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1)
2023(11296)
2022(10088)
2021(9614)
2020(8019)
2019(18370)
2018(18546)
2017(35384)
2016(19271)
2015(21783)
2014(21333)
2013(20873)
2012(18734)
2011(16779)
2010(16591)
2009(15282)
2008(14323)
2007(12272)
2006(10429)
2005(8843)
作者
(55096)
(45367)
(45294)
(42876)
(28686)
(21886)
(20498)
(18051)
(17246)
(16049)
(15525)
(15045)
(14084)
(14079)
(13971)
(13879)
(13829)
(13498)
(12993)
(12763)
(11374)
(10980)
(10950)
(10336)
(10305)
(10162)
(10055)
(9962)
(9186)
(9173)
学科
(71079)
经济(71000)
管理(53958)
(49921)
(42212)
企业(42212)
方法(35698)
数学(30824)
数学方法(30328)
(18726)
中国(17628)
(17593)
(17034)
业经(15723)
地方(13904)
理论(13299)
(12708)
贸易(12701)
农业(12517)
(12311)
(12296)
环境(11749)
(11730)
财务(11660)
财务管理(11639)
技术(11420)
(11419)
企业财务(10960)
教育(10396)
(10212)
机构
学院(264389)
大学(264278)
管理(106517)
(96549)
经济(94221)
理学(93191)
理学院(92159)
管理学(90188)
管理学院(89748)
研究(85266)
中国(61628)
科学(56708)
(56337)
(43268)
(43188)
(43006)
业大(42122)
研究所(39633)
中心(38666)
(36488)
财经(35506)
北京(35402)
(35350)
师范(35033)
农业(34253)
(32220)
(31336)
(30602)
技术(29644)
师范大学(28219)
基金
项目(189006)
科学(147680)
研究(137126)
基金(135865)
(119082)
国家(118121)
科学基金(101065)
社会(83179)
社会科(78667)
社会科学(78646)
(74554)
基金项目(72225)
自然(67983)
自然科(66364)
自然科学(66350)
自然科学基金(65090)
(63374)
教育(63174)
编号(57278)
资助(56684)
成果(45525)
重点(42151)
(40599)
(39734)
(39265)
课题(39013)
科研(36616)
创新(36554)
项目编号(35455)
大学(34935)
期刊
(101948)
经济(101948)
研究(73505)
中国(45812)
学报(44228)
科学(39879)
(39194)
管理(37431)
大学(32231)
(31265)
教育(31212)
学学(30299)
农业(27882)
技术(23227)
业经(18033)
(17620)
金融(17620)
经济研究(16407)
财经(15613)
图书(15597)
(14120)
科技(13627)
(13139)
理论(13125)
问题(12677)
技术经济(12544)
实践(12370)
(12370)
(12267)
资源(12015)
共检索到367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秀芳  李石波  石振君  任笑  程昌秀  
发展针对异常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估产模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高估产模型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气象灾害指标、遥感植被指数与趋势产量的随机森林回归估产方法,基于该方法构建了中国五大麦区的小麦单产估算模型,并选择典型的灾害年份在县级尺度和麦区尺度上分别进行了精度验证,对比分析了不同麦区输入变量对估产模型构建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五大麦区估产模型拟合精度的R~2均在0.95以上,各麦区县级实际单产与预测单产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0.060,区级均低于0.049;输入变量在不同麦区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在五大麦区重要性均较高,干热风指标在西北春麦区与北部春麦区相比其他区域更重要,月平均温度距平与月平均降水距平在各个麦区的重要性差异不大,小麦拔节期与抽穗期的标准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重要性相对其他时间段的NDVI更高。本文构建的估产模型能够满足异常气候条件下估产的精度,可以为极端气候条件下大尺度的估产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利军  郭燕  贺佳  刘婷  张红利  程永政  杨秀忠  秦奋  王来刚  
[目的]以高分时序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数据,对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及其精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区,采用2019年4―5月份的GF-1C和GF-6 2 m PMS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并在地块单元控制下对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了修正和精度验证。其最优提取结果的修正阈值为0.93,地块单元内冬小麦总体分类精度为95.66%,Kappa系数为0.89。利用3月7日至5月20日6期GF-1 WFV遥感影像序列NDVI和RVI与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得出各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内NDVI和RVI均值,通过分析冬小麦测产地块单元内均值植被指数与产量间的敏感性,提出一种组合均值植被指数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构建方法,通过交叉验证法对不同的估产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由4个均值植被指数组合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最佳,决定系数为0.922 0,预测误差为40.96 g/m~2,预测精度为93.13%。通过该模型得出兰考县冬小麦平均产量为6 047.25 kg/hm~2,较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研究区冬小麦平均单产6 001 kg/hm~2有所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内和地块外冬小麦总产量分别为2.76亿kg和4 650万kg。[结论]该方法实现了冬小麦估产结果以像元为单位向以地块单元为单位的转变,解决了模型构建时光谱信息与实测产量间对应问题,为利用国产高分卫星进行县域地块尺度遥感单产精准化估算提供了方法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昌伟  杜颖  童璐  周健  罗明  颜伟伟  陈菲  
