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992)
- 2023(23429)
- 2022(20070)
- 2021(18631)
- 2020(15734)
- 2019(36047)
- 2018(35522)
- 2017(66168)
- 2016(36432)
- 2015(41331)
- 2014(41090)
- 2013(40525)
- 2012(37567)
- 2011(34060)
- 2010(34020)
- 2009(31837)
- 2008(31474)
- 2007(27784)
- 2006(24307)
- 2005(21662)
- 学科
- 济(154519)
- 经济(154355)
- 管理(104071)
- 业(97025)
- 企(79991)
- 企业(79991)
- 方法(67138)
- 数学(58353)
- 数学方法(57547)
- 中国(41102)
- 农(39292)
- 财(37232)
- 学(35686)
- 业经(32653)
- 地方(30504)
- 贸(29248)
- 贸易(29235)
- 易(28376)
- 制(27683)
- 农业(26200)
- 理论(23978)
- 技术(23775)
- 环境(23711)
- 银(23502)
- 银行(23406)
- 务(23383)
- 财务(23286)
- 财务管理(23233)
- 和(23105)
- 融(22938)
- 机构
- 大学(527886)
- 学院(524972)
- 济(212382)
- 经济(207849)
- 管理(197747)
- 研究(184468)
- 理学(170521)
- 理学院(168511)
- 管理学(165100)
- 管理学院(164182)
- 中国(137980)
- 科学(117257)
- 京(113214)
- 所(95563)
- 农(95273)
- 财(95270)
- 研究所(87248)
- 业大(83443)
- 中心(83281)
- 江(77469)
- 财经(76528)
- 农业(75400)
- 北京(71646)
- 经(69544)
- 范(68842)
- 师范(68001)
- 院(66444)
- 经济学(64640)
- 州(62273)
- 经济学院(58082)
- 基金
- 项目(355022)
- 科学(275932)
- 基金(256253)
- 研究(250623)
- 家(227206)
- 国家(225373)
- 科学基金(190658)
- 社会(156953)
- 社会科(148634)
- 社会科学(148592)
- 省(138483)
- 基金项目(134459)
- 自然(126381)
- 自然科(123468)
- 自然科学(123428)
- 自然科学基金(121224)
- 划(117516)
- 教育(115959)
- 资助(107180)
- 编号(100635)
- 成果(81591)
- 重点(80660)
- 部(77327)
- 发(75595)
- 创(72788)
- 课题(70197)
- 科研(68727)
- 创新(68159)
- 计划(66575)
- 大学(65661)
- 期刊
- 济(233552)
- 经济(233552)
- 研究(151603)
- 中国(102634)
- 学报(94661)
- 农(86373)
- 科学(82388)
- 财(73868)
- 管理(72558)
- 大学(70058)
- 学学(66149)
- 农业(59274)
- 教育(56407)
- 技术(46801)
- 融(45042)
- 金融(45042)
- 经济研究(38345)
- 财经(37861)
- 业经(36326)
- 经(32609)
- 业(31840)
- 问题(29870)
- 图书(27148)
- 版(27012)
- 技术经济(26471)
- 贸(26274)
- 统计(26005)
- 科技(25714)
- 业大(24189)
- 理论(23501)
共检索到782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本文以2001-2012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相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不同的衡量行业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的综合指标,并且在模型中引入贸易渠道、FDI渠道等外部技术溢出渠道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溢出在减少污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国际技术溢出、国内研发技术溢出以及技术吸收三个方面都降低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园 张传平 谢晓慧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小斌 邵燕斐
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强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反比。
关键词:
城镇化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欧国立 王妍
区别于以往着重从现象出发研究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视角,文章基于广义技术进步这一本质动力探索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多重均衡理论和STIRPAT模型,使用2006—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分析交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呈增长趋势,而一般广义技术进步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专有广义技术进步水平却有所放缓;(2)技术进步会普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整体处于"高碳"路径,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基于此划分出不同情况下交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的影响路径;(3)无论是哪种情况下,均未能呈现一般广义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排放专有广义技术进步"双减排"的最优化路径。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巴曙松 吴大义
本文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总能源消费和四种主要能源消费(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对宏观经济变量(产出、投资、就业)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施行燃料转换政策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政策 燃料转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师应来 胡晟明
文章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探究了中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长期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方面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还需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师应来 胡晟明
文章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探究了中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长期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方面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还需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露
基于1992~2012年的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分解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技术进步、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等因素,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R根检验、向量自回归检验和方差分解等。研究表明:所选变量具有很好的平稳性。碳排放量受自身滞后一阶显著正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技术进步滞后一阶显著负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受自身、碳排放量、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均不显著。人均财富对于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水平最高,技术进步其次,人口规模最小。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云枫 冯姝婷 葛志远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借助EORA数据库,分析了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需求规模4项驱动因素对1980~2013年中国各年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碳排放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最终需求规模扩大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从变化趋势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在1980~1986年,1986~2001年,2001~2013年3个阶段由基本稳定到变化幅度增大;从部门角度看,2001~2013年天然气生产、水泥产品、电力、建筑等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郭郡郡 刘成玉 刘玉萍
基于1988-2007年的跨国非平衡面板数据,以不同的变量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代理变量,首先利用整体样本研究金融发展对CO2排放的整体影响,然后将样本按收入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分组,分析收入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的变化对金融发展和CO2排放的关系的影响,最后利用实证估计结果计算CO2排放对金融发展的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仅上市公司的市值占GDP的比重和私营部门的国内信贷占GDP的比重对人均CO2排放有影响;金融发展对CO2排放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有关,且收入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均会增加金融发展对CO2排放的负向影响;长期弹性不会改变弹性的符号,但长期弹性会放大金融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传平 谢晓慧 曹斌斌
以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以及滞后一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础,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以能源强度为代表的能源技术、产业结构、能源消费是影响工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申萌 李凯杰 曲如晓
本文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构建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综合考察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了技术进步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条件,并且识别了不可测量的技术进步。此外,本文还利用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为负,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负,但其程度不足以抵消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间接效应,最终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不能...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雷宏 李智
本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造东中西部省级面板模型,深入分析技术进步的三种不同途径即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增加作用,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西部地区上述三种技术进步方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以工业产值占比为门限变量构造面板门限模型,对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值占比越大,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越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