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92)
- 2023(8678)
- 2022(7370)
- 2021(6293)
- 2020(5245)
- 2019(11919)
- 2018(11762)
- 2017(21698)
- 2016(11288)
- 2015(12394)
- 2014(12512)
- 2013(12875)
- 2012(12405)
- 2011(11511)
- 2010(11903)
- 2009(11018)
- 2008(10849)
- 2007(9804)
- 2006(9222)
- 2005(8867)
- 学科
- 济(72979)
- 经济(72913)
- 管理(35241)
- 业(27174)
- 企(21709)
- 企业(21709)
- 方法(19440)
- 地方(18910)
- 中国(16941)
- 数学(16466)
- 数学方法(16205)
- 学(14785)
- 环境(14556)
- 农(13785)
- 地方经济(13248)
- 业经(13152)
- 财(13090)
- 制(11208)
- 融(10291)
- 金融(10291)
- 经济学(9667)
- 农业(9523)
- 银(9420)
- 银行(9399)
- 贸(9240)
- 贸易(9231)
- 划(9190)
- 行(9066)
- 和(9004)
- 易(8853)
- 机构
- 大学(174416)
- 学院(171304)
- 济(85780)
- 经济(84151)
- 研究(68424)
- 管理(61870)
- 中国(52236)
- 理学(51273)
- 理学院(50657)
- 管理学(49845)
- 管理学院(49501)
- 财(39581)
- 京(37514)
- 科学(36971)
- 所(34925)
- 研究所(30836)
- 财经(30144)
- 中心(29881)
- 经济学(27878)
- 江(27822)
- 经(27277)
- 农(25616)
- 北京(24862)
- 经济学院(24667)
- 院(24422)
- 范(22976)
- 师范(22812)
- 财经大学(22089)
- 州(21342)
- 业大(21182)
- 基金
- 项目(103919)
- 科学(82015)
- 研究(77975)
- 基金(76396)
- 家(66678)
- 国家(66170)
- 科学基金(55791)
- 社会(52086)
- 社会科(49545)
- 社会科学(49531)
- 基金项目(38763)
- 省(38606)
- 教育(34418)
- 自然(33340)
- 划(32945)
- 自然科(32504)
- 自然科学(32492)
- 自然科学基金(31884)
- 资助(31451)
- 编号(29650)
- 成果(25323)
- 发(24760)
- 重点(24254)
- 部(23590)
- 国家社会(22683)
- 课题(21567)
- 创(20718)
- 教育部(20565)
- 发展(20501)
- 展(20205)
共检索到291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马翠萍 史丹
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是碳泄露争议最具代表性的假说。目前单边碳减排措施引致的碳泄露率集中在5%~20%。碳泄露的三个产生途径显示:碳泄露不仅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发生在附件1国家之间。影响碳泄露率的因素很多,但商品国际市场整合程度、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的替代程度、化石能源供给弹性、不同行业技术的替代难易程度、碳减排技术、市场机制是影响碳泄露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解决碳泄露的市场手段是边境调节税或者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碳价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主流科学界对此达成的共识及其激发的国际政治响应,推动了经济学界对碳排放与碳减排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绿色生产率与效率、碳减排机制与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因素解析法虽能识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考察的因素具有局限性,多元计量分析弥补了因素解析法研究的不足,基于生产前沿的生产率与效率评价模型为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模型能模拟复杂经济系统中碳排放及碳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有关碳排放与碳减排的多视角研究有待完善,基于企业与居民行为的微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同斌
本文基于行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分析了高耗能工业和能源行业等重点行业碳减排是否会导致行业间碳泄漏的问题。结果显示,重点行业减排并未引致行业间的碳泄漏效应,而是实现了整体减排的"扩散效应",各行业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下降特征,价格体系和投入产出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动佐证了这一现象。一方面,重点行业减排导致高耗能工业、能源行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低耗能工业、建筑业中投入要素成本增加和产品价格上升,因而高耗能工业品、能源产品消耗增加的"回弹效应"没有出现;另一方面,在重点行业碳减排的影响下,各行业有效控制和降低了中间投入中高耗能产品和能源产品的使用,存在着紧密产业关联的能源行业、高耗能工业、低耗能工业、建筑业中间投入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大,对碳减排的贡献程度较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肖祖沔 彭红枫 尹智超 王文浩
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刻画了大气碳存量积累的动态过程以及碳排放对企业生产和家庭效用产生的负外部性,并通过对宏观变量动态和经济福利的分析探讨了碳减排措施的选择。模型稳态的比较静态分析显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稳态值在实施碳减排措施后产生了负向偏离。福利分析结果表明,碳减排所减少的环境负外部性能够提高整体经济福利水平,且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比碳排放税带来更大的福利增益。同时,脉冲响应结果显示,相较于征收碳排放税,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时,相同的外生冲击造成的宏观经济波动更小。因此,我国推进“双碳”战略,需要重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与优化,实现短期中碳减排引致经济发展承压与长期中经济福利提升的平衡。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檀一帆 汪柳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分析后发现,已有研究对低碳经济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概念探讨、影响因素、增长路径、建模方法等几个方面。低碳的概念可分为"绝对低碳"和"相对低碳",然而低碳经济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影响我国低碳经济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效率、对外开放,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和城镇化、能耗强度、生活方式等等;也有学者运用分解方法、计量分析、模拟与系统优化、投入与产出模型等对我国低碳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探索。总体来看,我国的低碳经济增长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和特点不同,背后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有很大差异,却少有文献探讨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某些地区的碳排放,但是没有充分揭示我国低碳经济增长过程的行业性和地区性特征。因此,未来可进一步加强我国低碳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行业性和区域性路径的研究,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梯度发展协调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增长 增长路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辜勇 李雨 陈句 柳悦