【目的】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等优势,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作物产量信息,反映作物产量空间变化趋势。遥感技术作物估产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研究热点。通过改善遥感估产建模方法,以实现进一步提高大田作物遥感估产精度,为宏观了解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形成情况及变化趋势提供直观、可靠的参考。【方法】论文结合2011—2012年江苏省大丰、兴化、姜堰、泰兴、仪征5个县区的定点观测试验,以国产卫星产品HJ-1A/1B影像为遥感数据,于小麦开花期开展大田定位观测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关键生长指标与收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扬  周清波  刘佳  邓辉  
【目的】建立Web环境下冬小麦估产的业务化运行体系,解决冬小麦遥感估产业务化运行不足,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方法】基于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采用Java语言,结合ESRI的开发包MapObject for Java以及管理工具ArcSDE、ArcCatalog和ArcIMS,通过在Web上集成遥感估产和GIS,构建了Web环境下的冬小麦估产支持系统。【结果】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远程服务器,可以实时地获取远程服务器发布的冬小麦生长信息,并进行产量预测,从而解决了遥感估产网络环境下的运行问题。【结论】本文提出了Web环境下的冬小麦估产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实现了冬小麦估产业务化运行系统,系统运行结果良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千怀遂  
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区划是一项专项应用区划,主要服务于小麦遥感估产研究与实践。本文结合农作物区划理论和小麦遥感估产的具体要求,并重点考虑后者,提出了小麦遥感估产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建立了区划指标体系,藉此把我国分为14个估产区和32个估产亚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旭   刘波   陈正超   鞠婷  
及时准确地估计区域冬小麦产量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冬小麦主产区2001—2018年的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县域产量,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估产模型,并与传统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 DT)模型对比,研究不同模型的估产性能,分析不同特征对模型精度的影响,评估模型的提前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全部数据的LSTM模型精度最高,平均R2为0.853,平均NRMSE为7.22%。与DT、RF和SVR模型相比,LSTM模型将R~2提高了0.324、0.088和0.028;2)光合作用相关的地面下行长波辐射(R~2 0.737)、近地面气温(R~2 0.747)、地面下行短波辐射(R2 0.735)和降水率(R~2 0.681)超过了其他单一特征的估产能力,在单一特征的基础上增加特征的数量将进一步提高估产的准确性。气象数据、波段反射率和植被指数对估产的贡献依次降低,当同时使用这三种数据时估产准确性最高(R2 0.866、NRMSE7.00%)。3)小麦生长周期从10月8日至次年6月10日,8 d一个时相,合计32个时相数据,基于三种数据源的LSTM模型预测产量的能力在1~6时相增加,在7~19时相趋于平稳,在20~29时相再次上升,30~32时相基本保持稳定不再增加。当使用前29个时相的数据时,LSTM模型可以提前24 d获得最大的产量预测精度(R20.873、NRMSE 6.90%)。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不仅估产精度较高,而且能够实现提前预测产量,可为农业管理和农业经济活动提供高效可靠的大面积冬小麦估产途径。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洪强  吕慧敏  马亮  李皓  
通过对2013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相关条款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承包人应对异常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停工损失进行索赔,并就承发包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如何避免出现此类纠纷提出应对策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艳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总署(NOAA)卫星空间覆盖度宽,运行周期短,资料获取时次多的特点,通过地面光谱观测寻求玉米遥感估产最佳时相期,经过对RVI理论推导得出f值,在RVI混合象元中提取玉米长势信息,建立了河北省空间玉米遥感估产模式。经过三年的预报结果检验,误差小于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武继承  朱洪勋  杨占平  
探讨了不同水肥条件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明显影响;补充灌水和不灌水施肥处理分别比相应对照增产39 2%~142 6%和34 2%~152 3%,同时补充灌水比不灌水各处理增产21 0%~40 2%。不同肥料配比以N1P1处理的肥料利用效率最高,并以适当补灌效果最佳,补充灌水和不灌水每千克N分别增产小麦18 0kg和13 0kg。不同肥料配比处理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0 17~0 72kg/m3,并以N1P1最高,为1 16kg/m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焘  郑国生  邹琦  
