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5)
2023(8995)
2022(7629)
2021(7034)
2020(5950)
2019(13782)
2018(13849)
2017(26623)
2016(14181)
2015(15925)
2014(16172)
2013(15714)
2012(14657)
2011(13571)
2010(14307)
2009(13414)
2008(13064)
2007(11565)
2006(10699)
2005(9753)
作者
(40701)
(34073)
(34028)
(32478)
(22036)
(16037)
(15380)
(13130)
(12952)
(12401)
(11710)
(11170)
(11143)
(11093)
(10702)
(10571)
(10131)
(9827)
(9775)
(9469)
(8727)
(8377)
(8253)
(7915)
(7821)
(7649)
(7428)
(7255)
(6955)
(6634)
学科
(82640)
经济(82586)
管理(41744)
(36651)
(30029)
企业(30029)
方法(29564)
数学(26807)
数学方法(26266)
地方(19902)
中国(18061)
(16525)
业经(14590)
(13668)
地方经济(13490)
(13167)
(11909)
(11649)
(11422)
贸易(11414)
(11004)
理论(10891)
农业(10797)
(10398)
金融(10398)
(10204)
银行(10203)
环境(10044)
(9875)
(9216)
机构
学院(210889)
大学(207816)
(99594)
经济(97644)
管理(81288)
研究(73643)
理学(69372)
理学院(68646)
管理学(67208)
管理学院(66818)
中国(55985)
(43674)
(42804)
科学(41372)
(36783)
财经(33910)
研究所(32932)
中心(32734)
(32590)
经济学(31179)
(30577)
(28672)
北京(27568)
经济学院(27565)
(26961)
师范(26773)
业大(26333)
(26176)
(25639)
财经大学(24715)
基金
项目(131238)
科学(104431)
研究(98787)
基金(94811)
(80955)
国家(80300)
科学基金(69615)
社会(63523)
社会科(60302)
社会科学(60288)
(51801)
基金项目(48135)
教育(46404)
自然(43567)
(42936)
自然科(42618)
自然科学(42611)
自然科学基金(41824)
资助(40938)
编号(40385)
成果(33355)
(29792)
重点(29638)
(29064)
课题(29031)
(27179)
国家社会(25883)
教育部(25525)
创新(25360)
人文(24964)
期刊
(119012)
经济(119012)
研究(68759)
中国(41610)
管理(33329)
(31974)
(26658)
科学(25874)
学报(25066)
教育(24002)
(22492)
金融(22492)
技术(21801)
经济研究(20518)
大学(20071)
学学(18935)
农业(17968)
财经(17551)
业经(17500)
(15240)
问题(14521)
统计(13700)
技术经济(12938)
(12381)
(11892)
决策(11243)
国际(10815)
世界(10666)
商业(10158)
现代(9899)
共检索到329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雷达  
在开放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既要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又要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从总体上讲,实现国内平衡和国外平衡这两大目标的调节手段仍然是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但是在整个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用以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常规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是通常用作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汇率政策,在开放的经济模型中,都具有其明显的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晓莲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我国政府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实施了包括4万亿拉动内需的十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连续大幅度"双率"下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以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为分析工具,对上述经济政策进行了效果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救市政策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果,现行的政策实施不仅会遭遇外部时滞,而且受制于偏低的边际消费倾向,甚至有可能陷入"流动偏好陷阱",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配合使用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的综合政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宇星  吴文鑫  严佳佳  
将作为外部冲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情况,并模拟了在无政策干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四种情景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长期看,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同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会产生"政策叠加"效应,促使宏观经济更快复苏,但长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原磊  王秀丽  
当前宏观政策可有三种不同取向,分别为要素扩张型、谨慎延续型和结构调整型。本文利用动态CGE模型模拟了三种不同宏观政策取向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认为:要素扩张型宏观政策能够带来经济产出规模增长,但却会造成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对社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增长不可持续,工业经济增速在达到较高水平后,持续快速下滑到较低水平;谨慎延续型宏观政策是对当前政策的一种延续,使工业经济维持现有趋势,且从长远来看,工业经济增速将缓慢下行到较低水平;结构调整型宏观政策虽然会造成当期经济产出规模减少,但却能够带来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和供需关系趋于平衡,且从长远来看,结构改善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生产力前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宇星  吴文鑫  严佳佳  
将作为外部冲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情况,并模拟了在无政策干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四种情景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长期看,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同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会产生“政策叠加”效应,促使宏观经济更快复苏,但长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邵宜航  
本文扩展Rebelo的含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将其导入内生性政府部门,建立了具一般性的混合经济内生增长模型,以探讨混合经济中的政府最优政策选择。分析表明,不论国营教育体制还是民营教育体制,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选择引导经济达到社会性最优增长状态。我们导出了关于征税和财政补贴的最优性条件并探讨了它们的政策含意。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主要的政策挑战是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减少贸易顺差促使贸易均衡发展,以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实现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稳中求进"地发展。本文通过IS-LM-BP模型对2009年以来的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效应进行分析,提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谭涵予   吴韬  
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2023年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双双收窄,金融风险整体可控,宏观政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稳定”目标。但也要注意到,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依然为负,此外部分领域仍然面临潜在风险。从政策操作来看,2023年宏观政策稳中求进,积极有效地应对了内外部压力,但稳定政策的力度和传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有待加强。总体上,2024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建议采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改革”的一揽子大宏观政策组合,加强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使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而提高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助力经济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松华  
文章通过建立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具有自动稳定机制的财政政策、金融中介机构以及粘性价格、粘性工资等特性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在校准模型结构参数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技术手段分析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贷款、消费偏好等8个外生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消费偏好和政府购买支出等冲击均导致我国经济上升,即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上升,贷款和技术冲击导致产出增加而通货膨胀下降,投资调整成本冲击导致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下降,价格加成和工资加成冲击均导致产出下降、通货膨胀上升;货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本文运用比较翔实的资料,在将2003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与我国过去曾经发生的经济过热的状况比较的基础上,提出2003年出口、投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较快不能认为是经济已经过热,而是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常态,这预示我国新一轮经济波动上升的开始。但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行业重复建设、货币供应量偏多、消费增长依然缓慢的问题要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治理。2004年的宏观政策选择,从总体上应保护国民经济出现的良好态势,而同时又要遏制局部重复建设的势头,预防通货膨胀,所以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和连续性又要适度进行调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当代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将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如果制度和技术等创新力不足,在低效率下形成的高速增长会拉动各类要素价格上升,从而使总量失衡进入"滞胀"状态。我国现阶段的总量失衡的调控也必须防止"滞胀"的发生。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指出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较长时期的通胀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并提出了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沈建光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或许只能顶一时之用,长期来看,唯有改革才能真正激活增长动力由于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美国QE3退出预期提前导致资金撤离、结构性困境压缩货币政策空间,今年中国经济运行似乎面临着重要考验。而针对内忧外困,笔者认为,下半年财政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少维  
经济专家调查问卷汇总结果显示,200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幅,物价涨幅(CPI)提高,但不会出现超过10%的严重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增幅提高。如果当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财政政策要由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建设性支出要减少,公共性支出要到位;货币政策要适度收紧并针对目前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建设,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迎联  
我国经济的深层隐患不仅是通胀问题,更是通胀、停滞与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相关分析表明,滞胀的风险来自于"投资拉动、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货币超经济发行、流动性过剩、收入分配失衡、外部输入性以及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内生型增长是今后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