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5)
- 2023(1454)
- 2022(1333)
- 2021(1097)
- 2020(1026)
- 2019(2141)
- 2018(2085)
- 2017(4157)
- 2016(2110)
- 2015(2201)
- 2014(2232)
- 2013(2348)
- 2012(2218)
- 2011(1621)
- 2010(2167)
- 2009(2163)
- 2008(1928)
- 2007(1777)
- 2006(1615)
- 2005(1733)
- 学科
- 审计(12075)
- 管理(6689)
- 企(6243)
- 企业(6243)
- 业(6160)
- 各类(5828)
- 济(5770)
- 经济(5766)
- 财(5172)
- 方法(4330)
- 务(4176)
- 财务(4173)
- 财务管理(4109)
- 企业财务(4026)
- 券(3566)
- 家(3481)
- 国家(3462)
- 数学(3218)
- 数学方法(3206)
- 融(2749)
- 金融(2749)
- 制(2738)
- 债(2693)
- 银(2563)
- 银行(2563)
- 外债(2503)
- 债券(2466)
- 公债(2466)
- 家公(2367)
- 行(2299)
- 机构
- 学院(26930)
- 大学(26883)
- 济(10572)
- 管理(10331)
- 经济(10244)
- 中国(9719)
- 财(9686)
- 理学(8542)
- 理学院(8486)
- 管理学(8426)
- 管理学院(8373)
- 财经(7202)
- 研究(6626)
- 京(6603)
- 经(6549)
- 银(5995)
- 审计(5759)
- 银行(5748)
- 会计(5558)
- 财经大学(5497)
- 行(5324)
- 江(4910)
- 融(4824)
- 金融(4683)
- 中心(4587)
- 人民(4532)
- 州(4064)
- 国人(3984)
- 中国人(3972)
- 中国人民(3915)
共检索到50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林晚发 周倩倩
利用2008—2016年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数据,研究异常审计费用对债券评级的影响,以研究信用评级是否存在信息含量。结果表明,异常审计费用对债券评级结果具有显著的调低效应,且这个结果不受评级机构异质性的影响,另外这一调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经济下行期间更显著。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异常审计费用越高,企业的违约风险Z值越高,债券发行利差也越高,从而证实了异常审计费用的风险观。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额外的动力,促使它们对会计师事务所与评级机构的业务过程进行监督。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娇娇
理论界对异常审计费用有两种竞争性观点:审计租金论与审计成本论。观点一:认为异常审计费用由噪音与审计租金组成;观点二:认为异常审计费用由噪音与审计成本组成。基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知识溢出效应,大多数公司倾向选择整合审计。文章以2011-2015实施整合审计的公司为研究样本,探析异常整合审计费用构成,为整合审计费用研究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异常整合审计费用高度序列相关,上一期间的异常整合审计费用对下一期的整合审计费用有持续性的影响;审计租金占比较少,即异常整合审计费用主要为审计成本。
关键词:
审计费用 整合审计 连续审计 审计师变更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陈超 李鎔伊
发展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战略。针对这一新局面,本文重点研究公司债的审计质量与信用评级的关系。信用评级是债券投资者判断债券的违约风险、评估债券价值的重要依据。评级机构基于经审计的财务信息对发债公司进行评级。审计质量越高,债券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越低,审计的保险价值越高,债券信用评级和发债主体信用评级越高。本文以2007至2011年上市的公司债为样本,发现审计质量与债券评级和发债主体评级呈正相关关系,且该正相关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提高公司债券的信用评级。
关键词:
审计质量 信用评级 公司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晚发 李殊琦
2016年债券市场的集中违约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开始对信用评级功能与独立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以经营杠杆为视角,利用2008—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成本粘性对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越大,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即成本粘性风险效应会被评级机构所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成本粘性降低信用评级的作用在风险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另外,成本粘性的风险也会被投资者所关注,即成本粘性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文章也进一步证实了成本粘性主要通过增大企业资产波动率与会计信息风险来降低信用评级,研究结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者、上市公司与债权人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监管部门、信用评级机构与债权人应积极对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护债权人利益;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的成本管理行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徐继华 韩斯玥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历史尚短,其专业性和客观性一直未被科学地证实。鉴于此,本文以2003~2014年1月我国债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制度所发挥的效果。研究结论认为信用评级和股票价格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信用评级强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债券发行价格;债券増信行为能够降低企业的发行成本,但并没有将发行成本降至与増信后同级别债券相同的利率水平。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债券发行定价 债券增信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艳丽 陈佳欣 林旭琦
ESG评级作为一种评估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的指标,日益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但不同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往往存在差异,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困扰。以2018~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ESG评级分歧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会显著增加审计费用。机制检验表明,ESG评级分歧通过增加分析师预测偏误、增大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代理成本来增加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与非“四大”审计的企业中,ESG评级分歧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ESG评级分歧经济后果和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ESG评级体系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婷
信用评级不仅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信息,对企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本文利用2011-2013年发行的企业债与公司债数据,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揭示出信用评级内在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债券融资成本随着信用评级的上升而下降,债券特征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力要显著大于企业财务特征,企业财务信息并不能直接影响债券融资成本。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债券融资成本 债券利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敖小波 林晚发 李晓慧