针对多式联运碳减排研究进行综述。首先是基于运输组织进行研究,提出由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强度运输方式的模式转移策略和优化运输路线策略。其次是通过价格和政策引导促使托运人选择更环保的多式联运。最后,提出多式联运碳减排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绪彪 朱丽萍
为应对来自国际航空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就基于市场的措施达成了诸多共识。第38届大会一致决定发展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方案以解决国际航空碳排放。目前提出的三种可供选择的基于市场的措施方案尚有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发展和实施全球单一基于市场的措施方案还面临着原则冲突、市场扭曲、碳泄漏以及政策执行效力等问题。但通过发展基于市场措施的框架、设立超主权管理机构、有差别的实施等措施,未来通过建立全球单一基于市场措施方案来解决国际航空碳排放是可期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宋献中 刘浪 郭枫晚
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我国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区域性试点向全国扩展,低碳发展模式逐步建立。面对日趋严峻的低碳经济转型压力,企业如何合理安排碳减排活动、利用市场实现"减排与收益"双赢成为重难点问题。选取G省参与试点的电力A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编码分析A企业的一手访谈资料,对其碳减排措施进行归类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A企业碳减排动因分为竞争力、合法性和行业特征这三个方面,现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对A企业碳减排的影响有限,主要通过影响竞争力与合法性这两个动因间接影响企业的碳减排措施选择。同时还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未能按预期促进企业碳减排的原因,并向企业和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京燕 张春军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贸易的不断拉动,但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碳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本文根据中国1996-2010年的分行业面板数据,测算了27个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并根据碳排放强度将制造业分为低碳制造业和高碳制造业,对其碳排放趋势进行了分行业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FGLS回归方法验证制造业碳排放EKC的存在性并在模型中加入一些控制变量对结果进行检验,然后在回归方程中加入贸易和工业增加值的交互项考察碳泄漏问题。所得结论如下:整个制造业和低碳制造业无论是人均碳排放还是总的碳排放均符合EKC曲线,而高碳制造业却存在着线性关系;贸易减少了整个制造业和低碳制造业的碳排放,但却增加了...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EKC 碳泄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佟昕 李学森
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竞争的焦点目标。全球性的低碳时代开始的同时,中国必须努力占领低碳发展的先机和至高点,优化资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国家趋势。本文着重对区域碳排放和减排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投入产出模型、自回归模型和因素分解法等都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引入空间效应的研究弥补了没有考虑邻近区域溢出效应。有关碳排放和减排路径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区域内已经减排实践的研究仍需扩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碳排放 减排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佟昕 李学森
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竞争的焦点目标。全球性的低碳时代开始的同时,中国必须努力占领低碳发展的先机和至高点,优化资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国家趋势。本文着重对区域碳排放和减排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投入产出模型、自回归模型和因素分解法等都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引入空间效应的研究弥补了没有考虑邻近区域溢出效应。有关碳排放和减排路径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区域内已经减排实践的研究仍需扩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碳排放 减排路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洁 石依婷
发展数字经济是开展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必然之举,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改善区域碳排放水平,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于碳减排与碳增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区域碳排放量,提升碳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发公众环保意识从而改善区域碳排放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以及政府支持水平较高省份的碳排放量和碳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建议采取差异化、动态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为低碳减排赋能。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数字经济 碳排放 碳生产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伟
为落实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在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碳排放交易制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碳排放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中 徐蓓
本文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对有关"碳锁定"的理论内涵、锁定机制、锁定效应和解锁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尝试勾勒出清晰的研究脉络,并提出一个统一的逻辑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趋势作进一步的探讨,指出该领域仍需在三个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即"碳锁定"的系统解释框架研究、"碳锁定"的情景研究和"碳解锁"案例研究。
关键词:
“碳锁定” 锁定机理 解锁路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伯涛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是气候变化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试图梳理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工具选择问题上各种不同主张的分歧所在,为中国碳减排的政策框架制定提供启示。通过对比分析关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工具和新型的基于市场的工具效率的几种不同观点,对处于政策工具选择争论核心的两种市场型工具——碳税和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在经济效率、政治可行性、执行成本、国际合作等方面各自的优劣性进行了重点评论,并讨论了更复杂的复合工具和双轨规制方法的特征。最后探讨了中国碳减排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并指出了气候变化政策工具选择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