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8)
- 2023(9941)
- 2022(8088)
- 2021(7306)
- 2020(6339)
- 2019(13744)
- 2018(13513)
- 2017(26296)
- 2016(14239)
- 2015(15556)
- 2014(15608)
- 2013(15590)
- 2012(14279)
- 2011(12487)
- 2010(12693)
- 2009(11887)
- 2008(12314)
- 2007(11240)
- 2006(9766)
- 2005(9191)
- 学科
- 业(79962)
- 企(75460)
- 企业(75460)
- 济(67122)
- 经济(67042)
- 管理(60301)
- 方法(30250)
- 业经(26429)
- 财(24438)
- 数学(22044)
- 农(21864)
- 数学方法(21854)
- 技术(20738)
- 务(19774)
- 财务(19756)
- 财务管理(19741)
- 企业财务(18787)
- 农业(16543)
- 中国(14118)
- 制(14014)
- 策(13649)
- 划(13191)
- 理论(12886)
- 和(12730)
- 技术管理(12534)
- 企业经济(12227)
- 经营(11593)
- 体(11331)
- 贸(11176)
- 贸易(11172)
- 机构
- 学院(214100)
- 大学(208066)
- 济(94238)
- 经济(92628)
- 管理(87989)
- 理学(75546)
- 理学院(74841)
- 管理学(73934)
- 管理学院(73526)
- 研究(68887)
- 中国(54022)
- 财(43627)
- 京(43306)
- 科学(40428)
- 农(38610)
- 所(35513)
- 财经(34852)
- 江(33149)
- 研究所(31931)
- 经(31714)
- 业大(31442)
- 中心(31295)
- 农业(30533)
- 经济学(28354)
- 北京(27080)
- 商学(26214)
- 商学院(25983)
- 州(25970)
- 经济学院(25757)
- 财经大学(25732)
- 基金
- 项目(138963)
- 科学(111695)
- 基金(103261)
- 研究(100922)
- 家(89976)
- 国家(89154)
- 科学基金(78213)
- 社会(66334)
- 社会科(63106)
- 社会科学(63092)
- 省(55110)
- 基金项目(54425)
- 自然(50966)
- 自然科(49900)
- 自然科学(49890)
- 自然科学基金(49091)
- 教育(45379)
- 划(44886)
- 资助(42078)
- 编号(38629)
- 业(35280)
- 创(33095)
- 部(31281)
- 重点(31043)
- 创新(30062)
- 发(29866)
- 成果(29747)
- 国家社会(27987)
- 制(27214)
- 性(27133)
- 期刊
- 济(105879)
- 经济(105879)
- 研究(61360)
- 中国(39731)
- 管理(38985)
- 财(37992)
- 农(36208)
- 科学(30650)
- 学报(30502)
- 农业(25227)
- 大学(23675)
- 学学(22870)
- 技术(22391)
- 融(19881)
- 金融(19881)
- 业经(18664)
- 财经(18027)
- 经济研究(16889)
- 教育(16796)
- 业(16600)
- 经(15678)
- 技术经济(14846)
- 问题(13390)
- 财会(12032)
- 世界(11720)
- 现代(11389)
- 科技(11248)
- 贸(11114)
- 商业(10688)
- 策(10012)
共检索到320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项松林
沿用新—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使用偏向性技术进步对H-O模型进行拓展,结论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用偏向相对丰裕要素的技术进步,可能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但在完成资本的初始积累后,鼓励企业采取偏向原本稀缺要素的技术进步,能克服"比较优势陷阱",实现出口贸易的动态升级。使用1998—2008年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中国企业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确实具有防范"比较优势陷阱"的作用,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不利于扩大就业政策的实施,构成了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的"阵痛"。政府应采取分类指导政策,鼓励要素密集型企业偏向密集使用要素的技术进步,既有利于扩大就业,也有利于形成动态比较优势,还有利于实现...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段颀 张维迎 马捷
在一个2×2×2经济中,本文结合比较优势和要素有偏向的企业异质性(factor-biased heterogeneities),分析自由贸易的企业选择效应。开放贸易引起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进而引起异质性企业间相对竞争力变化,因此(1)自由贸易也产生企业选择效应;(2)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和不同要素密集度的部门之间,自由贸易的企业选择效应的方向不同;(3)在体现企业异质性的要素上拥有相对丰裕禀赋的国家,自由贸易的企业选择效应引起异质性行业的技术门槛降低,反之亦反是。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项松林
笔者以1998年~2008年的中国微观企业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企业异质性、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控制了经济规模、贸易成本、汇率、行业产出、区域和所有制差异等变量后,偏向性技术进步比中性技术进步更适合解释中国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差异问题,且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比重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比重上升的重要原因。进一步使用偏向性技术进步实证检验中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后,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有助于防范中国出口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实现出口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付建
引入比较优势理念分析贸易与行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构成企业异质性视野下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的机理。通过数理模型构建出口贸易、比较优势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模型,并通过企业微观数据和行业层面数据对此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关键词:
出口贸易 企业异质性 生产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海凤 白雪洁
选取企业投资方向结构的微观视角,构建环境规制诱导企业外部投资偏向的机理模型,并基于中国A股工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其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作为理性经济人,企业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动机下的投资行为选择,会导致环境规制水平与企业外部投资偏向呈正相关。从行业污染密集度、企业产权性质和规模等异质性来看,环境规制加剧高污染企业的外部投资偏向,但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身份异质性会部分弱化其外部投资偏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强