近年来,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已经显现。本文以债券市场债券信用评级为切入点,使用2008-2015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债券信用评级或主体信用评级越高,进而导致相应的融资成本越低;由于国企隐性担保作用的存在,内部控制质量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在民企中更显著;本文对内控质量影响信用评级的机制进行了检验,发现内控质量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目标(降低违约风险与提高利息保障倍数)与报告目标(降低诉讼风险),进而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 信用评级 债券信用利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敖小波 林晚发 李晓慧
近年来,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已经显现。本文以债券市场债券信用评级为切入点,使用2008-2015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债券信用评级或主体信用评级越高,进而导致相应的融资成本越低;由于国企隐性担保作用的存在,内部控制质量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在民企中更显著;本文对内控质量影响信用评级的机制进行了检验,发现内控质量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目标(降低违约风险与提高利息保障倍数)与报告目标(降低诉讼风险),进而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 信用评级 债券信用利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屈广玉 梁柱
笔者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由大公等评级的384只无担保的固定利率非金融企业债,考察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的解释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发行人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评级都能显著地解释债券利差;在大公、联合和中诚信的样本中,在剔除了信用评级中的财务信息之后,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有显著的增量解释作用,而鹏元样本中的信用评级则没有这种作用。这反映了评级机构之间的异质性,即不能将各评级机构的相同信用评级看作是无差异的。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债券市场投资者和监管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 债券利差 评级购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郎香香 田亚男
债券信用评级作为衡量和限制风险的工具,对风险资本的配置发挥关键作用。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债券信用评级相关问题,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鉴于此,首先,从理论上介绍能够解释影响债券信用评级的三种机制;其次,介绍了双评级、多评级在评级市场发挥的作用——"评级选购"、信息生成、监管认证;最后,结合现有研究现状构建了信用评级的研究框架,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同类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债券信用 信用评级 评级选购 双评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新
本文以我国2007-2014年间发行的公司债为样本,分析了公司治理、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关系。研究发现: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并且,这一关系在公司治理状况较好的公司得到加强。这说明债券信用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债券市场的认同,公司治理对于预防债券信用风险与减少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债券信用评级 债券融资成本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余玉苗 范亚欣 周楷唐
实务中,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费用采取事前确定方式,也就是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的董事会上确定。事前确定审计费用的动机何在,会产生什么样的审计后果?已有国内外文献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以2008~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考察审计费用事前确定方式对异常审计费用以及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基于低价揽客或折价维持客户的经济动因,事前确定的审计费用显著偏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事前确定审计费用方式下,客户的审计质量更低。本文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审计费用及审计质量决定因素的相关文献,同时也为监管机构规范审计费用确定方式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事前确定 审计费用 低价揽客 审计质量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朱松 陈关亭 黄小琳
本文基于我国债券市场1550家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数据,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视角实证检验了独立审计在控股股东集中持股情况下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高质量审计师选择之间呈倒U型关系,信用评级相应体现出了这种倒U型关系背后的信号传递动机与企业风险评估。选择不同质量的审计师向市场传递了不同的信号,造成审计师选择在信用评级方面的治理作用也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控股股东集中持股情况下,我国独立审计(尤其是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在债券市场仍然发挥了治理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向市场传递信号,从而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
关键词:
独立审计 集中持股 信用评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冯晓晴
采用2018—2019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数据,从结论性评价视角探究关键审计事项对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结论性评价越积极,公司债券信用评级越高。进一步考虑审计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后发现,在被大规模事务所和对客户经济依赖程度较低的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中,关键审计事项积极结论性评价对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的正向作用更强。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和处理效应模型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积极结论性评价增强了信用评级分析师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信心,从而促使信用评级分析师对公司债券出具更高的信用评级。从公司债券信用评级视角为我国审计报告新准则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新颖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完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具有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