在小麦生育后期测定了干旱与正常供水条件下旗叶光合速率及其相应指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两处理条件下小麦午休开始的时间相同,午休的发生皆以气孔限制为肇端,非气孔限制随后才参与进来,但由于干旱胁迫使小麦光合机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皆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升高),而使干旱条件下的小麦午休在降低的光合水平上进行。干旱胁迫使午休程度加重,通过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在午休光合下降中所占比例的计算,表明这主要由气孔限制加剧引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娟  周殿玺  李建民  王璞  
大田试验研究了限水灌溉 (于拔节、开花期各灌 750 m3 .hm-2 )条件下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 :在 N0~ 375kg.hm-2范围内 ,随氮肥用量加大 ,小麦产量提高 ,每平方百米施 2 2 5kg纯氮的处理达到最高产量 (6 4 6 6 .5kg.hm-2 ) ,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产量不再增加 ;氮素生理效率随氮肥量的递增而降低 ;限水灌溉下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集中在开花期以前 ,并且增加氮肥量降低了开花—成熟期的氮素吸收量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分配于营养器官的氮素比例增加 ,其中以叶片占的比例最大 ,而收获指数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建民  兰霞  王璞  周殿玺  张建华  
为探索磷肥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效应,研究了灌水和施磷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总耗水量与灌水量成正相关关系,而土壤贮水消耗量与灌水量成负相关关系;施磷能提高作物耗水量,促进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灌水和施磷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两者相比,灌水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提高了千粒重,而施磷仅增加了穗数。灌水对经济系数无明显影响,但明显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施磷对经济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冬小麦增施磷肥对限水灌溉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春江  黄文江  王纪华  杨敏华  薛绪掌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红边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 ,小麦进入起身期后 ,伴随着植株旺盛生长和群体的不断扩大 ,红边的位置呈逐渐偏向长波方向的“红移” ,到抽穗期群体稳定后红移也停止。从灌浆期开始 ,随着个体衰老和群体减弱 ,红边位置又呈偏向短波的“蓝移”现象。叶片全氮含量 (LTN)与红边振幅 (dλred)及近红外平台振幅 (dλNIRP)间在全生育期均呈现正相关趋势 ,且相关程度随生育进展而不断增强 ;叶绿素a +b总量 (TChl)与红边振幅间 ,在起身期至拔节期为负相关 ,在抽穗期至乳熟期为正相关。TChl与近红外平台振幅间呈现正相关趋势 ,且相关程度随生育进展而不断增强 ;叶面积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景  陈曦  张雅洁  郜红建  
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碳和氮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前期(0~3个月)降解较快,而后(3~12个月)逐渐减缓的趋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对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7),质量腐解半衰期分别为72.8和121.9d,腐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2 0和0.014 0/d。在好气条件,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释放速率常数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1.79和1.67倍,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的释放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翠英  林坤  李思同  
[目的]2015~2016年鲁西南出现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异常与极端低温天气。异常低温天气将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与产量造成显著不利影响。文章将结合2015~2016年鲁西南罕见的异常与极端低温天气,及1981~2010年历史气候资料,分析冬小麦生育期与产量因素受低温影响的程度,以期为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基于2015~2016年鲁西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数据,结合大田调查资料,采用对比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生育期间平均气温、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对冬小麦生育期、产量因素、生长状态和农田管理措施等的影响。[结果]2015年秋季特大暴雪使农田土壤墒情增加,但强降温迫使冬小麦提前进入越冬期;由于冬前积温偏少,冬小麦分蘖数、大蘖数及次生根均偏少;2016年春季气温出现异常,冬小麦返青推迟,生长要素变化缓慢,旺苗、大蘖数和次生根均较2015年略有减少,个体生长较弱,群体长势略差,影响冬小麦产量构成;相比较积温、日照时数等气候资料,近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变异系数较大,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也较大;异常与极端气候事件对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影响也较大。[结论]针对冬前强降温和持续低温过程,应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以降低冬小麦可能受到的不利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