势必会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开展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以及生态项目合作。本文通过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核算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省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受力,设计了一套适合京津冀发展的横向生态补偿核算体系,并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新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志华  徐军委  张彩虹  
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引入“约束激励”机制前后地方政府的博弈决策行为。结果表明:仅靠地方政府自身博弈无法实现最优策略选择,必须引入中央政府的约束激励机制;通过中央政府的约束激励机制实现最优均衡策略,中央政府对单方面履行或不履行义务的省份的奖励和处罚金额之和应高于1609.27亿元,对单方面履行义务和均不履行义务的奖励和处罚之和应高于395.79亿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迎静   洪燕真   陈思莹   杨萌萌  
开展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改进政策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结构-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三维空间分析框架,利用NVivo 11 Plus对1978—2023年颁布的141份中央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的量化分析,全面系统地揭示政策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呈现波动式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文本发布类型以部门规章为主,发文主体呈现层级高、多元化和政策联合决策聚焦于高层级部门的特征。(2)每个阶段的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关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加强阶段开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政策深化阶段注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从政策工具来看,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政策工具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分别占46.15%、46.83%、7.02%。文章提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应强化政策主体的协同合作、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雷  何忠伟  陈建成  
以京冀水源保护林生态补偿标准及分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冀合作水源保护林生态补偿的下限为造林成本与管护成本之和;生态补偿上限是在下限的基础上,加上水源保护林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提出生态补偿应由水源区和受水区共同分摊的必要性,并通过京冀水源保护林项目一期工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冀水源保护林生态补偿的上下限分别为309.23元/(hm2·a)和1.76万元/(hm2·a);生态补偿受水区分摊系数在0.6~0.7之间,水源区分摊系数在0.3~0.4之间,且各年份的分摊系数均不同。2012—2016年受水区对京冀水源保护林生态补偿下限波动区间为190.98~206.32元/(hm2·a),生态补偿上限波动区间为1.09~1.18万元/(hm2·a)。由此,提出构建生态补偿分摊机制、构建动态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双向考核制度等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邹菊方  谭庆华  
政策性金融自从在我国正式运行以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更深入地把握政策性金融不同于一般商业性金融的特有功能,有必要对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内部机制进行细致分析。本文在对机制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对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内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由此提出了政策性金融功能机制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以进一步促进对政策性金融功能内部机制的深入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步忠  曾咏梅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不仅将为长江下游东部发达省份提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的涵养,还将使东部地区免遭自然灾害、疾病传播带来的巨大损失。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地区市场分割状态严重阻碍区域间经济合作。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江西省与长江下游发达地区间无限重复的合作博弈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服务外,作为承接东部生态补偿的补偿,江西可以用提供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服务等与东部加强合作。让东部地区既能分享短期的直接利益,又能以长远眼光注重长期的、整体的、国家的利益,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铸  刘艳  孙晓然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环境治理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从竞争走向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财政行为的必然趋势,协同发展会对京津冀的环境补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财政视角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对京津冀流域上下游地区居民补偿意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条件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对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标准进行量化,提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获取途径以及完善有关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铸  刘艳  孙晓然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环境治理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从竞争走向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财政行为的必然趋势,协同发展会对京津冀的环境补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财政视角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对京津冀流域上下游地区居民补偿意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条件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对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标准进行量化,提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获取途径以及完善有关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德凡  
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但目前单一的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无法应对大规模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建立区域政府间横向财政支付体系对于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基于此,立足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从我国目前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遇到的问题出发,在探究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以"生态补偿基金"为核心的区域政府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恰逢其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