制造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变迁的路径对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产品空间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趋势与原有行业的竞争优势相符合,但是在促进现有新兴产业升级方面相关度较差,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度较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偏离明显;从国家间的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偏离程度,比不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产品空间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强
制造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变迁的路径对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产品空间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趋势与原有行业的竞争优势相符合,但是在促进现有新兴产业升级方面相关度较差,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度较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偏离明显;从国家间的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偏离程度,比不同类型的经济体都要明显。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产品空间结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建萍 张乃丽
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和部门间要素密集度差异会导致属于不同部门的企业在出口竞争能力上的差异,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凭借其价格——生产率"二元选择优势"出现出口"生产率悖论"的概率要大于比较劣势部门内的企业,并且企业的出口倾向越高,这种概率越大。实证分析发现比较优势部门是我国出口"生产率悖论"产生的根源,"出口选择悖论"和"出口学习悖论"仅适用于我国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尤其是民营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我国比较劣势部门内的企业没有表现出"出口选择悖论"和"出口学习悖论"。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异质性企业 出口”生产率悖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祝坤福 王家荣 李善同
充分发挥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扩展至中国地区层面,并引入企业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异质型企业在省际、国际和双重价值链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省际贸易日益增强、国际贸易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内资企业在中研发强度制造业、港澳台资企业在高研发强度和中低研发强度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显著,反映了异质型企业在推动中国产业链发展中各尽其能,优势互补的分工特征;不管是全国还是地区层面,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在高研发制造业生产活动中比较优势突出,在产业链分工合作中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本文进一步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贸易规模和产业链分工水平变化对异质型企业比较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类企业比较优势的提升主要是贸易规模扩大所致,产业链分工水平明显滞后,这一现象在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保宝 于东明 王侃
企业能力和内部资源异质性对新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153份有效问卷,探究了资源异质性和动态能力对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资源异质性和竞争优势之间的调节效应,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异质性和动态能力对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资源异质性和竞争优势关系的调节效应明显,也即随着企业动态能力的增强,资源异质性对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逐渐加强。最后探讨了相关研究结论并针对新创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的贡献在于,首次从
关键词:
动态能力 资源异质性 竞争优势 新创企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茹玉骢
本文在垄断竞争模型中讨论了地区基础设施供给与产业比较优势的关系,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对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不仅受到地区基础设施供给数量的影响,也与产业的基础设施使用密集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刻画了制造业6类基础设施的密集使用度,并基于2005-2011年30个地区17个制造业数据对相关命题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电信、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供给增加,对于相应基础设施密集使用产业的比较优势影响显著为正,而道路、电力基础设施对于比较优势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类基...
关键词:
基础设施 产业异质性 比较优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松 詹姆斯·赫克曼
本文根据 2 0 0 0年中国的微观数据 ,运用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在考虑异质性和选择偏差的基础上 ,估计了 2 0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回报。研究结果表明 :与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收益在人们中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在当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种重要的实证现象 ,即人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教育水平进行选择。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工具变量法都难以对这种选择做出合理的估计 ,我们的分析框架弥补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 2 0 0 0年中国 6个省区城镇青年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为 43 % (年均近 1 1 % )。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后 ,较之 80年代及 90年代初期 ,教育的平均...
关键词:
微观数据 异质性 选择偏差 中国教育回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耀祥
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至今依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不同技术层次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分布的变迁进行对比,发现中美两国在过去20多年里比较优势都有所优化,但是美国比较优势结构优于中国,拥有强比较优势的部门比中国多,中美国际分工地位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建议从加快技术进步、加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推动中国比较优势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